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散文,它承载着陶渊明的政治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授此文,我通过诗歌导入、充分想象、诗意表达,语言品味等环节构建诗意课堂,尝试诗意教学,让学生都能浸润在诗意的课堂中。
一、营造诗意,走进课堂
导入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意在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教授《桃花源记》,我在导入新课部分引入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流沙河《理想》中的诗句。学生在诗歌的朗读中,在对理想的探寻中,不由自主地走进了课堂。
这样的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在引领学生在诗歌的朗读中,打开诗意的视野;意在为本课探寻陶渊明的美好理想定下基调,使每个学生都能浸润在诗意的课堂中。
二、诗意想象,探究文本
在帮助学生熟读、疏通文意,概括内容后,我请同学们就文中的某些细节,运用我们的想象,一起以诗歌分行的形式表达桃源之美,桃源之乐,桃源之奇。
1.想象桃源之美
学生寻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选一个景点,用“桃花源这里的
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来一次诗意的想象与描绘。
在这一环节教师示范:这里的桃林美,你看,这里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的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学生就不同的事物展开想象、表达;师生交流。
桃源美,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生活在这幽雅、静谧、祥和的桃花源中的人们,该是怎样的快乐?现在我们一起去探访那里的人们。
2.想象桃源之乐
我设计了这些问题: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回答: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渔人。现在,我们换一个方式想象:他们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快乐”。老师此时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诗意地表达。
此时抓住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去想象,去表达。男人之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女人之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老人之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小孩之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渔人之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3.想象桃源之奇
教学设计: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表达桃源之“奇”。学生诗意表达,交流。老师引导学生从“景、人、踪”等方面诗意表达。
师生交流: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源奇,奇在离奇神秘,奇在扑朔迷离。
在上述环节中,学生想象,诗意表达;然后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于诗意的表达中,学生发现了—位诗意的作者。在字里行间,我们揭开了《桃花源记》这篇经典美文的面纱,读出了陶渊明的诗意田园,也读出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体味语言,领悟诗意
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感性教学。于是,在品味陶渊明语言风格“简洁而含蕴丰富”环节,我以课后练习三为载体,采用想象还原法:品一品,演一演,猜一猜,引领学生以感性的方式体味语言。
第1小题:品一品。这一小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想,补出被省略的成分,与原文比较,体会“简洁而含蕴丰富”的语言特点;并让省略句以诗歌分行的形式呈现,体现诗意。学生朗读,感受到语言简约之美。
第2小题:演一演。让学生同桌两人演说村人与渔人,再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对话情境,与原文比较,体会“简洁而含蕴丰富”的语言特点。
第3小题:猜一猜。老师先问学生“如此”是什么词?(代词),然后提示: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什么?你猜猜看。这里运用代词,避免重复前文内容,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猜读法体会到了陶渊明简洁而含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练习本身没什么诗意,但期间穿插的以诗歌分行形式排列的文字,使這一环节平添许多诗意。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我意在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探索的热情和浪漫情怀,把诗意课堂进行到底。
学生在充分感受古诗语言美与意蕴美的基础上灵活化用,营造出别具情趣的现代诗意,这种创造性的学习能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营造诗意,走进课堂
导入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意在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教授《桃花源记》,我在导入新课部分引入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流沙河《理想》中的诗句。学生在诗歌的朗读中,在对理想的探寻中,不由自主地走进了课堂。
这样的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在引领学生在诗歌的朗读中,打开诗意的视野;意在为本课探寻陶渊明的美好理想定下基调,使每个学生都能浸润在诗意的课堂中。
二、诗意想象,探究文本
在帮助学生熟读、疏通文意,概括内容后,我请同学们就文中的某些细节,运用我们的想象,一起以诗歌分行的形式表达桃源之美,桃源之乐,桃源之奇。
1.想象桃源之美
学生寻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选一个景点,用“桃花源这里的
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来一次诗意的想象与描绘。
在这一环节教师示范:这里的桃林美,你看,这里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的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学生就不同的事物展开想象、表达;师生交流。
桃源美,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生活在这幽雅、静谧、祥和的桃花源中的人们,该是怎样的快乐?现在我们一起去探访那里的人们。
2.想象桃源之乐
我设计了这些问题: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回答: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渔人。现在,我们换一个方式想象:他们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快乐”。老师此时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诗意地表达。
此时抓住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去想象,去表达。男人之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女人之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老人之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小孩之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渔人之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3.想象桃源之奇
教学设计: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表达桃源之“奇”。学生诗意表达,交流。老师引导学生从“景、人、踪”等方面诗意表达。
师生交流: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源奇,奇在离奇神秘,奇在扑朔迷离。
在上述环节中,学生想象,诗意表达;然后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于诗意的表达中,学生发现了—位诗意的作者。在字里行间,我们揭开了《桃花源记》这篇经典美文的面纱,读出了陶渊明的诗意田园,也读出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体味语言,领悟诗意
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感性教学。于是,在品味陶渊明语言风格“简洁而含蕴丰富”环节,我以课后练习三为载体,采用想象还原法:品一品,演一演,猜一猜,引领学生以感性的方式体味语言。
第1小题:品一品。这一小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想,补出被省略的成分,与原文比较,体会“简洁而含蕴丰富”的语言特点;并让省略句以诗歌分行的形式呈现,体现诗意。学生朗读,感受到语言简约之美。
第2小题:演一演。让学生同桌两人演说村人与渔人,再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对话情境,与原文比较,体会“简洁而含蕴丰富”的语言特点。
第3小题:猜一猜。老师先问学生“如此”是什么词?(代词),然后提示: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什么?你猜猜看。这里运用代词,避免重复前文内容,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猜读法体会到了陶渊明简洁而含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练习本身没什么诗意,但期间穿插的以诗歌分行形式排列的文字,使這一环节平添许多诗意。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我意在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探索的热情和浪漫情怀,把诗意课堂进行到底。
学生在充分感受古诗语言美与意蕴美的基础上灵活化用,营造出别具情趣的现代诗意,这种创造性的学习能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