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入2007年后,中文台开播了一个新的新闻信息类节目:《点睛TODAY》。虽然节目只有短短的4分钟,但是,透过展示和解读精心挑选的新闻图片,观众还是可以在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直观了解之余,同时领略优秀新闻图片的摄影特点。
出于新闻职业的同感,也出于对摄影的追求与喜爱,每当我每天在成百张新闻图片中,发现令人惊叹的佳作时,那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以及那种试图立即与观众朋友们分享的冲动,都会令我感到振奋,感到由衷的喜悦。
一张经典的新闻图片,其内在与外延的内容和感染力,早已超出了仅仅作为“影像”或“照片”的简单概念范畴,而是一张同时具备反映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并且具备刻意进行摄影艺术创作两方面内容的“作品”。既然称得上是“作品”,那它一定是冲破传统视觉习惯的“创作影像”,显然兼具独特的视觉穿透力和能够开启读者的充分想象力这两种功效。
在我们的记忆中,称得上“最经典”、“最震撼”的新闻图片,实在不在少数。二战期间,美联社的摄影记者罗森塔尔在硫磺岛拍下了改变美国国民对二战认知的《硫磺岛上的国旗》;1964年,美国《达拉斯时报》摄影记者罗伯特·杰克逊,抓拍到怀疑刺杀甘乃迪总统的嫌疑犯奥斯华德被不明身份的刺客近距离击毙的瞬间:同年越战期间,霍斯特·法斯拍到令人震撼的图片——《父亲的悲哀》,图片中,站在田边手捧被军车辗毙的儿子的尸体,无助地向车上的越军哭诉的那悲惨的一刻,足以让读者产生悲怜、同情和愤怒。越战期间的优秀新闻图片,实在太多了,像亨利·休伊特的《上天堂》(1965年)、《以尸体为掩护》(1967年)瑞克·摩恩的《沼泽地里的空降》(1967年):艾迪·亚当斯的《街头死刑》(1968年):迟田亨一的《在高射炮阵地上空坠毁》(1967年):黄吾功的《火从天降》(1972年);索·韦德的《回家》(1973):罗宾·胡德的《艾迪·罗宾逊的沉思》(1976年)等等,都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间的无情。每幅新闻图片,无不浸带鲜血、仇恨,而每幅图片,又不同程度地唤起人们对生命、关爱的追求,对良知、和平的祈愿。
上世纪世界遭受的多场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消散,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色列和黎巴嫩的武装冲突,以及不断爆发或延续的中东战火、非洲杀虐、各种恐怖袭击等等,又成为新闻摄影的聚焦点,也同样出现了数不胜数的以战争、死亡、流血、痛苦等为主要表现题材的优秀新闻图片。回顾刚刚过去的2006年,无论是《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还是《时代》周刊,也无论是美联社、路透社,还是法新社,评选出来的“年度最佳新闻图片”,超过一半以上都是反映战争、灾害等新闻主题的。例如,《街头盘查》(尤里·库兹列夫)、《围火受命》(尤里·库兹列夫)、《走出死亡谷》(罗伯特·尼克斯伯格)、《惊吓》(阿列克桑德拉·布尔特)、《奔命》(黑白,卡迪尔-Vo罗慧赞)、《进入合法领地》(黑白,安东尼·苏沃)、《废墟的景色》(托马斯·德沃恰克)、《战争屠痕》(克莱斯·阿布杜尔·阿哈德),等等。这足见战争、灾害、冲突等似乎永远是新闻的永恒主题,自然也成了新闻摄影师永远乐于追捕、表现的现实所在。
当然,当我们说“战争或流血冲突很容易产生震撼性的新闻图片”的时候,我们绝不是说“战争或流血冲突是优秀新闻图片的仅有的源泉”。相反,在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经典优秀的新闻图片也是层出不穷。实际上,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体育类、娱乐类、动植物类、天文类和日常生活类的优秀新闻图片,而这些图片带给我们的尽是和谐、愉快、温馨、幸福,以及对美好事物审美的快感。
一张经典的新闻图片,它所传递的绝不仅仅是新闻事件本身,它还能透过影像的视觉魅力,像我们传递某种感觉,要么轻松,要么紧张;要么恐惧,要么亲切。总之,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受到图片的内容和影像的影响。当然,经典的图片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效果,除了新闻内容外,摄影师对摄影基本技术的掌握,例如构图、用光、剪裁等,当然也是极为关键的。可以说,优秀新闻图片的产生过程,是新闻内容和摄影技巧的最完美结合的过程,也是摄影师洞察、反应、捕捉、创作的最高境界。
让优秀的新闻图片说话,让图片告诉观众它背后的故事,这正是《点睛TODAY》节目的最根本任务,也是我作为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最想实现的美好意愿。
出于新闻职业的同感,也出于对摄影的追求与喜爱,每当我每天在成百张新闻图片中,发现令人惊叹的佳作时,那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以及那种试图立即与观众朋友们分享的冲动,都会令我感到振奋,感到由衷的喜悦。
一张经典的新闻图片,其内在与外延的内容和感染力,早已超出了仅仅作为“影像”或“照片”的简单概念范畴,而是一张同时具备反映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并且具备刻意进行摄影艺术创作两方面内容的“作品”。既然称得上是“作品”,那它一定是冲破传统视觉习惯的“创作影像”,显然兼具独特的视觉穿透力和能够开启读者的充分想象力这两种功效。
在我们的记忆中,称得上“最经典”、“最震撼”的新闻图片,实在不在少数。二战期间,美联社的摄影记者罗森塔尔在硫磺岛拍下了改变美国国民对二战认知的《硫磺岛上的国旗》;1964年,美国《达拉斯时报》摄影记者罗伯特·杰克逊,抓拍到怀疑刺杀甘乃迪总统的嫌疑犯奥斯华德被不明身份的刺客近距离击毙的瞬间:同年越战期间,霍斯特·法斯拍到令人震撼的图片——《父亲的悲哀》,图片中,站在田边手捧被军车辗毙的儿子的尸体,无助地向车上的越军哭诉的那悲惨的一刻,足以让读者产生悲怜、同情和愤怒。越战期间的优秀新闻图片,实在太多了,像亨利·休伊特的《上天堂》(1965年)、《以尸体为掩护》(1967年)瑞克·摩恩的《沼泽地里的空降》(1967年):艾迪·亚当斯的《街头死刑》(1968年):迟田亨一的《在高射炮阵地上空坠毁》(1967年):黄吾功的《火从天降》(1972年);索·韦德的《回家》(1973):罗宾·胡德的《艾迪·罗宾逊的沉思》(1976年)等等,都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间的无情。每幅新闻图片,无不浸带鲜血、仇恨,而每幅图片,又不同程度地唤起人们对生命、关爱的追求,对良知、和平的祈愿。
上世纪世界遭受的多场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消散,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色列和黎巴嫩的武装冲突,以及不断爆发或延续的中东战火、非洲杀虐、各种恐怖袭击等等,又成为新闻摄影的聚焦点,也同样出现了数不胜数的以战争、死亡、流血、痛苦等为主要表现题材的优秀新闻图片。回顾刚刚过去的2006年,无论是《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还是《时代》周刊,也无论是美联社、路透社,还是法新社,评选出来的“年度最佳新闻图片”,超过一半以上都是反映战争、灾害等新闻主题的。例如,《街头盘查》(尤里·库兹列夫)、《围火受命》(尤里·库兹列夫)、《走出死亡谷》(罗伯特·尼克斯伯格)、《惊吓》(阿列克桑德拉·布尔特)、《奔命》(黑白,卡迪尔-Vo罗慧赞)、《进入合法领地》(黑白,安东尼·苏沃)、《废墟的景色》(托马斯·德沃恰克)、《战争屠痕》(克莱斯·阿布杜尔·阿哈德),等等。这足见战争、灾害、冲突等似乎永远是新闻的永恒主题,自然也成了新闻摄影师永远乐于追捕、表现的现实所在。
当然,当我们说“战争或流血冲突很容易产生震撼性的新闻图片”的时候,我们绝不是说“战争或流血冲突是优秀新闻图片的仅有的源泉”。相反,在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经典优秀的新闻图片也是层出不穷。实际上,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体育类、娱乐类、动植物类、天文类和日常生活类的优秀新闻图片,而这些图片带给我们的尽是和谐、愉快、温馨、幸福,以及对美好事物审美的快感。
一张经典的新闻图片,它所传递的绝不仅仅是新闻事件本身,它还能透过影像的视觉魅力,像我们传递某种感觉,要么轻松,要么紧张;要么恐惧,要么亲切。总之,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受到图片的内容和影像的影响。当然,经典的图片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效果,除了新闻内容外,摄影师对摄影基本技术的掌握,例如构图、用光、剪裁等,当然也是极为关键的。可以说,优秀新闻图片的产生过程,是新闻内容和摄影技巧的最完美结合的过程,也是摄影师洞察、反应、捕捉、创作的最高境界。
让优秀的新闻图片说话,让图片告诉观众它背后的故事,这正是《点睛TODAY》节目的最根本任务,也是我作为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最想实现的美好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