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书事业,不仅功在当世,而且荫及子孙。丁氏兄弟的八千卷楼,就是最好的证明。
“八千卷楼”是杭州丁申、丁丙兄弟的藏书楼,也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丁氏家族素有藏书传统。俩兄弟的祖父丁国典时已开始建楼藏书,因其先祖丁凯在北宋时就建有“八千卷楼”,也就把它作为自己的藏书楼名。丁国典曾说:“吾聚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可见他造楼藏书,除追慕先贤外,还有传之后代熏染子孙的深远考虑。丁氏兄弟的父亲丁英也喜爱藏书,生前藏书已达数万卷之多,可惜在太平天国之役中,这些藏书“尽会劫灰,无一帙存者”。
丁氏兄弟果然不负祖父厚望,在家室遭毁的情况下,做出了两件可以名垂青史的大事。一是在战乱中抢救并修复了杭州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陷杭州,文澜阁遭到破坏,丁氏兄弟在避乱中发现,包裹食物的用纸竟然是《四库全书》的散页,这使爱书如命的他们痛心疾首,便下决心抢救。他们冒死将抢救出来的书籍运出城外,并辗转运至上海保存起来。战乱过后,他们又将这批书籍编目整理,归还杭州府衙。光绪皇帝得知他们的事迹后,委托他们负责收集《四库全书》散失的部分,并重修文澜阁。丁氏兄弟的第二大功绩是重建了“八千卷楼”,藏书达40万卷,其中宋元刊本200余种。丁丙著有《善本书室藏书志》,其子丁立中著有《八千卷楼书目》。
著名出版家、文献家张元济出身于书香世家,其家族藏书逾十余代。张元济的藏书楼“涉园”,是其十世祖——明朝万历年间举人张奇龄的斋名。其九世祖张惟赤辟“涉园”为林泉胜地,并着意收藏书籍。至其六世祖张宗松一辈时,张氏家族藏书之富达到了巅峰。其后因家道中落,“涉园”藏书相继散亡。到张元济这一代,除了继承祖上“涉园”之名外,所有藏书,都是他亲手搜求得来。只要见到市面上出现钤有“涉园”印记的图书,张元济都不惜高价购回。
张元济偏爱古籍文献,一生以抢救故国为己任。他说:“吾辈生当斯世,他事无可为,惟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时势而失坠,此为应尽之责”。他首创涵芬楼,以其收藏的善本古籍和方志而享誉学术界。他执掌商务印书馆五十年,为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安徽周氏家族在收藏界可谓声名显赫。自周馥任直隶总督后,他的子孙中英才辈出,第二代中出了周学熙,是大官僚、大实业家,雅好藏书。在收藏界堪称“大王”的就有四位,如周明达为集邮大王,周明志为明清戏剧资料的史料大王,周叔韬为建国后向国家捐献文物和古籍最多,称为“捐献大王”,周绍良为古墨收藏大王。在第四、第五代人中,涌现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诸如周一良、周煦良等,“启”字辈中出现了的周启成、周启昆、周启乾等。周氏家族在百年间,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家学渊源”、“代有人出”的传统理想。
藏书家收藏书籍之初,可能纯属个人乐趣,但常年浸淫在作为知识和文化载体的书籍中,对于后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谛于埋下了一颗颗的读书种子,绵延多年之后,这些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甚至成为郁郁葱葱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