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的创新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ing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承担着为和谐社会培养优质人力资源的重要使命,但大学生“就业难”却说明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和利用存在不和谐。通过原因分析,提出高校通过抓理念沟通与管理创新,抓人才培养与品牌特色,抓职业指导与岗前实践,促进毕业生充分幸福和谐就业的观点。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才培养;就业教育;分层;创新;品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人才是缔造社会、改变社会的主体,要实现社会和谐,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中人才资源的丰富性和质量性。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业教育体系,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了当前我国高校承载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和利用的不和谐现状
  
  (一)从“就业难”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和谐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和社会就业人群中的优势群体,大量进入就业市场将带来存量资源的增长并大大改善劳动力素质,其就业本不应成为太大的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加入WTO带来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教育市场的变化和后工业化社会对行业和职业的影响以及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等,我国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中高端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低端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就业压力和矛盾叠加等不和谐问题,高校毕业生的稀缺程度在连年下降。200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明显加大,待就业数不断增加,毕业生整体的求职成本和时间也在扩大和延长。考虑到职工工资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大学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更是明显下降,“就业难”成了不争的现实。
  (二)从“逆淘汰”看我国社会人才利用的不和谐
  由于当前社会呈现为“经济低质、教育低能、制度低效”的恶性循环,使某些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或因无用武之地磨成庸才,或因无法忍受而离去,从而形成一种“逆淘汰”。我国人才战略执行出现偏差,人才利用效率不高,人才浪费触目惊心。①
  一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人才高消费趋向,成为当下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
  另一方面,中国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将使那些已经在华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遇到困难,企业越来越难在关键的服务和管理职位上找到合适的员工。②
  
  二、我国人才资源培养与利用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我国呈现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利用效率低的不和谐现象,既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管理和培养问题,也有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体制和环境问题。
  (一)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角度看,主要原因有:
  1、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经济转轨过程中,为经济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因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新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而未能获得所期望的就业职位。这一情况在大学扩招后进一步被放大,使得就业问题更加严重。③
  2、高校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受体制影响,大学无法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招生数量,必然“生产”出许多不受市场欢迎的待就业毕业生。
  3、大学培养出的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出席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说,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在国际上有着良好的声誉,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培养出的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④
  4、大学缺乏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教育。一些高校就业教育和就业管理服务资金缺乏,没有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能建立强有力的就业指导和开发机构,也不能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更谈不上开拓广泛而巩固的就业合作基地。
  5、目前高校的投资融资体制客观上造成学校重招生轻就业。学校招生数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学校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以及学生交纳学费的数量。⑤
  6、大学内部管理异质化尚无匹配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办学规模扩大、功能复杂化,大学结构呈现出与传统学术主义不同的异质性特征,一些事务的管理需要类企业行为来分析实践,但目前尚无适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方案。⑥
  7、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当前,高校及大学生本人忽视深层次影响未来就业的行业要求的实践能力和核心胜任素质(非智力)培养,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8、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急需引导和帮助。帮助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其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经济、社会三方面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但据清华大学创业中心调查,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成功率只有2%-3%,创业教育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我国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能力准备和素质准备。⑦
  9、高校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亟待开发和培养。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日前公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大学生的数量是美国的2倍多,但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
  10、大学生的诚信监督体系需要建立和巩固。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违约率逐年上升。违约破坏了大学生、高校的信誉,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劳动量和招聘成本。
  (二)从高等教育系统外部角度看,主要原因有:
  1、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环节看,硬件设施落后、信息不畅、条块分割等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运作模式不完善、运行机制仍待健全。
  2、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效益角度看,当前高等教育入口和教育过程的计划性质与出口的市场性质产生了严重对立,毕业生就业出口不畅,降低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资源配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意愿看,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高校、毕业生及其家人等四大市场主体都履行好应有的职责。
  4、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吸纳能力看,需要大量人才的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吸纳渠道不畅。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对策
  
  高校承担着为和谐社会培养优质人力资源的重要使命。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帮助毕业生充分幸福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一)抓理念沟通与管理创新,营造和谐氛围
  1、确立新角色理念
  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已无法适应。高校应紧紧抓住生源录取、人才培养、健康教育、职业指导、跟踪研究等关键环节,扮演好时代赋予的新角色。
  一是做杰出的采购员:面向市场需求办学,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录取优秀生源。高校首先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参考本校近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及时制定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招生计划,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其次,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争取优秀生源加盟,提高“原材料”质量。
  二是做个性的引导员: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性、发展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适应社会竞争的本领。
  三是做慈爱的关怀员: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和安全维权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高校要以职场需要的身心素质和意识能力为标准,加强大学生健康素质教育、诚信教育、劳动维权和信息甄别能力教育,缩短毕业生的职场适应期。
  四是做优秀的营销员:建立强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更新就业指导服务观念,加强就业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工作层次和水平,以“科学预测、提前准备、主动出击、长期联系”为原则,创建良性运行机制,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做到促进供需双方沟通,实现“人职匹配”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以市场促进就业、推进学校改革;提高就业率、供需双方对指导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毕业生对职业的幸福感。
  五是做开明的研究员:注重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建设就业专门学科。第一,要建立就业工作跟踪制度,整合利用毕业生资源。高校要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分行业建立典型的用人单位人才动态信息管理库和反馈信息资料库,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向学生发布最新就业资料和发掘就业机会。在校内开展新生的就业启蒙教育,建立学生的个人发展档案,进行全程跟踪调查,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料积累,毕业后继续进行跟踪服务,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进入一个动态的循环反馈系统。同时,坚持开展新生的就业启蒙教育,建立学生的个人发展档案,进行全程跟踪调查,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料积累,毕业后继续进行跟踪服务,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进入一个动态的循环反馈系统。第二,要开展就业理论研究,寻找内在规律,提高科学预测、决策水平。高校要鼓励专兼职就业工作者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调查的、实验的方法开展不同水平的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探索就业与教育、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现状、研究规律而预测未来,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成效。⑧
  2、建立新人力资源理论
  新时期,应扩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视全校师生员工为人力资源。并从就业视角出发,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看成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学校人才发展战略的整体规划和变革的角度来解决大学生、研究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建立学校教育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理论,并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人力资源规划和发展的沟通平台。中科院时勘博士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水下冰山”理论指出,水上可见部分包括国家目标、市场竞争、政策、设备、资金、生源、就业、成果等,是容易改变和发展的,水下深层部分包括领导行为(管理决策等)、组织形象(视觉,理念,行为等)、学生和员工管理(选拔,培训,激励等)、绩效管理、薪酬设计、人的适应和发展等是学校提高竞争力和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内容,却往往难以改进和发展。据此,高校要开展大学生职业培训,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需先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战略规划,设计以战略规划、职位分析、招聘安置、培训发展、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生涯设计、变革创新等主要工作项目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整体框架体系,重点做好水下深层部分工作,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毕业生成功就业胜任素质。
  (二)抓人才培养与品牌特色,发展和谐事业
  1、实施人才分层教育和全面培养相结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就业的竞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要实施人才分层教育和全面培养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成就事业。
  一是根据毕业生成功就业胜任素质和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整体战略规划等内在发展要求抓好人才区别培养。高校要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加强市场调查与分析预测,实行长短线专业人才区别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分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突出专业知识、技能(行业要求)和深层次的影响未来就业的核心胜任素质(非智力)要求,建立从入学、教学、实习到就业全程的教育培训规划系统,并按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能力量身设计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与教育相关的深层问题等外部社会反馈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能力强。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敢于抛弃知识,善于转化知识,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毕业生知识沉旧转化率低,毕业生自身的就业指数弱,能力危机带来市场配置成功率低等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问题,⑨因此,必须转变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内外联动,积极构建一个从创业教育到创业服务到创业扶持的层次性、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精神培养与创业教育融合,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新教育观,创建以渗透融合为特点的“5Q2平台3载体”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首先是以5Q教育(即基本智商IQ、成就智商AQ、道德智商MQ、情绪智力EQ、体能智商PQ)为重点设计创业理论实务课程包,实施“智能+创新”模块化教育和弹性学制,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充分渗透融合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专门教育中,着力培育大学生与创业有关的优良心智模式,倡导“双证”式学习。重点包括与创业有关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创业基本能力、T型创业知识结构、创业品质。其次是以2平台3载体为依托(2平台即通过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平台渗透创业意识、以创业活动课程和具体实践平台增强5Q,3载体指高校挑战杯创业计划等赛事,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基地),革新创业实践活动教育方式和手段。主动贴近大学生视角和身心实际,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实践时序,注重训练的丰富多样、循序渐进和反复强化,提高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针对性、感召性、引领性和实效性。最后是在创业活动实践过程中重塑新型师生关系,除传统师生关系外,还包括业主与雇工、法人与员工、债权人与债务人等多种关系。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个学科发展问题、课程体系问题,也不是一所高校的内部教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化学生的意识行为和基本素质能力教育问题,因而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高校要在系统观、新教育观指导下树立大就业意识,在两个层面构建内外联动、教育服务扶持相辅的广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第一、意识层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导向功能。
  高校应把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到大学办学宗旨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力帮助学生发展“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⑩并向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建立大学生创业活动激励机制,对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成功了给予肯定,失败了给予宽容,而不是处罚和冷落,让大学生把选择创业作为个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使其毕业后体现出一种发奋图强、敢于创造、不畏艰难、把握机会、善于组织的意识和技能。
  第二、操作层面,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扶持体系。
  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特点和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只有充分借助校内外资源和力量,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扶持体系,才能巨大地推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普及和渗透。高校要把创新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对所有在校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和训练。不仅从普及着手,还要在教程中加以规范化,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竞赛、创业基地、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交流,培养大学生加盟创业或自主创业必备的核心素质,为他们选择创业做好必要准备。
  二是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组织结构的探索。当前应十分重视培训和提升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一方面,制定新措施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等做创业活动课程的兼职教师,或加入高校创业青年志愿者队伍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此外,要积极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设立专门机构和特别基金扶持、服务于那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鼓励他们根据各校特点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开发、创业实践交流等工作,支持创建文理工商等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是获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积极走出去,主动联系各级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和个人。一方面争取政府重大支持,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为有创业潜力的大学生建立起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和扶持平台,弥补校内创业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努力优化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法律与商业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取得风险投资机构等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扶持;第三方面是努力获得校友、非校友等创业成功人士的个人支持,或捐赠资金或加盟高校创业青年志愿者队伍,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
  2、树立品牌特色与市场推广相结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高校意识到人才质量的重要性,并推出一些具体措施,但多数只是结合校情还没有结合市场变化的“生产”行为,尚未树立“以销定产、以销促管”的新理念。
  如果我们借鉴、移植管理学、营销学的有关理论,把高校、毕业生、社会(就业市场)三者之间定位为“生产者—产品—市场(Producer—Product—Market,简称PPM)”的关系,那么,在这种关系中,高校承担着生产者的角色。作为生产者,高校既需要产品质量意识,也需要品牌收益理念,更需要先进的营销观念和现代的营销网络,要将质量育人、品牌立校与市场推广、社会合作相结合。
  第一、以产品质量为基础,实现品牌树立和推广延续相结合,保持长效特色。产品是品牌的载体,是实在的、客观的与理性的。高校要树立品牌、推广品牌、延续品牌,必须以质量为基础,品牌为目标,两手都有要抓,两手都要硬。要根据国家和本校相应的规定、标准,确立严格的“质检”体系,对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品牌教材、品牌师资、品牌实训场所、品牌指导与培训等定期进行申报、考核、评审和市场推广,加强品牌的理性价值诉求和情感亲和维系的结合,创优秀社会声誉。
  第二、以SWOT分析法和整合营销理论(Integrated Marke-
  ting Communication,IMC)为指导,加强社会合作,建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营销模式。高校以“把握需求趋势,细分人才市场;评估办学实力,聚焦目标市场;适度超前定位,塑造领先优势;整合满足市场,加盟分销人才”为工作主线,加强校内就业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管理的协作和沟通,深化校企实质性合作,校企共同设计并实施人才市场竞争战略、人才市场进入战略和包括人才培养策略、品牌塑造策略、价值定位策略、营销就业渠道策略、就业促进策略、跟踪服务策略等六大方面的人才市场营销组合战略。采用高校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专业人才服务公司)外包人才就业招聘服务等具体事务的加盟分销方式,强化人才卖点,抢占市场份额。
  (三)抓职业指导与岗前实践,建立和谐关系
  1、创建职业指导发展模式
  和谐社会里的充分就业、市场化就业要求高校更新就业指导理念和服务内涵,创建全新的职业指导发展模式,将就业服务重点放在为校内外劳动者提供职业测评与咨询、就业指导、职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
  (1)建立基于毕业生成功就业胜任素质模型的职业指导体系
  在机构职能方面,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专门化指导服务机构,明确职能定位;在资金设施方面,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适度提高标准投入,实现设施现代化,确保工作有效运行;在队伍建设方面,明确就业指导机构管理者的胜任素质要求,按教育部规定1:500配备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并加强进修培训;在指导内容和方式方面,以胜任素质为核心要求,建立从入学、教学、实习到就业全程的教育培训规划系统,建构与培养这种胜任素质模型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特困生就业能力救助体系,采用课堂面授、素质训练、专家讲座、课余互动、社会实践、创业活动、企业实训等方式,加强教育指导和培训演练;在沟通合作方面,系统借鉴国外的政策措施的经验,在政府和媒体的帮助下,加强全社会的舆论引导,把企业、社区、家庭等因素列入就业指导的系统,理顺、优化与学校内部合作部门(各教学规划部门、教育和研究部门、管理服务部门)、外部客户(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媒体网络)的指导协调关系;在指导时效方面,加大对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咨询指导和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力度,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在绩效管理方面,建立一套有利于高校就业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绩效管理的效果。
  (2)建立有效的职业指导支持系统
  加强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初次择业前培养职业选择能力,提高个人职业选择的成熟度,也可以预防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消极的后果。实施有效职业指导是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协同政府、社会共同建立有效的职业指导支持系统。包括:职业信息查询和学习系统;职业指导课程教材体系;配套教学多媒体系统和远程学习系统;职业指导测试系统;职业指导方法系统;职业素质培训系统;岗前训练和就业推荐系统;职业分析系统;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系统;职业指导人员的任职资格标准和考核培训系统;其他相关教学人员的辅导培训系统等。
  2、实行岗前实践实训制度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基地,运行根据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投入资源、共享资源、深入互动的实质性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师资和科研成果、企业的实训设备和管理资源,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上岗培训,推行校企双元教育。实行在校生岗前实训制度,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入职咨询、职业素质培训、体验式岗前训练、就业推荐等多模块的实训教育,加速知识转化率,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入职成功率。
  和谐社会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众人关注的问题,但愿大学通过改革和创新,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才、顺利就业、成就事业、和谐人生。
  
  注释:
  ①郭之纯.三重背景下的“高学历运动”[N].青年时报,2006-7-25(2).
  ②王葆青.英媒体评中国将成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N].科技日报,2005-12-28(2).
  ③傅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
  ④吴晶等.教育部部长:我国大学培养出的创新人才严重不足[N].经济参考报,2006-7-14(1).
  ⑤杨宜勇等著.大开放的就业——加入WTO后的就业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96-200.
  ⑥曾晓东,孙贵聪.研究大学类企业行为提升大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J].比较教育研究,2002,(4):2.
  ⑦李晓华等.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53-54.
  ⑧李晓华.系统化、多角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的根本出路[A].傅进军.思考·探索·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09-313.
  ⑨孟庆伟.透视大学生就业难后面的七大深层问题[N].光明日报,2005-01-07(10).
  ⑩李时椿,常建坤.略论美国创业教育的实践与对我国的启示[EB/OL].http://news.jschina.com.cn,2005-06-01.
  
  参考文献
  [1]傅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
  [2]李晓华等.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53-54.
  [3]林莉.营销管理理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38-41.
  [4]李时椿.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7.
  
  作者简介:李晓华(1971—),女,浙江温州人,硕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讲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指导。
其他文献
文章对陶瓷饰面砖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讨论其应用期间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并对其施工要求进行介绍.
【摘要】该文从统计学和组织行为学出发,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有关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析辅导员职业承诺水平的现状,从职业锚理论角度提出培养高水平职业承诺辅导员队伍的建议,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承诺;职业锚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状态,我们于2008年年底—2009年5月对省内13所普通高校辅导员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调查采用自编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Lowering Growth Expectation  Yan Chengzhong, Deputy to the11th NPC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o 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Cooperation at Donghua University inShanghai:
期刊
New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舞蹈艺术也要搭乘社会发展的快车.作为舞蹈编导不能停止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学习,与此同时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展创新.以发散性思维方式对传统民间舞蹈萨
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渐渐常态化,但由于课程实施起步较晚,专业的通用技术师资不足,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相比其他学科仍处于探索阶段.通用技术,是一门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作为互联网理财的运行基础,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方面找到互联网理财的规律.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总结分析互联网理财存
传闻:华斯股份裘皮城二期5月有望开工。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计划5月份开工,但具体建设时间以及开业时间则不确定。   华斯股份(002494)近期被传裘皮城
当前,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施工当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装配式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培养大量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以超高层工程电气设计为主要分析内容,从负荷运算、配电电源明确、变配电站布置点等层面,分析了供配电结构的设计重点,并对导线电缆选用、电抗器选用、抗震问题展开了详细的
6月26日,由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辽宁海城经济开发区合作的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首开南北两大专业市场官方合作先河。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