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访谈的障碍及其引导原则、对策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度访谈的过程常因访谈者与被访者的互动而变化。在深度访谈的互动过程中,常见的障碍有以下几种:一、偏见性障碍;二、习惯性障碍;三、顾虑性障碍;四、环境性障碍;五、经验性障碍。深度访谈的引导原则为适时、中立、适度。针对深度访谈存在的障碍,深度访谈的引导策略主要是铺设访谈架构,参与访谈建构。
  关键词:访谈 深度访谈 引导
  
  所谓深度访谈,学界所指的主要就是半结构式的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常用的资料收集方式,是直接感知研究对象实际情况的基本方法。深度访谈没标准化程序可供遵循,访谈过程常因访谈者与受访者的互动而变化。因此,这种方法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要求访谈者能够控制访谈环境,把握访谈方向和进度。
  关于深度访谈,这里面涉及的关键是何谓“深”,要多深才算深度访谈。笔者的理解是:
  1.“深度”第一层面——深入。深度访谈并不单纯指访谈者与被访者重复地面对面的接触,更主要指的是访谈双方的交流是自由的、轻松的,甚至是无障碍的。深度访谈没有事先统一的问卷、没有标准的提问顺序,其访谈话题多半是一个大范围或一个题目细化后的访谈提纲,由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在这一范围内就访谈提纲进行自由交谈。双方围绕一定的题目,可从历史到今天、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谈和讨论。访谈者可从中获得大量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丰富的社会背景材料和访谈对象在这一背景中的所思、所言、所为的生动而鲜活的资料。
  2.“深度”第二层面——深信。在访谈的深入交流过程中,访谈者要高度尊重并重视被访者的说法、观点,超越访谈者个人的感受、理解与解释。
  访谈这一交往过程包含访谈者(信息发送者)、被访者(信息接受者)、通道、信息编码、信息反馈等基本要素。访谈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是双向的,访谈的每一方都在不断将信息回送给另一方,双方都可能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作为整体的访谈是访谈者和被访者的共同产物。访谈者和被访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访谈者不是操控访谈历程,而是引导访谈过程。被访者不是被研究的对象,而是研究的信息提供者。访谈者事先准备部分的访谈信息(半结构的),以中性的语言提出研究的问题,对于被访者的回答,无须做出反馈或评价,不能进行诱导,更不必去迎合或说服访谈者,应当始终保持中性的立场。访谈者只有以客观的、尊重的态度才能尝试从被访者身上得到真实而深入的信息。
  3.“深度”第三层面——深究。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面对真实的、丰富的访谈材料,访谈者要善于去芜存菁,探索隐藏在表面陈述中的深刻意义。深度访谈的重点不仅是得到被访者的陈述,而且要通过被访者的陈述材料,探索其中折射出来的对某些活动、事件、现象的多元观点。这当中,访谈者要搁置自我的感受、解释与理解,超越自我的假设,探索潜藏在表层观点下所蕴涵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有人曾将访谈比喻为采矿,访问者就像是采矿者。①面对被访者提供的反馈信息,访谈者的工作就是挖掘它。
  
  一、深度访谈的障碍
  
  深度访谈的过程是机动的、松散的,随访谈者与受访者的互动而变化,其过程和结果难以预期。事实上,深度访谈难以展开无障碍的深入访谈。因为访谈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它包括:物理背景——访谈时的时间、地点、距离等;社会背景——访谈双方的身份、关系等;心理背景——访谈双方当时的情绪状态和感情;文化背景——访谈双方的受教育程度、信仰、价值观等;历史背景——访谈双方以往的人和事与此次访谈的关系。这些背景因素会给访谈的信息通道造成干扰,从而导致一定的访谈障碍。
  常见的深度访谈的障碍有以下几种:
  偏见性障碍。产生偏见性障碍的一种原因是“选择性知觉”的主观性。人们每天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而实际上注意到的信息却很少,人们总是因个人的兴趣、需求、动机等有选择地接受信息。这种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是无意识的。但是,“选择性知觉”的主观性导致了访谈的认知障碍。由于被访者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访谈者的编码没能有效传递给被访者,使得被访者难以客观译码,反馈的信息自然就不能客观、全面。例如,有时被访者不喜欢访谈者所提出的讨论问题或对所提的问题存在偏见,有时被访者可能觉得访谈者无法理解他们的回答而没能客观地回答提问。
  产生偏见性障碍的其他原因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包括精神或情绪状态等因素。如果被访者精神状态不佳或情绪不稳定,例如疲劳、激动、忧郁、亢奋等,被访者是难以有效接受信息并准确译码的。在访谈过程中,情感对于访谈双方的沟通、交流有很大的干扰。信息的交流是访谈双方交往的开始,而情感的交流是更深层次的沟通。例如,当被访者的心情不好时,很无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引起波动,被访者可能会把它当作挑衅,觉得别人和他作对,这是心境对认知的影响。被访者的情绪、精神状态对深度访谈造成了主观障碍。
  习惯性障碍。主要体现为性格障碍。性格反映了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体现在个体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的方方面面。某些习惯或性格会造成访谈的障碍。例如,访谈者没有倾听的习惯,急于打断被访者的讲话,使对方没能完整表达。又如,某些被访者的性格特征以自我为中心,他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看问题比较主观,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没有耐心面对访谈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
  顾虑性障碍。某些被访者比较世故,面对隐私话题、敏感性话题或评介式提问有所顾忌,顾左右而言他。在访谈中,世故心理的表现为:1.外热内冷。有些被访者表面上寒暄看似热情支持访谈,实则轻易不发表意见,或者半真半假、虚虚实实,让访谈者捉摸不透。2.见风使舵。某些被访者八面玲珑,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往往注意访谈者在某一问题上的意见,寻找暗示,投访谈者所好,以迎合和取悦访谈者,造成材料失真。3.明哲保身。某些被访者奉行中庸,迁就随和,可以谈天说地,但决不说对错。这些世故心理现象导致深度访谈难以深入展开。
  经验性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或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知识层中。知识层面的差距会带来表达与理解的差异。当被访者的经验不足以理解提问的实际含义时,被访者或者不了解问题,或者不确定访谈者想要知道的是什么,会出现答非所问,导致回答发生偏差。例如,有的访谈者常与书面语接触,口语表达往往使用长句,结构比较复杂,修饰语较多。这样的表达内容,文化程度低的被访者可能会听不懂。有时,访谈题目包含的专业性较强,被访者没有足够的信息回答,或不懂如何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使得回答洋洋洒洒却没有提供访谈者想要的信息。
  环境性障碍。访谈的环境和访谈者的仪表等非言语因素的干扰会形成访谈障碍。访谈者的目光、表情、动作、姿态、服饰,以及与被访者的距离都会影响访谈。例如,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不时接听电话或周围环境的嘈杂都会干扰被访者的表达。又如,访谈者通过得体的打扮、仪态等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对被访者形成了一个好的首因效应,他会在访谈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访谈者,愿意与访谈者沟通、交流。人们在首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积极的首因效应往往会带来高质而持久的访谈,反之,消极的首因效应所产生的辐射会导致访谈障碍。
  
  二、深度访谈的引导策略
  
  在深度访谈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访谈目的,访谈者必须针对已知的各种变量或可能存在的障碍,选择应对策略,有意识地避害趋利,谋求最佳访谈效果。
  铺设访谈架构
  访谈者要明确收集资料的方向,准备一个适当的访谈架构。
  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例如,如果访谈者希望得到某人或某事某物或经验体会的信息,可以采用描述性的问题,使受访者在开放的话题空间诠释个人经验。如果访谈者希望发现受访者的知识、经验的架构,则可以采用结构性的提问。
  设计简洁、清晰的问题。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每个人的时间都异常紧迫,如果讲话过于冗长和复杂,对方就会产生厌烦心理,不愿再听下去。因此,问题必须简单明了。此外,由于人们的认识、内心感受存在差异,对同一词汇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为了防止出现访谈障碍,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要注意词句的简明、清楚。根据短时记忆的规律:人们的记忆组块(chunk)通常为7+2或7-2,也就是说人们一次只能记住7条信息(加2或减2)。所以每次的问题不要给予过多信息。访谈者必须清楚所要表达的想法和想要传递的信息,选择那些能够清晰表达想法的词句,避免抽象性、有歧义的问题。此外,访谈的问题避免包含过强的专业性,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超出受访者的经验以外,他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回应,无法具体地回答。访谈话题应尽可能采用受访者能够并且愿意回答的开放式的提问方式,选择与受访者切身相关的主题,以防受访者误解问题而发出错误信息。
  参与访谈建构
  层递式传递信息。人们在口头表达时,大多是随想随说,语言编码的时间很短促,思维活动的节奏特别快,每句话都是在瞬间完成的语言编码任务并说出来,不允许表达的人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去斟酌、去推敲。内部语言所形成的语义意向尽管存在跳跃性,但是在一句接一句的表述时,句与句之间的思维不能断档,一断档就说不下去了。且不说思维能力一般的人,就是有充分准备、思维活跃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说下去,总有一些临时的变化影响到语言的编码变化,以致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反馈现象。访谈是靠一个个句子的信息焦点,在言语线形结构中延续、衔接、组织起来的交流过程。因而,访谈问题应尽可能在意义上由浅入深,侧重于语义的层次推进,层层深化受访者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引导受访者层层接受,有条理地把思想、观点、看法等表达出来。
  及时提取反馈信息。访谈者在倾听过程中积极地与被访者进行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被访者反馈的信息。在倾听过程中,当被访者口若悬河时,访谈者不妨从被访者的语言信息中提取与主题相关的词句,将对方前面所谈内容的某一点作为下一个问题的契机,使对话内容的转换显得比较自然。访谈者要根据被访者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和社会期待去调整交流的方式,尽量缩小与被访者的距离,甚至站在被访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通过求同达到感染诱导被访者的可能。访谈者要主动接受和捕捉被访者语言背后的含义,把握重要词语,等待时机追问,通过双方的互动共同建构访谈。
  被访者接受访谈,多多少少会有个人的动机、兴趣或利益,因此在回答问题时,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滑向个人的意向,好像不经意地偏离了话题。表面上,这些话语与访谈的研究主题无关,但对被访者而言,也许是十分重要的事件,被访者希望引起访谈者的关注。访谈者顺着对方的话题追问,可以获得超越访谈者个人假设的重要信息。
  
  注 释:
  ①李晓凤、佘双好:《质性研究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高燕、王毅杰(编著):《社会研究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晓新、毕爱萍(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古馥:《思维与语言应用》,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如何大力加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把媒体资源引进大学英语课堂将使学生们受益匪浅。本文拟从媒体英语的优势出发,着重探讨借助媒体英语优势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言习得的整合,对于培养语言习得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进行研究,就是以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一个文化贫乏的城市,无论其经济如何繁盛,最终也会因文化的缺失而走向衰落。因为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它具有凝聚民众和鼓舞民心的巨大作用,而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外化,则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参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既是加强文明城市建设的现实要求,又是加强城市文明建设的必然
MTV《望月》(郎昆创意,宋祖英演唱,中央电视台录制)是近年来电视文艺领域内的新收获。它新颖而独特的创意,它感人至深的动人旋律,它简洁生动的画面构图及歌唱家近乎完美的诠
播音主持人的政治影响力及其倾向性    媒体作为播音主持人进行有声语言传播活动的平台,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媒体中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作为媒体“代言人”出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受众产生影响。而且,不同节目、不同类型的播音主持人产生影响力的侧重方面也不相同。  像白岩松这样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受众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他的影响力会侧重在政治方面。在分析国内外的一些著名新闻节目播音
目前,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从整体上看这些学生的智力都是很正常的,仅仅因为偏科而导致其他学科成绩下降,实在是失不可得,因此,如何转化高中数学弱
直播报道是记者向主持人和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直播报道过程中,部分记者由于缺乏对表达与发声以及肢体语言等技巧的合理运用,导致语音不标准、缺乏可变性、声音过于挤压、肢体语言过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目前,虽然记者和主持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强,甚至有记者主持人化的倾向,但是对于多数记者而言,并没有因为交流的加强,而汲取主持艺术中可以使直播报道锦上添花的技能,更多的只是拘囿于所
“细节决定成败”。电视新闻要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效果,离不开细节镜头的运用。自从光电技术运用到新闻传播中以来,图像动作、图像表情、图像声音三者有机地
随着新闻直播的常态化,摄像记者“成片”意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求现场高质量地完成拍摄任务,而无法依靠后期的剪辑修补。“成片”意识,就是要在“一次过、不出错”的基础上追求画面的生动感和表现力,摄像记者能够做到这些,必须培养以下四种能力。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电视节目是由导播、现场记者、摄像、技术等多个工种综合完成的一项工作,各个工种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比一般媒体要高得多、紧密得多。在突发新闻现场进行直
日子过的好快,在忙碌的步伐中,似乎还没有感觉到停留的轻松,不经意间就到了收获季节。这一路的长途跋涉,我无暇去回顾它的辛酸与峥嵘,而为接下的秋收做最后的探索。语文课的复习,必须有章可循,按照一定的层次及规律来全面的,系统的复习,才会在这一时段有的放矢,不致手忙脚乱。  本次期中复习我个人做法是:  一、注意几个方面,提高复习效率  做好复习计划。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复习效率,应
摘要:广播电视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的内在要求、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学生就业与社会资源的特性必将对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培养产生新的效用。  关键词:广播电视 信息技术 社会资源 新闻与传播 背景 问题    广播电视信息技术驱动是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就业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