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学生能写出一手文质兼美的文章,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困难、也是最棘手的事情。这些年来,笔者在这方面苦心探索和实践,终于有所收获。
一.强化练说,以说促写
说,是用嘴来写;写,是用笔来说,两者的关系是相通的,而说更能直接、简便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所以首先要强化说的系列训练。
1、每节课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奇闻趣事或大事新闻。这符合青少年的天性,又能引导学生阅读书籍、留心生活,对作文积累素材也极有益处。同时,让学生指出不够通顺的语句,交待不清的地方,注意语气语调和感情色彩的处理,加强语感训练。
2、选择适当课文,复述要点梗概,各种文体都反复尝试,详略依文章的难易而定,先要求人人闭卷复述,而后请几位同学登台发言。只有亲口咀嚼,反复品味,才能深切感知文章这个“梨子”的滋味,学生的说写能力就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要求批改一篇学生作文,动笔写眉批、尾批,评点优劣,然后登台讲述评改意见,展开讨论、争论,教师稍加评述,因势利导,学生发言就会踊跃,众多“黄鹂”鸣“翠柳”,老师独自开心颜,学生思路开阔,相互启发,很有意义。
训练“说”的时候,要由易而难,不可要求过高,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就予以表扬,尽量鼓励学生脱稿,半脱稿发言,力争侃侃而谈,仪态大方,这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丰富词汇,谋篇成段
多阅读文章,积累一定的词汇,是作文有话可写的重要保证,但若不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诚如别林斯基所说,这比“用脚阅读还要坏”。所以要积累与运用并进。
1、要求学生从每篇课文中积累十个词语,摘抄在读书笔记上,鼓励学生在说写时运用,特别是新词成语,只要用得恰当,就及时给予肯定。
2、每周精心罗列一些词汇,让学生弄清词意,构筑成段,不断加压,如规定使用一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议论、设问、反问等),限定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词语由少到多,文字由短到长,手法由单纯到综合。将写得好的句子、段落刊登在板报上,这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能给他们带来欢乐和自豪,从而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3、鼓励学生多诵美文。只注重词汇积累,文章往往会出现堆砌词藻的偏颇,缺乏通篇的气脉,所以还要重视美文的背诵,这样既能得文词,又可得灵魂,背得越多,写文章越有气脉。我们往往不屑一顾旧式私塾对《四书》《五经》一气贯通的背诵,但这倒是培养出许多功底扎实,才华横溢的文人。张志公先生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古代教育“历时三千多年,无疑也积累了许多符合汉语、汉文实际特点的独特的经验,这种经验值得系统整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老先生的话切中时弊,一个创造了如此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所拥有的语文教育的传统,能简单的予以否定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都是作文的经验之谈吗?
三.联系生活,写有源头
陆游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地变成了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因此仅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生动的素材,没有大量的感性知识,也很难写出佳作来。所以,还必须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带学生春游二姑尖,回来后布置了一篇作文《美在我身边》,没作任何指导,结果许多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构思独到。真是自然美与人性美互映,人景相衬,情景交融,怎能不让老师拍案叫绝呢?指导事物说明文《我们的校园》,我领学生沿着合理的空间顺序,移步换“景”,实地考察校园的布局,建筑和设施,让他们琢磨说明对象的特征,安排说明的详略,大部分学生能言之有序,重点突出,顺理成章。练习议论文,我让学生针对班级和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发表意见,辅以例证。如此指导,怎么会没有好作文?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文章,因而自觉地留心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作文再也不会无话可写了。
综上所述,我深深体会到:“求术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教师如果采取切实可写的措施和步骤,在“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一定会化难为易,易重为轻,溶苦为甜。
胡项英,教师,现居安徽桐城。
一.强化练说,以说促写
说,是用嘴来写;写,是用笔来说,两者的关系是相通的,而说更能直接、简便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所以首先要强化说的系列训练。
1、每节课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奇闻趣事或大事新闻。这符合青少年的天性,又能引导学生阅读书籍、留心生活,对作文积累素材也极有益处。同时,让学生指出不够通顺的语句,交待不清的地方,注意语气语调和感情色彩的处理,加强语感训练。
2、选择适当课文,复述要点梗概,各种文体都反复尝试,详略依文章的难易而定,先要求人人闭卷复述,而后请几位同学登台发言。只有亲口咀嚼,反复品味,才能深切感知文章这个“梨子”的滋味,学生的说写能力就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要求批改一篇学生作文,动笔写眉批、尾批,评点优劣,然后登台讲述评改意见,展开讨论、争论,教师稍加评述,因势利导,学生发言就会踊跃,众多“黄鹂”鸣“翠柳”,老师独自开心颜,学生思路开阔,相互启发,很有意义。
训练“说”的时候,要由易而难,不可要求过高,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就予以表扬,尽量鼓励学生脱稿,半脱稿发言,力争侃侃而谈,仪态大方,这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丰富词汇,谋篇成段
多阅读文章,积累一定的词汇,是作文有话可写的重要保证,但若不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诚如别林斯基所说,这比“用脚阅读还要坏”。所以要积累与运用并进。
1、要求学生从每篇课文中积累十个词语,摘抄在读书笔记上,鼓励学生在说写时运用,特别是新词成语,只要用得恰当,就及时给予肯定。
2、每周精心罗列一些词汇,让学生弄清词意,构筑成段,不断加压,如规定使用一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议论、设问、反问等),限定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词语由少到多,文字由短到长,手法由单纯到综合。将写得好的句子、段落刊登在板报上,这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能给他们带来欢乐和自豪,从而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3、鼓励学生多诵美文。只注重词汇积累,文章往往会出现堆砌词藻的偏颇,缺乏通篇的气脉,所以还要重视美文的背诵,这样既能得文词,又可得灵魂,背得越多,写文章越有气脉。我们往往不屑一顾旧式私塾对《四书》《五经》一气贯通的背诵,但这倒是培养出许多功底扎实,才华横溢的文人。张志公先生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古代教育“历时三千多年,无疑也积累了许多符合汉语、汉文实际特点的独特的经验,这种经验值得系统整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老先生的话切中时弊,一个创造了如此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所拥有的语文教育的传统,能简单的予以否定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都是作文的经验之谈吗?
三.联系生活,写有源头
陆游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地变成了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因此仅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生动的素材,没有大量的感性知识,也很难写出佳作来。所以,还必须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带学生春游二姑尖,回来后布置了一篇作文《美在我身边》,没作任何指导,结果许多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构思独到。真是自然美与人性美互映,人景相衬,情景交融,怎能不让老师拍案叫绝呢?指导事物说明文《我们的校园》,我领学生沿着合理的空间顺序,移步换“景”,实地考察校园的布局,建筑和设施,让他们琢磨说明对象的特征,安排说明的详略,大部分学生能言之有序,重点突出,顺理成章。练习议论文,我让学生针对班级和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发表意见,辅以例证。如此指导,怎么会没有好作文?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文章,因而自觉地留心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作文再也不会无话可写了。
综上所述,我深深体会到:“求术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教师如果采取切实可写的措施和步骤,在“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一定会化难为易,易重为轻,溶苦为甜。
胡项英,教师,现居安徽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