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谁来培养一个刘慈欣?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如果你是一名标准的科幻迷,一定知道《科幻世界》。从1979年创办以来,《科幻世界》致力于耕耘中国科幻领域三十几年,鼎盛时期杂志发行量达40万册。目前旗下拥有《科幻世界》、《科幻世界·译文版》、《小牛顿》、《奇幻世界》四种畅销期刊及上百种幻想类图书。
  除了在杂志上介绍世界科幻发展的现况、刊登国外名家的最新作品,《科幻世界》同时经营本土作家。科幻迷能叫得出名字的国内本土科幻原创作者,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等等大多从《科幻世界》开始,迈出创作的第一步。由于长期耕耘科幻领域,并拥有丰富的作者资源,在《三体》带来的出版热中,许多出版社涉足科幻出版时都选择与《科幻世界》合作。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出版机构,长久以来副总编辑姚海军希望《科幻世界》不仅仅只是一本杂志,通过它可以打造科幻领域的一个立体流水线和平台,为本土科幻创作输出更多的人才。
  
  打开视野的视野工程
  《科幻世界》不局限于自己是一本杂志,开始为科幻发展做出更多事情,是从2002年的“视野工程”开始。
  在经历科幻领域80年代的低潮,90年代的复苏(许多今天科幻迷耳熟能详的作家,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崭露头角),十几年下来了,无论是《科幻世界》还是作家本身都累积了一些作品。到了2002年,对于科幻未来的发展,姚海军心里有了一个基本的构想:“《科幻世界》要真正成熟,科幻市场要真正形成规模,有没有自己的畅销书作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科幻世界》作为一个杂志平台培养了很多作家,这些作家下一步该怎么发展?答案是唯一的,就是要为他们搭建更合适的新平台。因为单就杂志来说,能给作者带来的收益很有限,它的作用就是培养作者,让新作者有一个展现的平台,积累自己的人气,对于创作者而言,更进一步的发展应该是他们的长篇。”可是反观自己所经历的年代,1983年以后的二十年间,原创科幻小说的销量基本上都是五六千册,而且从事这方面创作的人也不多。仔细分析和考量了本土原创科幻的现状之后,姚海军最先想做的原创出版计划暂缓了。
  
  既然本土原创系列的出版条件还不成熟,可以先从引进国外大师的作品做起。《科幻世界》启动了对中国科幻领域来说非常重要的出版工程——“视野工程”。定名为“视野工程”源自姚海军对于科幻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认识:科幻要发展,需要打开国人的视野,更新国人的想象力,让大家看一看今天的西方科幻小说是怎样的一种面貌。
  2003年以前,国内出版市场上引进的科幻小说大多是凡尔纳和威尔斯的。起初在书店里,看到父母为小朋友购买凡尔纳和威尔斯的小说,姚海军心里有一种欣喜,后来隐隐就有一种担忧。那两位作家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当然很经典,但如果我们的下一代一直沉浸在西方人一百多年前的幻想里头,还怎么指望他们去创造未来?另一方面,姚海军也意识到,本土创作者、研究者也需要打开视野。创作者如果不知道国外科幻发展的水平,就无法让自己在一个高的起点进行创作;研究者如果读的只是西方一百多年前作家的作品,没有读过现代经典名家的作品,他们的研究又有什么样的价值?
  作为“视野工程”第一个启动项目,“世界科幻大师丛书”系统引进新近西方经典作品。这套书的出版效果明显,至今已出版116本,其中有些品种的销量达到四五万册。经过几年的经营,累积了稳定的读者群。
  
  本土作品的开门红
  “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出版一年之后,《科幻世界》着手“中国科幻原创基石丛书”的出版。不过“基石丛书”面对的问题比“大师丛书”严峻得多。之前的市场数据摆在眼前,如果新推出的本土原创作品的销量也跟以前一样,是会亏钱的。以杂志社来说,如果这个项目是亏损状态,也不可能长期支持下去。
  怎么才能让市场接纳?怎么去打开市场?姚海军想到了一个办法。新作家的作品如果在市场上单打独斗,效果可能不好,但若是让他们一起亮相,集群效应可能会带来不错的销量。他们想到以《星云》丛刊(有点像现在的MOOK书)的方式不定期推出新作家作品。这样的方式,对第一个推出的作家作品有着极高的要求。原本他们想以在当时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刘慈欣打头阵,希望用刘慈欣的品牌效应让读者认同《星云》,继而推出其他作家的作品。简单来说就是用已经有影响的作家来出新作家。可是到实际出版的时候,第一本出版的,是杭州高中老师钱莉芳的处女作《天意》。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那之前,钱莉芳没有发表过任何一篇小说,在科幻圈里也没有任何的影响力。《天意》是一本在历史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科幻小说,也是穿越小说的先河之作。姚海军觉得钱莉芳的小说不是以硬科技为背景,门槛相对较低,可以吸引更大范围的读者。15万册的销量也证明了当初决定的正确,这本书为“基石丛书”开了个好头。
  虽然头炮打得超乎大家想象的响亮,但是在2005年《科幻世界》笔会的时候,姚海军对到会的作家包括刘慈欣,表明了他们对于“基石丛书”的预期:稳定在3万册。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从现在来看,有些作家的书的销售量远远超出了这个目标,但当时之所以设定了这样一个并不高的目标,姚海军说,“是希望让原创的作家对创作充满信心。让科幻领域吸引有更多好的创作者,有越来越好的回报,市场进一步扩大,实现良性的循环。”事实上,在《三体Ⅲ》达到科幻销售高潮之前,整个科幻作品的销量是渐进上升的。
  
  流行科幻丛书的尝试
  除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原创基石丛书”,“视野工程”里还有另外一套“世界流行科幻丛书”。做这套丛书和独特的科幻文化有关。
  《科幻世界》对科幻市场的培育起了中坚力量,可是也带来一些后果。《科幻世界》所发表的小说的价值取向/类型,决定了很大一部分读者对科幻小说的定义。长期阅读《科幻世界》的读者,对于什么样的小说是科幻小说的包容性变得很有限。姚海军看到了这种局限性,希望能打破它。
  “科幻这个类型要发展,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和边缘。”姚海军说。但是这里头就有一个问题:科幻最基础的核心读者并不认同这种突破。他们会觉得过于商业的小说里面科幻的内核不是很纯正,无法认同这类小说。可是作为类型文学,如果没有大量面向市场的作品出现,即便是纯正科幻迷所坚守的核心科幻,也不可能指望它有多大的发展。全方位都有一个好的发展,整个领域才能有所发展。为了避免读者的不认同,同时把市场做得更有包容性,《科幻世界》单独列了一个更市场化的,不是铁杆科幻迷所认同的科幻小说。
  吊诡的是,这套被《科幻世界》编辑们寄予希望的“流行科幻丛书”,在国内的销量根本比不上“大师丛书”和“基石丛书”(在国内更纯正的科幻小说销得更好,这跟国外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现状是不是能够持续,未来还是这样?科幻世界的同仁们打了很大的问号。《三体Ⅲ》的成功,也让他们思考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这套丛书。姚海军说:“你关注一下《三体Ⅲ》的读者都是哪些人?科学院所的科学家,有艺术家、作曲家、编剧、有诗人,还有一些写纯文学小说的。这些人过去不在科幻读者的范围内,《三体Ⅲ》的突破在于读者范围的突破,它把更多以前不看科幻小说的人吸引到科幻小说周边来。这样的经验可以推而广之。科幻小说要真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人群来关注它、喜欢它,所以必须是一个外向型的发展,而不能够是仅仅满足核心读者的需求。当然核心读者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培育本土人才
  面对最近的科幻出版热,关注科幻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出版人,最忧心的是后备人才的不足。《科幻世界》除了关注跟他们共同努力,在创作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作家,也非常关注年轻的后备力量。《科幻世界》担忧,如果现在不去着眼培养未来的明星作家,科幻将会后继无人。于是,他们推出“新星计划”。
其他文献
我先看到了小敏的理性,然后看到她的感性。  当看到封面上暗影里垂首妇人如油画般的静谧画面时,我并不知道那就是苦难本身。翻过背面,折页上写着:“她,一次又一次,利用红灯的空档,缓步踱进忙碌的车阵中行乞。当绿灯即将亮起,她退回街边坐下休息。低头,是疲累还是沮丧?”这跟阅读这本《追寻角落的微光》的过程有着类似的感受。对旅人来说,印度是一个处处存在着冲突意象的国度,贫穷与富有,洁净与肮脏,建设与破败,不断
期刊
2010年11月,一部名为《三体Ⅲ:死神永生》的小说在网上被频频提及。读过前两部小说的读者,无一不对这部即将出版的小说表现出殷切的期盼;更多人则是在朋友的口耳相传中,产生了读这部本土科幻小说的兴趣。很快地,第一批读过小说的读者的读后感在网络上流传,众口一致的褒扬让《三体》成为不可错过的一部小说。小说创作者刘慈欣更被形容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这股《三体》的热潮燃烧了整整一
期刊
每一位海派作家的笔下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上海。沈嘉禄说:“虽然每一个上海作家笔下的上海是有差异的,却又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非常强,所以解读起来,是一个非常多彩多元的上海。它的展示面非常丰富,是一面多棱镜。这才是上海。” 沈善增曾说,沈嘉禄笔下的上海,相比王安忆的上海,一个是男人的上海,一个是女人的上海。  上海,是沈嘉禄所有文字脉络下的流动景致。从小上海起笔,
期刊
9年前的春天,我完成学位论文,随即在阳明山一处租屋,写出《蝶道》。彼时我并没有要成为一个学者的意图,只是偶然想起骑单车经过花莲时的一种难以言喻的气味,以及继续躲藏在某处写作的想象,于是,我将履历投给东华大学,自此成为学术圈里的junior scholar。我的博士生时期虽然写出了四十余万字的《以书写解放自然》,但彼时已常逃避学术会议,和硕士生初期热衷于学术活动全然不同。  我以为那都是因为接触自然
期刊
身份是一种扑朔迷离的符号,彰显人的各种欲望,而又掩饰极大的落寞。作家这个身份尤其如此。当王迪诗以“香港最神秘的专栏作家”的身份出现时,不禁惊叹,她是有智慧的女人。我们在经历一个眩惑的脱衣时代,在各种“秀”的姿态背后,透支了自己的涵养和青春。“秀”字本义是“谷物抽穗扬花”,引申为成长、茂盛、美丽。很多人曲解,把它等同英文show,单纯玩“展示”。对王迪诗来说,书写一座城,好比书写一个人,如何展示香港
期刊
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大陆译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可以说是引发我对书写及编辑兴趣的启蒙者。他的神话与象征研究,总被我“矮化”成一种阅读方式、一套解析文本的工具。《野性的思维》一书开头的部分,讨论抽象概念是否存在于原始文化的经典论述,除了让我们知道爱斯基摩人对白色拥有众多形容词,更让我愈加感受到,语言其实是我们看世界的主要窗口:某个词语让我们能看见某样东西,某个词
期刊
2011年,“开卷”好书评审与博客来编辑之间最大的共识就是“华文创作闪闪发亮”,入围开卷好书榜的54本文学书,中文创作就占了六成,“无论质量都优于翻译书”,这是近几年来的头一次。    入冬后第一波寒流报到,一年又到末尾。“中国时报开卷版”轰轰烈烈选十大好书,为好书拍BV(Book Video),今年最重大的突破是,找到大明星为作家“站台”(以“一位得奖作家+一位艺人+一本得奖书籍”的概念,邀请1
期刊
哈利是只有黑点的白狗,他俏皮可爱、主意多多,还总会给自己惹些“小麻烦”。他很调皮,不爱洗澡还把自己玩得一身脏,从黑点白狗变成白点黑狗;他很爱美,不喜欢玫瑰图案的花毛衣,竟能让毛衣变成小鸟的窝;哈利还很执着,为了让大嗓门的邻居别再唱歌,他的点子可有一箩筐……哈利有时开怀得意,有时沮丧失落,但不管怎么调皮,无论遇到什么麻烦,爱他的家人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这只从《好脏的哈利》中走出的“小脏狗”,诞生
期刊
一天又结束了,当人们赶路回家的时候,我的一天才正式开始。菜单只有墙上写的这些,你也可以点你想吃的,我做得出来就帮你做,这就是我的经营方针。营业时间从午夜12点到早上7点,人们称这儿叫“深夜食堂”。你问会不会有客人来?喔,还不少喔!  ——《深夜食堂》  如果在深夜,一个城市的旅人,最想遇见的,我想会是安倍夜郎笔下的“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坐落在繁华大都会的小巷弄里,每天晚上12点开门,早上
期刊
中国的古籍影印源流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翻刻,但翻刻始终与原刻有较大差距。随着现代印刷技术和照相技术的发展,影印技术比之翻刻能更进一步逼真还原原件。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出版界就已经开始采用照相影印方法整理出版了不少古籍。其中商务印书馆无论是成就还是影响都是最大的。至今令大家熟知的众多解放前的影印出版物均源自商务印书馆。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珍本丛书》等。解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