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新加坡《联合早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觉得孤独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因缺失关爱或得不到子女的赡养,空巢老人屡次成为欺诈案件的受害者的现象,也有老人干脆把子女告上法庭。另外,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人间悲剧也屡见不鲜。
愤怒:有多余时间挥霍,就没时间陪老人
××小区里住着一对老夫妻,已经70多岁了,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在市区里有稳定的工作,住房也很宽敞,但是老夫妻俩上了年纪,上楼下楼行动不便,想过几年清静的日子,于是用积攒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在郊区购买了一套环境较好的小居室。搬来后,他们在楼下的小花园里种种菜,养养花、喂喂鸟,或者在门前坐着晒晒太阳,和老伴聊天,这种惬意的生活看似很好,但是时间久了,老俩口却不满足现状,特别是看到小区里有些老人家里儿孙欢聚一堂,而自家里却是冷冷清清时,他们就摇头叹气,却又无可奈何。老两口对我说,搬到郊区这三年时间里,几个孩子仅仅在过年的时候回来拜个年,上午来下午就走了,一个孩子给几百元钱。平时就很少回来看看,顶多就是在中秋、重阳和生日时来个电话,也说不了两分钟就挂了。我劝老人家要理解儿女的难处,也许他们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来。老两口听了生气地说:那几个孩子也是这样的理由,总是强调工作太忙,挣钱很难,没有时间,但是经常在电话里听到孙子们说,他们经常去郊区钓鱼,去外地旅游,爸爸妈妈周末打麻将,一天输几千。后来我戳穿了他们工作忙、没时间的说辞,他们又说距离太远,来一趟不方便,现在郊区到市里都有公交,从市区到我这里转两次车就到了,顶多两个小时,他们找种种借口,宁可去钓鱼、打麻将也不来看看我们老人。从古到今都在讲“养儿防老”,但是养了这么多的孩子,老了想他们经常回来看看都成为了奢望,你说养这些孩子有什么意思?我们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也不图儿女别的,就希望他们能够常回家看看,和我们说说话,心里就满足了。
纠结:既盼儿女来,又怕他们来“啃老”
××小区里住着一位60多岁的秦婆婆,前年老伴去世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姑娘想把她接过去住,但是她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坚持一个人住在郊区。在她眼中孩子们是孝顺的,因为孩子们经常回家看望她,给她买吃的,喝的,许多小区的老人羡慕的不得了。但是,秦婆婆却有说不出的烦恼和纠结:她既盼儿女来,又怕他们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秦婆婆几个孩子都住得离她较近,坐上公交半个多小时就到了。由于交通便利,距离较近,儿女们经常来,这让独自一人居住的秦婆婆少了许多寂寞,增添了些许欢乐。然而,时间久了,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时,也常提前电话通知,甚至点菜下锅。这下可是苦了秦婆婆,家成了大食堂和旅馆,老人成了炊事员兼保姆。特别是逢年过节,四个儿女拖家带口,十好几人都涌来了,往沙发上一坐,看着电视,吃着瓜子喝着茶,像贵宾和客人一样,儿女清闲,反倒老人忙前忙后,饭菜好了孩子们上桌吃饭,她继续在厨房忙活,等孩子们吃完了,她还要收拾碗筷,刷锅洗碗,累得腰酸背疼。秦婆婆说:看着儿孙满堂,我既高兴又叹息,只笑在脸皮儿上,怎么也笑不到心里头。
秦婆婆有高血压和风湿性关节炎的毛病,站长时间就头昏腿疼,她多想休息一下,但是看到儿女们来了,她又不好拒绝,更不好意思开口不让孩子们来。如果说逢年过节儿女们回家看看是尽孝,那么平常隔三差五回家“蹭饭”,就说不过去了。
呼吁:不要光看看,更要注重“精神赡养”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只刷刷筷子洗洗碗……”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父母需要花费多少心血与汗水,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子女用一辈子的真心来报答。一首《常回家看看》曾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唱进了众多家庭中少一辈与老一辈人的心坎儿里。我们是否会想到自己对年老父母的愧疚之情?是否会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之时,谁来关心我们?
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子女关心老人显得力不从心。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不能遗忘孝道,子女照料老人更是责无旁贷。晚辈如果工作在外,不能常回家看看,至少应该经常鸿雁传书,电话嘘寒问暖,节假日抽时间回家看看,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团聚。如果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或者相距不远,更应该常回家陪陪父母,与父母谈工作,聊生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及时弥补亲情。年轻人不能只顾自己享受黄金周,把老人扔在家里不闻不问,让老人忍受空巢之痛,靠看电视到深夜寻找精神寄托。
在现实社会中,不少人只看重对老人的物质赡养,认为只要让他们吃饱喝足就够了。其实,吃饱喝足是最基本的需求,人到老年,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都希望在精神方面得到子女更多的关心和呵护。而这一点却恰恰容易被子女们忽视。“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子女,不能仅仅只考虑到老人的物质需要,还应当充分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应当加大对老人的情感投入,注重对老人进行“精神赡养”。
岁月无情,人间有爱。希望更多的儿女们把“常回家看看”,变成“常回家干干”,在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回家帮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帮助老人煮煮饭、炒炒菜,洗洗衣服、收拾一下房间卫生……或者坐下来与老人唠唠喀儿,讲一讲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说说自己的成长进步,与老人一起开展讨论,送给老人晚年一份心灵上的轻松与快乐,这才是儿女“常回家看看”的真正含义。这样的常回家看看,才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亲情在这里交流,见识也同时在这里增长。
老人们更需要得到儿女们实实在在的精神关爱,作为儿女的你,是不是该放下手中的繁杂事务,抽点时间去陪陪老人,帮他们做点事情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觉得孤独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因缺失关爱或得不到子女的赡养,空巢老人屡次成为欺诈案件的受害者的现象,也有老人干脆把子女告上法庭。另外,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人间悲剧也屡见不鲜。
愤怒:有多余时间挥霍,就没时间陪老人
××小区里住着一对老夫妻,已经70多岁了,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在市区里有稳定的工作,住房也很宽敞,但是老夫妻俩上了年纪,上楼下楼行动不便,想过几年清静的日子,于是用积攒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在郊区购买了一套环境较好的小居室。搬来后,他们在楼下的小花园里种种菜,养养花、喂喂鸟,或者在门前坐着晒晒太阳,和老伴聊天,这种惬意的生活看似很好,但是时间久了,老俩口却不满足现状,特别是看到小区里有些老人家里儿孙欢聚一堂,而自家里却是冷冷清清时,他们就摇头叹气,却又无可奈何。老两口对我说,搬到郊区这三年时间里,几个孩子仅仅在过年的时候回来拜个年,上午来下午就走了,一个孩子给几百元钱。平时就很少回来看看,顶多就是在中秋、重阳和生日时来个电话,也说不了两分钟就挂了。我劝老人家要理解儿女的难处,也许他们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来。老两口听了生气地说:那几个孩子也是这样的理由,总是强调工作太忙,挣钱很难,没有时间,但是经常在电话里听到孙子们说,他们经常去郊区钓鱼,去外地旅游,爸爸妈妈周末打麻将,一天输几千。后来我戳穿了他们工作忙、没时间的说辞,他们又说距离太远,来一趟不方便,现在郊区到市里都有公交,从市区到我这里转两次车就到了,顶多两个小时,他们找种种借口,宁可去钓鱼、打麻将也不来看看我们老人。从古到今都在讲“养儿防老”,但是养了这么多的孩子,老了想他们经常回来看看都成为了奢望,你说养这些孩子有什么意思?我们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也不图儿女别的,就希望他们能够常回家看看,和我们说说话,心里就满足了。
纠结:既盼儿女来,又怕他们来“啃老”
××小区里住着一位60多岁的秦婆婆,前年老伴去世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姑娘想把她接过去住,但是她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坚持一个人住在郊区。在她眼中孩子们是孝顺的,因为孩子们经常回家看望她,给她买吃的,喝的,许多小区的老人羡慕的不得了。但是,秦婆婆却有说不出的烦恼和纠结:她既盼儿女来,又怕他们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秦婆婆几个孩子都住得离她较近,坐上公交半个多小时就到了。由于交通便利,距离较近,儿女们经常来,这让独自一人居住的秦婆婆少了许多寂寞,增添了些许欢乐。然而,时间久了,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时,也常提前电话通知,甚至点菜下锅。这下可是苦了秦婆婆,家成了大食堂和旅馆,老人成了炊事员兼保姆。特别是逢年过节,四个儿女拖家带口,十好几人都涌来了,往沙发上一坐,看着电视,吃着瓜子喝着茶,像贵宾和客人一样,儿女清闲,反倒老人忙前忙后,饭菜好了孩子们上桌吃饭,她继续在厨房忙活,等孩子们吃完了,她还要收拾碗筷,刷锅洗碗,累得腰酸背疼。秦婆婆说:看着儿孙满堂,我既高兴又叹息,只笑在脸皮儿上,怎么也笑不到心里头。
秦婆婆有高血压和风湿性关节炎的毛病,站长时间就头昏腿疼,她多想休息一下,但是看到儿女们来了,她又不好拒绝,更不好意思开口不让孩子们来。如果说逢年过节儿女们回家看看是尽孝,那么平常隔三差五回家“蹭饭”,就说不过去了。
呼吁:不要光看看,更要注重“精神赡养”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只刷刷筷子洗洗碗……”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父母需要花费多少心血与汗水,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子女用一辈子的真心来报答。一首《常回家看看》曾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唱进了众多家庭中少一辈与老一辈人的心坎儿里。我们是否会想到自己对年老父母的愧疚之情?是否会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之时,谁来关心我们?
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子女关心老人显得力不从心。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不能遗忘孝道,子女照料老人更是责无旁贷。晚辈如果工作在外,不能常回家看看,至少应该经常鸿雁传书,电话嘘寒问暖,节假日抽时间回家看看,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团聚。如果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或者相距不远,更应该常回家陪陪父母,与父母谈工作,聊生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及时弥补亲情。年轻人不能只顾自己享受黄金周,把老人扔在家里不闻不问,让老人忍受空巢之痛,靠看电视到深夜寻找精神寄托。
在现实社会中,不少人只看重对老人的物质赡养,认为只要让他们吃饱喝足就够了。其实,吃饱喝足是最基本的需求,人到老年,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都希望在精神方面得到子女更多的关心和呵护。而这一点却恰恰容易被子女们忽视。“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子女,不能仅仅只考虑到老人的物质需要,还应当充分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应当加大对老人的情感投入,注重对老人进行“精神赡养”。
岁月无情,人间有爱。希望更多的儿女们把“常回家看看”,变成“常回家干干”,在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回家帮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帮助老人煮煮饭、炒炒菜,洗洗衣服、收拾一下房间卫生……或者坐下来与老人唠唠喀儿,讲一讲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说说自己的成长进步,与老人一起开展讨论,送给老人晚年一份心灵上的轻松与快乐,这才是儿女“常回家看看”的真正含义。这样的常回家看看,才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亲情在这里交流,见识也同时在这里增长。
老人们更需要得到儿女们实实在在的精神关爱,作为儿女的你,是不是该放下手中的繁杂事务,抽点时间去陪陪老人,帮他们做点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