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特别重要。许多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里,巧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也是一线教师,多年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决定性因素之一。
那么,如何激发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首先,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及时指点迷津。再次,教师为学生保驾护航。最后,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教是为了不教”的意思就是教师解放自己。那么,教师又是怎样解放自己且又能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巧学”从而取得学习最佳效果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就从这四方面阐述见解。
一、避免不谈自主的合作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个人独立的单向静态的学习活动。而“合作交流”提供课堂平等情感交流的机会,培养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它是体现团队协作的多向动态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就立即让学生分组活动谈论交流,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热闹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与时间,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如果说,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小组合作学习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则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后者的条件,尤其重要。试想,一粒种子缺少了“水分”会成长起来吗?同样,一棵好“苗子”缺少了“水分”也不会成才的。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每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形成“统一”意见后,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进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愿学”。
二、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民主、平等的氛围是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空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没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教师教学始终渗透民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批评、争辨,提高其民主参与能力。切忌以“权威”自居,搞强权,搞“一言堂”,搞“光晕效应”,应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公正地对待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学生。“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觉得你就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以亲切的态度,和蔼的微笑,饱满的情绪,炽热的感情真诚地和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心灵的差距。开通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渠道,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心理氛围……在这种和谐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乐学”。
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探究空间
自主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乏精妙的思维火花的闪现。丰富的想象是他们年龄段的优势与财富,但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这种睿智,这种精彩,往往被教师的需求在不经意中无情的扼杀了,久而久之,学生便在教学中呈现出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成为教师的附庸,除此之外,学生什么也没有。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张扬,并善于自我表现时,我们同时也希望学生拥有全新的思维角度,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要在不断增强自我,发现自我,形成自我中打造一个优秀的自我。在形成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想不同,说不同,做不同,最终殊途同归,并深度提炼、升华。教师要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活动中积极挖掘学生的所不知、所不想、所不做寻找别人尚未发现的领域,并逐步建构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学会放飞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让学生会追溯、发散,让学生在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思考,不断寻找。从产生疑问到提出疑问,是学生自主性的充分体现,教师要十分注意这一环节,有机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令其真正“会学”。
四、勇于质疑,自主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尤其是能够在“不疑处有疑”。在课堂中变“学答”为“学问”。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或许他们很难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新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是可以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的。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引领学生“巧学”。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愿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乐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创造性发展基础上的“巧学”,而不是自由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作为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指导策略使学生自食其力,逐步使他们形成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良好思维习惯,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厚积薄发,授业解惑,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愿望。
那么,如何激发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首先,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及时指点迷津。再次,教师为学生保驾护航。最后,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教是为了不教”的意思就是教师解放自己。那么,教师又是怎样解放自己且又能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巧学”从而取得学习最佳效果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就从这四方面阐述见解。
一、避免不谈自主的合作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个人独立的单向静态的学习活动。而“合作交流”提供课堂平等情感交流的机会,培养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它是体现团队协作的多向动态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就立即让学生分组活动谈论交流,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热闹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与时间,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如果说,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小组合作学习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则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后者的条件,尤其重要。试想,一粒种子缺少了“水分”会成长起来吗?同样,一棵好“苗子”缺少了“水分”也不会成才的。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每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形成“统一”意见后,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进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愿学”。
二、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民主、平等的氛围是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空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没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教师教学始终渗透民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批评、争辨,提高其民主参与能力。切忌以“权威”自居,搞强权,搞“一言堂”,搞“光晕效应”,应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公正地对待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学生。“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觉得你就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以亲切的态度,和蔼的微笑,饱满的情绪,炽热的感情真诚地和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心灵的差距。开通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渠道,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心理氛围……在这种和谐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乐学”。
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探究空间
自主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乏精妙的思维火花的闪现。丰富的想象是他们年龄段的优势与财富,但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这种睿智,这种精彩,往往被教师的需求在不经意中无情的扼杀了,久而久之,学生便在教学中呈现出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成为教师的附庸,除此之外,学生什么也没有。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张扬,并善于自我表现时,我们同时也希望学生拥有全新的思维角度,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要在不断增强自我,发现自我,形成自我中打造一个优秀的自我。在形成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想不同,说不同,做不同,最终殊途同归,并深度提炼、升华。教师要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活动中积极挖掘学生的所不知、所不想、所不做寻找别人尚未发现的领域,并逐步建构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学会放飞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让学生会追溯、发散,让学生在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思考,不断寻找。从产生疑问到提出疑问,是学生自主性的充分体现,教师要十分注意这一环节,有机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令其真正“会学”。
四、勇于质疑,自主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尤其是能够在“不疑处有疑”。在课堂中变“学答”为“学问”。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或许他们很难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新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是可以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的。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引领学生“巧学”。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愿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乐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创造性发展基础上的“巧学”,而不是自由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作为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指导策略使学生自食其力,逐步使他们形成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良好思维习惯,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厚积薄发,授业解惑,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