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应得什么——罗尔斯的“反应得论证”及其困难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hghjhghj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认为,人们不应得基于自然天赋和资质获得的利益,因为从道德立场上看,这种应得的基础是任意的和偶然的。由此,作为公平的正义反对亚里士多德等应得论者的主张。后者理解的应得是一种前制度性应得,罗尔斯只承认制度性应得的合法性,即应得依系于制度规则,制度规则决定着应得的正当性。诺齐克和斯特恩伯格等人对罗尔斯的“反应得论证”提出批评,但是这些批评存在误解。“反应得论证”的真正问题在于:一是罗尔斯因“权宜之计”放弃对前制度性应得中关于人的自主性的考虑,而人的自主性是支撑正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支柱;二是他把制度性应得、资格和合法期望等同起来,从而混淆了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
其他文献
在证成政治义务的诸多理论当中,自然责任理论具有自身的理论独特性,那就是它诉诸政治共同体的自然特质,而这种独特性在正义的自然责任理论和乐善好施的自然责任理论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检视两种自然责任理论对政治义务的证成情况并对它们的证成效果进行评估有利于澄清这一问题。
休谟提出的“是一应当”问题在安斯库姆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斯库姆反对休谟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认为可以通过“显白的事实”从“是”中推出“应当”。但她接受休谟的动机理论,而这一理论给她的推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回应这一挑战,安斯库姆不自觉地引入了关于动机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分。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从“是”中可以推出日常意义上的“应当”而推不出道德意义上的“应当”。这使得她最终主张抛弃道德意义上的“应当”而回到日常意义上的“应当”,回到德性伦理学中的概念上来。
在荀子看来,“道”是人发动行为时应依据的准则。但为何要依“道”来行动,而不应依“非道”来行动,其背后必有一根据,即有一原则,这一原则也就是决定道之所以为道的原则。由于“礼义”是作为“权”、“衡”之“道”的实质,这一原则也即是“礼”之所以为道的原则。这一原则在荀子那里只能是“合理性原则”。但苟子对“礼”的合理性进行的正面阐发只是其效用性,这就带来了两个理论上的问题:一是某些基于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这一视角而来的具体的“礼”,必然会在某些情况下与个人当下的乃至长远的利益相冲突,导致其从效用性而言的礼的合理性
政府对卫生领域的优先次序资助有助于将有限资源投向“靶点”,并实现政策效能和社会卫生福利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明确的优先决策标准是福利社会公共财政资助的关键依据。为适应中国新医改资源的利用优化,通过梳理多国优先分配的伦理思想源泉及其决策价值观,进一步理清卫生资源配置伦理标准的优先分配规则的形成机制,除了涵盖较为经典的平等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分配正义等思想,也应融入东亚文化的社群主义和中国哲学观下的德性伦理。
何为儒学之真精神?或日何为孔子之真精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们所批判的孔子只是“假孔子”,而“真孔子”的面目已被历史所遮蔽。
概括和勾勒孔子思想的体系才能更好地把握他的学说的活的精神。在传统上对孔子的体系有不同的概括进路。我们采取“为己之学”的人文主义的进路来概括它。我们在把人作为哲学思考的中心这种原本的和非常广泛的意义上谈孔子的人文主义。在哲学方法上,这种人文主义以同时关注人之道或人的最终的真实与善和人的当下正确道路及策略这两者的方式来贯通对人的广泛关系的理解和对人的境况的关怀。这种人文主叉的基础或本质是“为己之学”一种泛叉的人生的教育实践。孔子“为己之学”的思想内舍“使我们作为学习者自己成为仁者”的目的。这目的使它孕育出一种
通过阐明被语言所劝服而实施的行为是否需要为其后果承担道德责任,高尔吉亚展示了修辞术话语对于道德实在的压倒性胜利,从根本上消解了伦理性存在对于道德评价话语的有效性,使得道德究责彻底丧失客观依据。与同时期形形色色的自然主义者不同,高尔吉亚的非道德主义甚至反道德主义并不预设某种人性论,而是植根于一种独特的语言哲学。
中国传统医疗模式强调医生基于患者利益,为患者做主,病人在医患关系中处于被动服从地位。这是由于医生具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只有医生才能做出有利于病人的决策。这种医疗模式具有父爱主义的特点,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对病人权利的忽视。因此,它最终被以尊重自主原则为核心的医疗自由主义传统所取代。但是医疗自由主义在片面强调病人自主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医生的德性,产生了新的医患矛盾。面对今天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困境,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病人自主的至高无上地位以及废弃已久的医疗父爱主义的当代价值。传统医患和谐关系中有很多值得发掘的有利因素
于希勇博士的专著《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展开维度》于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受“浙江省道德建设与价值培创新团队”资助。20世纪以来,在人类实践的各种转折和变化中,众多理论流派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马克思”。这种“回归”,不仅是文本学意义上的回归——在深层意义上,是借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资源,表达对人类共同存在命运的深刻关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理论是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理论向导、以中国传统优秀道德和中国革命高尚道德为丰厚思想底蕴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破解各自时代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为己任而进行的接续探索是其实践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