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读到了晓苏的小说《三个乞丐》。作品虽以三个乞丐命名,但是纵观整篇小说,只有小说开头对三个乞丐进行了仅有的介绍描写,相反,整篇小说以老三篇食堂为观察角度叙述故事,展开小说情节的发生发展。农村社会在激烈变革中显现的一切污浊都通过小小的老三篇食堂展现出来。这样的小说场地设置合情合理,因为食堂是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农民经常聚集的地方,他们在一块儿闲聊交谈,不仅本村之事、邻村之事,就连相邻乡镇中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作为谈资。小说正是以三个乞丐为谈论对象,以全新的视角,描述了乡村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荒唐故事,在朴实的语言中,讽刺尖刻、批判犀利。这篇作品让我认识到,一篇优秀的讽刺小说就是一面镜子。
汤支书在台上时,养鸡户聂志远为了讨好汤支书,总是白白地送鸡给他的老婆吴折桂,但当汤支书一下台就马上变脸,甚至“还用手指着吴折桂的鼻子说,想喝鸡汤,你得出钱买!”还骂她“脸厚,无耻”,以致吴折桂一时受不了,竟自杀了,聂志远等于间接杀死了吴折桂。
此外,汤支书的女婿吕兆先也是这类人,而成为讽刺的对象。通过打杂的那个小嫂子之口,交代了汤支书的女婿特别精,特别会和当官的搞关系,甚至“给当官的舔屁股都愿意”,正因为如此,才“三十几岁就混上了老垭镇供销社主任”。这样大的成就,不正是拍当官的马屁得来的吗?
其实,晓苏小说的高明之处正在这里,它的讽刺,是从一个很小的人物或事件入手,反映的却是当今整个社会中共有的丑恶现象。这种趋炎附势的官场现象在社会上很普遍。比如说,前段时间,报道了一个新闻,说河北某市的一个处级干部,因贪污而落马后,本来不断有客人上门的家庭,突然间,门可罗雀,那些曾经认他做干爹的儿子们,也突然间,烟消云散。他的妻子被单位排挤,儿子也被学校要求转学。这样的世态炎凉不正是小说讥讽的社会丑恶现象吗?
还有一种人,在小说中和吹嘘拍马、趋炎附势的人紧密相联,那就是唯利是图之人。像汤支书的妻子吴折桂只顾眼前的利益,仗着自己的丈夫是支书,经常找养鸡户聂志远要鸡喝鸡汤,而且还认为是理所应当,她自以为是,以支书妻子自居过着皇后般的生活,丝毫没有理解“拿人钱财”,是别人想让你“为人消灾”这个道理。这种权钱交易的行为,正是在新农村开发过程中,最常见不过的现象。
汤支书的女婿吕兆先因私下里卖掉供销社的旅社而被检察院带走之后,汤支书的女儿果断与其丈夫离婚,这种婚姻显然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反而它是靠利益而联系到一块儿的,吕兆先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供销社主任,可谓前途一片光明,自然成了汤支书的女儿追捧的对象,但当吕兆先因贪污而身陷囹圄,女儿为了自己的后半生,当机立断,和他离婚,当然这也肯定是得到汤支书的支持的。“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淳朴民情就这样,在利益的驱使下,消失殆尽,印证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社会现实,可怜汤支书的外孙注定要在离异的家庭中度过自己的童年。
晓苏特意多次安排打杂的那个小嫂子经常甩着两个大奶子跑来跑去的环节,这是因为她穷得买不起衣服去遮盖吗?不是的,她是在向所有人炫耀自己,她故意快跑,使得两个奶子在胸前“欢蹦乱跳”,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那方面不行,以吸引大家对她的注意。这也难怪她的姐姐和老公都不放心她。身为一个有夫之妇,还赤裸裸地显摆、勾搭,社会上的第三者是不是都是这样产生的呢?
修高速公路的那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在微信上看裸体女人,女人的肚皮上还摆着蛋糕,说是享受什么所谓的“人体宴”。这种场景把带班的弄得直吞涎水,大赞“真是想得出来啊!”然而这还不过瘾,又不耐烦地催按摩的怎么还没到,可见虚拟的东西已经满足不了他了。当他听厨师说,按摩师宋至美“骚得很”之后,竟然表达出“越骚越好”的话,一同来的其他几个人也都随着亢奋,带班的还刨根问底,怎么个骚法?对性的欲望就这样毫无遮盖的完全展露,他们都是以性冲动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其思想仍然停留在低等动物的水平上,是表面的人形,内在的兽类。
按摩师宋至美虽然有丈夫,但是却和自己的公公在一起睡,原因竟一方面是公公有钱,另一方面是丈夫“干那事不行”。还有老板的朋友万千一,在外面寻花问柳,竟逼得老婆自杀,逃到神农架之后,竟和一个小自己几十岁的可以做自己女儿的女子结婚生娃……这些都在颠覆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冲击着我们的内心感受,我们心目中的淳朴的乡村社会,在社会变革的今天,已变得十分糟糕,乡村社会在物欲的冲击下,已失去了“衣冠简朴古风存”的风貌,整个社会仿佛已不再有净土。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没有确切的姓名,只是用与人物相关的特征来表示,有的甚至用更笼统的词语带过,比如说,修高速公路的小青年,厨师、老板、带班的、几个外地人等等。这是“取消姓名而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晓苏有意这样安排,展示的是一类人,一类事物,告诉我们乡村社会道德伦理的沦丧是乡村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值得关注。
老三篇食堂为什么会突然间火起来,不是因为增加了几个物美价廉的菜品,提升了周到的服务,而是因为换了名字,由以前的“新时代餐馆”改名为“老三篇食堂”。在布置上,食堂正面墙上的财神爷上面多了一张伟人像;其它三面墙上,则把以前的三点式的美人照换成了三本旧书,这三本旧书分别呈现出来的三篇文章为《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这样,低俗突然间就变成了庄重,多了几分神圣的气息。自从这以后,来食堂吃饭的就渐渐多起来了,不仅年轻人,连那些五十几和六十几的人也都纷纷跑来吃饭。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打算重新学习和发扬“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的精神品质,而是因为他们想要隐藏自己,毕竟他们都早已成家立业,有妻子有儿女,在这样的食堂中吃飯,关注那事儿,才能避免风言风语,这是他们为自己提供的一层厚厚的保护外衣。
此外,在“老三篇食堂”的名号以及店内精神高雅、文化高尚的布置背后,却展示尽了乡村社会污浊龌龊的现象。例如厨师和带班的谈论宋至美的事,越是谈到恶俗的地方,越是来劲。厨师、打杂的、老板讨论三个乞丐的关系,先是认为那个男人是女人的爹,是小孩儿的外祖父;之后又认为那个男人是女人的公公,他们之间发生了乱伦关系;随后又认为那个男人和女人是夫妻,小孩儿是他们的孩子……不断地浮想联翩,越讨论越不成体统。厨师和打杂的对万千一的私事如此关心,甚至到了最后,打杂的都掉下了眼泪。
晓苏的这篇讽刺小说,立足于社会变革中乡村社会的真实情况,但同时又以三个乞丐模棱两可的关系为线索,使读者感到“有意思”,是“在被人感到好笑的地方却发现了严肃。”正因为如此,它的讽刺力才更强,毕竟“‘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汤支书在台上时,养鸡户聂志远为了讨好汤支书,总是白白地送鸡给他的老婆吴折桂,但当汤支书一下台就马上变脸,甚至“还用手指着吴折桂的鼻子说,想喝鸡汤,你得出钱买!”还骂她“脸厚,无耻”,以致吴折桂一时受不了,竟自杀了,聂志远等于间接杀死了吴折桂。
此外,汤支书的女婿吕兆先也是这类人,而成为讽刺的对象。通过打杂的那个小嫂子之口,交代了汤支书的女婿特别精,特别会和当官的搞关系,甚至“给当官的舔屁股都愿意”,正因为如此,才“三十几岁就混上了老垭镇供销社主任”。这样大的成就,不正是拍当官的马屁得来的吗?
其实,晓苏小说的高明之处正在这里,它的讽刺,是从一个很小的人物或事件入手,反映的却是当今整个社会中共有的丑恶现象。这种趋炎附势的官场现象在社会上很普遍。比如说,前段时间,报道了一个新闻,说河北某市的一个处级干部,因贪污而落马后,本来不断有客人上门的家庭,突然间,门可罗雀,那些曾经认他做干爹的儿子们,也突然间,烟消云散。他的妻子被单位排挤,儿子也被学校要求转学。这样的世态炎凉不正是小说讥讽的社会丑恶现象吗?
还有一种人,在小说中和吹嘘拍马、趋炎附势的人紧密相联,那就是唯利是图之人。像汤支书的妻子吴折桂只顾眼前的利益,仗着自己的丈夫是支书,经常找养鸡户聂志远要鸡喝鸡汤,而且还认为是理所应当,她自以为是,以支书妻子自居过着皇后般的生活,丝毫没有理解“拿人钱财”,是别人想让你“为人消灾”这个道理。这种权钱交易的行为,正是在新农村开发过程中,最常见不过的现象。
汤支书的女婿吕兆先因私下里卖掉供销社的旅社而被检察院带走之后,汤支书的女儿果断与其丈夫离婚,这种婚姻显然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反而它是靠利益而联系到一块儿的,吕兆先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供销社主任,可谓前途一片光明,自然成了汤支书的女儿追捧的对象,但当吕兆先因贪污而身陷囹圄,女儿为了自己的后半生,当机立断,和他离婚,当然这也肯定是得到汤支书的支持的。“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淳朴民情就这样,在利益的驱使下,消失殆尽,印证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社会现实,可怜汤支书的外孙注定要在离异的家庭中度过自己的童年。
晓苏特意多次安排打杂的那个小嫂子经常甩着两个大奶子跑来跑去的环节,这是因为她穷得买不起衣服去遮盖吗?不是的,她是在向所有人炫耀自己,她故意快跑,使得两个奶子在胸前“欢蹦乱跳”,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那方面不行,以吸引大家对她的注意。这也难怪她的姐姐和老公都不放心她。身为一个有夫之妇,还赤裸裸地显摆、勾搭,社会上的第三者是不是都是这样产生的呢?
修高速公路的那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在微信上看裸体女人,女人的肚皮上还摆着蛋糕,说是享受什么所谓的“人体宴”。这种场景把带班的弄得直吞涎水,大赞“真是想得出来啊!”然而这还不过瘾,又不耐烦地催按摩的怎么还没到,可见虚拟的东西已经满足不了他了。当他听厨师说,按摩师宋至美“骚得很”之后,竟然表达出“越骚越好”的话,一同来的其他几个人也都随着亢奋,带班的还刨根问底,怎么个骚法?对性的欲望就这样毫无遮盖的完全展露,他们都是以性冲动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其思想仍然停留在低等动物的水平上,是表面的人形,内在的兽类。
按摩师宋至美虽然有丈夫,但是却和自己的公公在一起睡,原因竟一方面是公公有钱,另一方面是丈夫“干那事不行”。还有老板的朋友万千一,在外面寻花问柳,竟逼得老婆自杀,逃到神农架之后,竟和一个小自己几十岁的可以做自己女儿的女子结婚生娃……这些都在颠覆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冲击着我们的内心感受,我们心目中的淳朴的乡村社会,在社会变革的今天,已变得十分糟糕,乡村社会在物欲的冲击下,已失去了“衣冠简朴古风存”的风貌,整个社会仿佛已不再有净土。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没有确切的姓名,只是用与人物相关的特征来表示,有的甚至用更笼统的词语带过,比如说,修高速公路的小青年,厨师、老板、带班的、几个外地人等等。这是“取消姓名而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晓苏有意这样安排,展示的是一类人,一类事物,告诉我们乡村社会道德伦理的沦丧是乡村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值得关注。
老三篇食堂为什么会突然间火起来,不是因为增加了几个物美价廉的菜品,提升了周到的服务,而是因为换了名字,由以前的“新时代餐馆”改名为“老三篇食堂”。在布置上,食堂正面墙上的财神爷上面多了一张伟人像;其它三面墙上,则把以前的三点式的美人照换成了三本旧书,这三本旧书分别呈现出来的三篇文章为《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这样,低俗突然间就变成了庄重,多了几分神圣的气息。自从这以后,来食堂吃饭的就渐渐多起来了,不仅年轻人,连那些五十几和六十几的人也都纷纷跑来吃饭。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打算重新学习和发扬“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的精神品质,而是因为他们想要隐藏自己,毕竟他们都早已成家立业,有妻子有儿女,在这样的食堂中吃飯,关注那事儿,才能避免风言风语,这是他们为自己提供的一层厚厚的保护外衣。
此外,在“老三篇食堂”的名号以及店内精神高雅、文化高尚的布置背后,却展示尽了乡村社会污浊龌龊的现象。例如厨师和带班的谈论宋至美的事,越是谈到恶俗的地方,越是来劲。厨师、打杂的、老板讨论三个乞丐的关系,先是认为那个男人是女人的爹,是小孩儿的外祖父;之后又认为那个男人是女人的公公,他们之间发生了乱伦关系;随后又认为那个男人和女人是夫妻,小孩儿是他们的孩子……不断地浮想联翩,越讨论越不成体统。厨师和打杂的对万千一的私事如此关心,甚至到了最后,打杂的都掉下了眼泪。
晓苏的这篇讽刺小说,立足于社会变革中乡村社会的真实情况,但同时又以三个乞丐模棱两可的关系为线索,使读者感到“有意思”,是“在被人感到好笑的地方却发现了严肃。”正因为如此,它的讽刺力才更强,毕竟“‘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