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审计的不断发展,审计风险越来越受到审计界的关注。但人们对于审计风险的概念、形成原因及控制方法却存在不同的见解,了解审计的特征及成因,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好的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原因、控制方法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对于审计风险国际上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统一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其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通俗的讲,审计风险就是当审计人面对实际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经过审计后,却认为这些错报和漏报不存在,从而发表了与实际并不符合的审计意见。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统计学上的抽样审计的方法,抽样审计即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根据样本的特征分布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由于样本的特征和对象总体的特征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的,虽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可以控这种误差,但却是难以消除的,误差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因此,通过抽样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的,审计人员需要对错误的审计结论承担相应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时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而形成的风险,而这种不符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即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与审计风险无关,应属于违背职业道德或被法律惩处的行为。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活动出具审计报告,并对报告的正确性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审计报告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则要承担相应的审计风险。因此,现代审计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从制度、方法、程序等方面控制风险,从而使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这样,审计人员就不再惧怕审计风险,而是通过一定的识别和控制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的水平,提高审计的质量。
三、审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及广泛性
现代审计的对象十分复杂,表现在企业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交易的复杂化,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复杂。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这对审计人员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在抽样审计中会计信息存在的错误,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而像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本身就相对困难,隐含较大的经营风险。显然,审计对象的越复杂、审计内容越广泛,审计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二)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值过高
审计界和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过高,大部分人认为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就应该绝对正确,完全可以信赖,这就形成了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职业水平的审计期望差。实际上,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诸多因素,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有限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无法保证能够觉察所有的舞弊行为,他们也只有在遵守职业规范基础上,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报表的正确,按公认会计准则公允表述发表意见。
(三)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本身缺陷性
现代的审计方法可以概括为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建立和实施一个完善的、能防止发生的、和及时纠正错误和舞弊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而不能杜绝所有的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审计方法主要采用统计抽样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由于抽样审计本身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并形成相应的审计风险。
四、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注重程序和制度建设
要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必须重视程序和制度建设。只有成熟的审计程序和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审计风险。一般来说,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工作之初要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要根据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
(二)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独立、客观、公正。独立性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从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他所服务的对象和其它外部组织。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和外界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保持客观且无私的意志。从形式上来看,应该从财务利益、亲属关系、职务上独立于客户的身份出现。客观性原则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应当实事求是,不为他人所左右,也不为因个人好恶影响其人分析和判断的客观性。公正性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应当正直、诚实、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
(三)选择正确恰当的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方法,对一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或所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增加样本量,扩大审计覆盖面,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总之,审计风险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问题,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既涉及注册会计师及审计人员、机构,也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有助于审计人员控制审计风险,促进审计事业的将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倩茹.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内部审计,2004,(7)
[2]胡师奂.浅议审计风险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现代会计,2011,(4)
关键词:审计风险、原因、控制方法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对于审计风险国际上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统一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其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通俗的讲,审计风险就是当审计人面对实际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经过审计后,却认为这些错报和漏报不存在,从而发表了与实际并不符合的审计意见。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统计学上的抽样审计的方法,抽样审计即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根据样本的特征分布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由于样本的特征和对象总体的特征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的,虽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可以控这种误差,但却是难以消除的,误差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因此,通过抽样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的,审计人员需要对错误的审计结论承担相应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时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而形成的风险,而这种不符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即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与审计风险无关,应属于违背职业道德或被法律惩处的行为。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活动出具审计报告,并对报告的正确性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审计报告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则要承担相应的审计风险。因此,现代审计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从制度、方法、程序等方面控制风险,从而使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这样,审计人员就不再惧怕审计风险,而是通过一定的识别和控制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的水平,提高审计的质量。
三、审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及广泛性
现代审计的对象十分复杂,表现在企业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交易的复杂化,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复杂。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这对审计人员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在抽样审计中会计信息存在的错误,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而像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本身就相对困难,隐含较大的经营风险。显然,审计对象的越复杂、审计内容越广泛,审计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二)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值过高
审计界和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过高,大部分人认为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就应该绝对正确,完全可以信赖,这就形成了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职业水平的审计期望差。实际上,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诸多因素,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有限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无法保证能够觉察所有的舞弊行为,他们也只有在遵守职业规范基础上,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报表的正确,按公认会计准则公允表述发表意见。
(三)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本身缺陷性
现代的审计方法可以概括为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建立和实施一个完善的、能防止发生的、和及时纠正错误和舞弊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而不能杜绝所有的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审计方法主要采用统计抽样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由于抽样审计本身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并形成相应的审计风险。
四、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注重程序和制度建设
要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必须重视程序和制度建设。只有成熟的审计程序和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审计风险。一般来说,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工作之初要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要根据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
(二)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独立、客观、公正。独立性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从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他所服务的对象和其它外部组织。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和外界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保持客观且无私的意志。从形式上来看,应该从财务利益、亲属关系、职务上独立于客户的身份出现。客观性原则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应当实事求是,不为他人所左右,也不为因个人好恶影响其人分析和判断的客观性。公正性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应当正直、诚实、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
(三)选择正确恰当的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方法,对一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或所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增加样本量,扩大审计覆盖面,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总之,审计风险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问题,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既涉及注册会计师及审计人员、机构,也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有助于审计人员控制审计风险,促进审计事业的将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倩茹.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内部审计,2004,(7)
[2]胡师奂.浅议审计风险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现代会计,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