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之,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强调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而忽视了怎样解题。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机械记忆中,这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用算术方法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的解题技巧作一阐述。
一、细品题目,找准单位“1”
用算术方法解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学生普遍难于掌握。其实,对于此类应用题大可不必恐慌,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读懂题目意思,找准单位“1”。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认为分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准单位“1”,而在复杂的应用题中单位“1”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字,如[的]字前面的是单位1,或者[比]字后面的为单位1,如果没有明确单位1那么就以原来的为单位1。下面看例子:
例1、学校食堂买来450千克大米。如果买的面粉比大米少1/5,买的面粉有多少千克?学生先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接着找出单位“1”’[比]字后面的:购买的大米数。
例2、苍海渔业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比]字后面的“五月份捕鱼的吨数”就是单位“1”。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两条找单位“1”的规律,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明显,学生容易掌握,且适用于各种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掌握了找单位“1”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就避免了无从下手或猜测的尴尬局面。
二、确定单位“1”是已知或未知,突破难点,理清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抓住关键句,并能准确地从关键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再通过大量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学习和练习,引导和讨论,学生们会发现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共同特点是单位“1”的量已知,知道单位“1”的量已知的分数应用题用乘法计算。反之,单位“1”的量未知的分数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大多数学生会回答“用除法计算”。可见,要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看单位“1”的量已知与未知,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或用解方程的方法计算。
学生明确了规律,掌握了步骤,分清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前提条件,做题时不再为用乘、除法而苦恼,突破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难点,从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再看:例3、三信小学九月份的水电费是480元,十月份的水电费比九月份节约了15%。十月份的水电费是多少元?题中的单位“1”是“九月份的水电费”,从题中可以看出单位“1”是已知的。
例4、三信小学十月份的水电费是408元,比九月份节约了15%。九月份的水电费是多少元?题中的单位“1”是“九月份的水电费”,从题中可以看出单位“1”是未知的。
三、找准关键词。确定解题方法
用算术方法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中有一些关键词一定要教会学生把握住,这就是解题的命脉。如题中会出现“增加(减少)、大(小)、多(少)、高(矮)、重(轻)、浪费(节约)、”等关键词,教师把握住这些关键词,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题。通常可用“1±对应分率”的模式套用。另外,题中告诉我们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也是我们解题的重要一环。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可用乘法进行计算,如果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用除法进行计算。如例1单位“1”是“购买的大米数”,是已知的。题中的关键词是“少”。那么就可列式为:450X(1-1/5)。例2中“五月份捕鱼的吨数”是单位“1”,是已知的,列式为:2400X(1+1/4)。例3单位“1”是“九月份的水电费”,是已知的,题中的关键词是“节约”,可列式为:480×(1-15%)。同理例4可列式为:408÷(1-15%)。因此,按照此思路解题,既容易判断又通俗易懂,这样就把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转化为浅显的题目了。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以上是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几种基本模式。而应用题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一味地围绕课本的公式、例题转,程式化、机械性地解题,对知识缺乏透彻的掌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不做具体分析,是不可能把应用题学好的。具体题目还需作具体的分析,否则就容易出错。如:前进小学上个月买煤500吨,这个月比上个月少买2/5,这个月少买多少吨?这道题只要求“这个月比上月少买多少吨?”如果不作仔细的分析,容易错误地做成:500X(1-2/5),而正确的算式是:500×(2/5)。
由此可见,使学生灵活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仅凭套模式列式是不可能的,还需拓宽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
首先,题目条件或问题轮换。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教师应时常改变部分条件或问题,再让学生列式。举一反三,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巩固了新知。
此次,培养学生应用题创编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会学生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学生就能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分析应用题的应变能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内在变化规律。
最后,画线段图验证。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能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在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时教师教会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快速验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线段图”直观、明了,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两种量的关系,便于学生判断,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教学生画图时要有耐心,学生刚接触线段图,有很多困难,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要把哪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容易混淆,教学时要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纠错,使学生印象深刻。
综上所述,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教学中认真引导,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解题模式抽象成为一种思维策略,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之处和难点,学生就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并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也就十分明显。
一、细品题目,找准单位“1”
用算术方法解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学生普遍难于掌握。其实,对于此类应用题大可不必恐慌,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读懂题目意思,找准单位“1”。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认为分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准单位“1”,而在复杂的应用题中单位“1”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字,如[的]字前面的是单位1,或者[比]字后面的为单位1,如果没有明确单位1那么就以原来的为单位1。下面看例子:
例1、学校食堂买来450千克大米。如果买的面粉比大米少1/5,买的面粉有多少千克?学生先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接着找出单位“1”’[比]字后面的:购买的大米数。
例2、苍海渔业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比]字后面的“五月份捕鱼的吨数”就是单位“1”。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两条找单位“1”的规律,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明显,学生容易掌握,且适用于各种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掌握了找单位“1”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就避免了无从下手或猜测的尴尬局面。
二、确定单位“1”是已知或未知,突破难点,理清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抓住关键句,并能准确地从关键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再通过大量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学习和练习,引导和讨论,学生们会发现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共同特点是单位“1”的量已知,知道单位“1”的量已知的分数应用题用乘法计算。反之,单位“1”的量未知的分数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大多数学生会回答“用除法计算”。可见,要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看单位“1”的量已知与未知,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或用解方程的方法计算。
学生明确了规律,掌握了步骤,分清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前提条件,做题时不再为用乘、除法而苦恼,突破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难点,从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再看:例3、三信小学九月份的水电费是480元,十月份的水电费比九月份节约了15%。十月份的水电费是多少元?题中的单位“1”是“九月份的水电费”,从题中可以看出单位“1”是已知的。
例4、三信小学十月份的水电费是408元,比九月份节约了15%。九月份的水电费是多少元?题中的单位“1”是“九月份的水电费”,从题中可以看出单位“1”是未知的。
三、找准关键词。确定解题方法
用算术方法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中有一些关键词一定要教会学生把握住,这就是解题的命脉。如题中会出现“增加(减少)、大(小)、多(少)、高(矮)、重(轻)、浪费(节约)、”等关键词,教师把握住这些关键词,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题。通常可用“1±对应分率”的模式套用。另外,题中告诉我们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也是我们解题的重要一环。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可用乘法进行计算,如果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用除法进行计算。如例1单位“1”是“购买的大米数”,是已知的。题中的关键词是“少”。那么就可列式为:450X(1-1/5)。例2中“五月份捕鱼的吨数”是单位“1”,是已知的,列式为:2400X(1+1/4)。例3单位“1”是“九月份的水电费”,是已知的,题中的关键词是“节约”,可列式为:480×(1-15%)。同理例4可列式为:408÷(1-15%)。因此,按照此思路解题,既容易判断又通俗易懂,这样就把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转化为浅显的题目了。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以上是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几种基本模式。而应用题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一味地围绕课本的公式、例题转,程式化、机械性地解题,对知识缺乏透彻的掌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不做具体分析,是不可能把应用题学好的。具体题目还需作具体的分析,否则就容易出错。如:前进小学上个月买煤500吨,这个月比上个月少买2/5,这个月少买多少吨?这道题只要求“这个月比上月少买多少吨?”如果不作仔细的分析,容易错误地做成:500X(1-2/5),而正确的算式是:500×(2/5)。
由此可见,使学生灵活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仅凭套模式列式是不可能的,还需拓宽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
首先,题目条件或问题轮换。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教师应时常改变部分条件或问题,再让学生列式。举一反三,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巩固了新知。
此次,培养学生应用题创编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会学生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学生就能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分析应用题的应变能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内在变化规律。
最后,画线段图验证。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能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在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时教师教会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快速验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线段图”直观、明了,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两种量的关系,便于学生判断,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教学生画图时要有耐心,学生刚接触线段图,有很多困难,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要把哪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容易混淆,教学时要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纠错,使学生印象深刻。
综上所述,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教学中认真引导,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解题模式抽象成为一种思维策略,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之处和难点,学生就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并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也就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