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思想性与知识性于一身而又特具教育感化、启迪熏陶功能的課程。因为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鲜明的阶级性和灵魂塑造作用,所以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特别是初中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可塑性非常大。本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完善中学生的人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一言堂”、说教式等,存在教条化、教学方法机械和教学手段单调等弊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影响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发挥。其实思想品德课是直接作用于现实的理论,它与生动活泼、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教师把书本的理论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那势必出现教师枯燥地讲、学生不乐学的局面。课本的理论是单调的,生活永远是具体、生动、鲜活的,只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活力,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联系具体的事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很难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出来的学生自学能力差,有依赖心理,只会机械地模仿,不会积极地创造。因此,面对上述情况,努力使课本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生动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掌握知识点,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运用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
用富有知识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学生就可以从中理解政治理论的本质。例如在讲“中学生应如何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乞丐和一位大作家对话的画面,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对“他们的对话”进行发挥。乞丐可怜兮兮地对对方说:“老爷你行行好吧,给我几元钱吧?我好几天没吃过饱饭了。”然后大作家就开始摸这个口袋,又翻那个口袋。最后不好意思地说:“兄弟,对不起!今天我没有带钱。”这时乞丐激动地说:“谢谢!”对这些话发挥完之后,问学生:“大作家一分钱也没有给乞丐,可乞丐为什么还要表示感谢呢?”学生的注意力被笔者的生动语言描述集中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留下生动而又深刻的印象,学会了关心弱势群体特别是要尊重其人格尊严。这样就增强了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联系生活化的事例,注重直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堂不能把学生和生活割裂开来,而应是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再加上当今的学生知识面广,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强,不乐意接受观点正确而没有被自己证明的观点。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与教材有关、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尽量采用比较直观,能让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实例来说明印证正确的观点,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联系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给学生留下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把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4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
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其德育功能
除了课堂活动以外,还可以将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比如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参加社会调查与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例如在讲“我们也来做议案”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从教室到校园再到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议案,报主管部门。这样的活动,保持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同步进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让具体、生动、鲜活的事例走进课堂,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可信度,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课本中的理论观点。通过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效,进一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
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一言堂”、说教式等,存在教条化、教学方法机械和教学手段单调等弊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影响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发挥。其实思想品德课是直接作用于现实的理论,它与生动活泼、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教师把书本的理论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那势必出现教师枯燥地讲、学生不乐学的局面。课本的理论是单调的,生活永远是具体、生动、鲜活的,只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活力,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联系具体的事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很难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出来的学生自学能力差,有依赖心理,只会机械地模仿,不会积极地创造。因此,面对上述情况,努力使课本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生动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掌握知识点,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运用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
用富有知识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学生就可以从中理解政治理论的本质。例如在讲“中学生应如何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乞丐和一位大作家对话的画面,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对“他们的对话”进行发挥。乞丐可怜兮兮地对对方说:“老爷你行行好吧,给我几元钱吧?我好几天没吃过饱饭了。”然后大作家就开始摸这个口袋,又翻那个口袋。最后不好意思地说:“兄弟,对不起!今天我没有带钱。”这时乞丐激动地说:“谢谢!”对这些话发挥完之后,问学生:“大作家一分钱也没有给乞丐,可乞丐为什么还要表示感谢呢?”学生的注意力被笔者的生动语言描述集中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留下生动而又深刻的印象,学会了关心弱势群体特别是要尊重其人格尊严。这样就增强了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联系生活化的事例,注重直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堂不能把学生和生活割裂开来,而应是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再加上当今的学生知识面广,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强,不乐意接受观点正确而没有被自己证明的观点。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与教材有关、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尽量采用比较直观,能让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实例来说明印证正确的观点,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联系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给学生留下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把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4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
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其德育功能
除了课堂活动以外,还可以将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比如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参加社会调查与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例如在讲“我们也来做议案”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从教室到校园再到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议案,报主管部门。这样的活动,保持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同步进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让具体、生动、鲜活的事例走进课堂,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可信度,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课本中的理论观点。通过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效,进一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