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幼儿午睡将醒时分,我们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北师大实幼)。例行公事,总是要在幼儿园周边逛一逛,长长的巷子缓和了外界的吵闹,此处安静有序。
正看着树枝上跃动的乌儿时,幼儿园内二楼传来悠扬的琴声。我明白,孩子们起床了,转了个弯,走向幼儿园门口。一些儿童滑板车就停靠在路边。家长们牵着孩子,陆陆续续从我身旁经过,我也跟了上去。
家长、孩子,其乐融融地踮着碎步,老师们的脚步也显得匆忙而有序。
如果你问我,在北师大实幼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我会坚定地回答:教育自信。师者,专也
采访从对园徽的叩问开始,在孩子们的心中,园徽像棒棒糖,像年轮,像天空中的云朵……
北师大实幼的园微来源于古老的木铎,卡通化的处理,自下而上的群体创作,孩子们、家长们、老师们、设计师们共同思考、想象、选择及润色,才有了现在活泼与智慧并重的模样。绿色饱含着师者的期待,它孕育着生命和希望。北师大实幼赓续着古老的化育天下的教育思想,也开启着时代的新声。这便是“蒙以养正,倡导开新”。
作为舞蹈和体育特长生,谈及从教的缘由,黄珊园长直言,进入学前教育領域,自己也颇感意外。琢磨了一会儿,她又补充说:是缘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黄园长,童年就在这里度过,对脚下的这方水土,更是有着分外的情感依赖。
2001年,黄园长已经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此时,出班还是不出班,摆在了天平的两端。庞丽娟教授谆谆教诲:“带一个班,只能作用于四十个孩子,影响四十个家庭;出班,你可以作用于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也正是在这份启迪下,黄园长一直坚持着以点带面的教育信念。
从个人发展到师资队伍建设,黄园长打开了话匣子:“虽然现在的我身兼数职,但是唯一、丝毫不敢放松的,就是每年的招聘工作,可以说,这里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我亲自招聘过来的……”
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好,北师大实幼目前已经有40位研究生,他们不是守在象牙塔,而是必须到一线,至少亲自带班三年,而后再考虑其他岗位。
仅仅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可不够,高要求的专业技能才是这支队伍的核心战斗力。
北师大实幼有着“以科研带教学”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工作了25年已经退休的周南园长回忆,很早,北师大实验幼儿园,每一个班就已经配备了一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循着这条路,庞丽娟、冯晓霞、梁志粱、刘焱等教授的幼儿社会性培养、开放性区域创设、自主性游戏开展、探究式主题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等引领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沿课题,都在北师大实幼这块试验田中收获果实。共赢之下,幼儿园的课程也借助这些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一步步得以生发、建构,从而践行了科学幼教的先进理念。
一线工作自然是苦和累,老师们愿意来吃苦吗?他们能坚持吗?
赵庆楠老师给了我四个字的答案:乐不可支。回忆起自己实习时发生的一件固事,她说:“那时候,指导我实习的老师给了我一个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机会,我滔滔不绝、洋洋洒洒……结束后,正在暗喜时,指导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个活动总共三十分钟,你是站着的,孩子是坐着的,孩子们仰着头看你,他们很累’。我当时就傻了,可以说,脑海里的所有理念都重新洗牌了。”北师大实幼“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在教师正式入职以前就生根发芽了。
只有学会从孩子出发,再落地到孩子身上,教师才能算合格。至于发展,北师大实幼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每年,幼儿园都会安排一部分教师出国交流,“倡导开新”并不是纸上谈兵。
在内,例如,幼儿园培训部安排的班长工作坊由欣赏梵高《星空》,延伸到水拓画,思考逐渐深入,衍生出“教师如何指导”以及“幼儿如何评价”的教育研究课题。这在北师大实幼很普通,普通中透着专业,就是如此,这支教师队伍才得以一点点壮大。
对外,赵老师曾赴北师大实幼友好学校澳大利亚米尔格特小学访问,其鲜明的旧课程理念与内容引发了她的思考,丰富了她的知识观……北师大实幼每年都会给一线骨干教师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
由学习到传播,作为实验幼儿园,这里坚持着教育科学的实践。2016年,在“改变教育体系,成就美好未来”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国际研讨会上,北师大实幼有三篇论文入选Long Papers并进行交流。2013-2017年,北师大实幼连续五年参加OMEP并作交流发言。2017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报告》以及《以互动式主题大厅游戏发挥公共环境的教育价值》的报告——中国优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得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学前教育同行的认可。
除此之外,北师大实幼还与日本柏学园、澳大利亚米尔格特小学、美国普纳荷学校等世界各地最先进的教育机构进行交流、碰撞。北师大实幼真真正正地走向了国际,也赢得了来自世界的掌声。
教育应当是一场相遇,正是在这些细节的雕琢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逐渐成型、茁壮,他们意志坚定,他们深爱幼儿。大浪淘沙,也只有这些对孩子充满敬畏心的老师才能够留下来。沿着前人走过的路,他们也学会了观察孩子,研究孩子,尊重孩子。
走进北师大实幼,教室走廊上的美术作品展示区和手工区连接在一起,例如:左侧展示区中分布着“孩子们想了解幼儿园什么”,中间展示区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连接线”,线条曲曲折折,右侧展示区分布了其他孩子对左侧提问的回答。“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在这里得以实现。从教,化也
从教是容易的,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仅需要数十载的切实努力,而且要拥有一种开阔的视野。难得的,从来不是教育方法,而是教育艺术。
教什么,怎么教,几乎是用心的教育者每一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北师大实幼百年园庆时,曾以“蒙养百年,倡导开新”一语贯之。古老的教育之树抽出现代新芽。
37级毕业生王昭钺回忆当时的蒙养园,仍记得,蒙养园的西侧是一个小木屋以及一个玩具娃娃……老师爱生如子,幼儿园铺垫幼儿品行从那时到现在依旧执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师大实幼曾以游戏化的方式教育孩子识字,虽然教师不会量化孩子的进步,但是“贪婪”的家长则容易滑入“认得多,认得准”的误区。“于是,我们及时刹车了,文字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代表着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实验方向,我们将方向调整到了: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表达。”黄园长补充说。说来凑巧,话语刚落,窗外就传来孩子们嘹亮的笑声,园长也跟着笑起来。
历史总是静悄悄地提醒着人们从哪里来,然而未来却又在冥冥中启示着我们该往哪里去。如今,北师大实幼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一百多年,对于幼儿园的发展,他们一力承担,对于社会的责任,他们也站在了第一线,这是一所优秀的幼儿园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耀。
幼教大业从来不是—个班级、一个老师、一所幼儿园所担负的,而是幼儿教育整个行业的进步在推动。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年,黄珊园长回忆起十年前的6月:“那时候,我带了4个老师,去灾区做‘流动幼儿园’,余震不断,汶川、绵竹、江油……最终,我们选择了最危险的安县。在小小的板房里,我们坚持了21天。”
灾后重建,黄园长也时刻挂念于心,每年,她都会亲自去灾区招聘老师,她又强调了一遍:“不改变教师,怎么都沒用,我们必须培养他们,只要他们愿意来北京,我就不遗余力地去栽培他们。”
而这一切,全出自一个教育者的情怀,不为谁去做,也不为了什么去做,仅仅是铺洒教育智慧,分享教育成果的简单、真挚。
同样的热情燃烧到了北疆。此后,每一年,北师大实幼都会派一支教师队伍支援北疆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以点带面,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播撒在了边疆。她还安慰当地的园长,“你不要只在对比中觉得自己落后,至少你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正确,未来才有希望。
教育在于化,将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带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北师大实幼成立了支教工作领导小组:支教不是“输血”,不是用北师大实幼的模式去经营受援的幼儿园,而是通过教育观念、管理模式和教学实践去引领,让受援幼儿园能够。自我造血”。“化外部支援为内部动力”,是北师大实幼人的心愿,为的是学前教育生态的整体和谐发展。
去山东临沂,去云南玉溪,去新疆阿勒泰……北师大实幼的足迹远远不止这里,不止这些。
为学,教也
在这里,孩子、教师、家长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学生。
正好碰到孩子们放学,我跟着老师们一起,观察着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们。和别处所见的不同,这里接送的家长大多都是年轻的爸妈。
日本有句谚语: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更多的时候,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能起到“扶正”的作用,因而,北师大实幼不允许任何一位家长缺席。
幼儿园的宣传栏旁,家长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看得出,他们关心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细节,也密切注意着教师传递出来的信息。
在碰到自家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家长都变成了虚心的学生。赵老师发现小班有一个孩子,连续几天在娃娃家玩游戏时,都拿着塑料刀作势要切娃娃。想到这个孩子平常并不是一个攻击性强的孩子,赵老师小心翼翼地询问了情况后,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原来是爸妈有了二胎。赵老师心疼地抱着这个孩子,也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家长。很多时候,家长会忽略孩子的感受,而教师则是放大镜,因为关注,所以懂得。
家长变成了学生,教师也不例外。
1950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的卢乐山先生说:“我亲眼所见,六十多年来,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由几十个小孩,到现在招收了2200多个幼儿。”这2200多个幼儿的背后,意味着有4000多位家长的支持。北师大实幼的大部分家长是大学老师,动辄都是生命科学、化学或者天文、物理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卢乐山先生在世时,每年都会去幼儿园。想起最后一次与先生的见面,黄园长放低了声音:“先生一直说,一定要高度重视家园其育工作,一定不能小看家长的教育能力,教师也要学会做学生。”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后花园,北师大实幼“嘉宾有约”一直是保留节目,这里的嘉宾多是这所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每周,幼儿园都会请一位家长来园,和孩子们一起做活动。他们带着仪器设备来园跟孩子们讲星星,分享标本,做电路图。
娃娃图书馆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前分馆,这里有近万册中国和外国的优秀图画书。试着想象一下,家长们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他们拥有着优质丰富的高效资源,同样,孩子们也能享受到这样的福利!
孩子当然是切切实实的学生了,他们不仅在这里学习矢帜,更要建立非观。
记得在做社会性课题实践时,教师鼓励班级里的孩子要学会关爱和承担。有些家长“狡黠”地问:“如果别人都不做,只有我的孩子这样,那算不算吃亏呢?”黄珊园长笑了笑,晓之以理:“我们可能不能改变这个社会很多,但是,我们的孩子至少要做到,从小就懂得是非。”这些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有时候远远胜过教孩子们完成一个完美的手工。
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教育智慧,启发着幼儿园里的所有人去做一位懂得奉献和传递的教师,去成为一个懂得爱和理解的家长,去培养一个乐、爱、礼、智、美兼备的孩子。
再次回头注视这所幼儿园,东楼正门的陶瓷雕塑墙面上,是中国最大的童画陶瓷雕塑——《百年有园》。五根透明的空心柱子寓意着“时光记忆”,有的装满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娃娃,有的粘贴了不同类型的汽车模型,还有一根柱子里装满了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土壤……这些都来自教师、孩子以及家长。
成老师戴了牙齿矫正套.陶宝宝好奇地问:“老师,你的牙齿上戴的是项链吗?”
刘妈妈有次回家.让派宝宝帮忙拿拖鞋,“凉的还是热的?”“热的是什么?”乖巧的派宝宝拿来了棉拖……
小满问:“王老师,你穿得这么少,冷不冷啊?我觉得冷,我来当你的外套吧……”
如果你问我,从1915年到2018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带给了北师大实幼什么,答案是:这支强大的教师队伍,小心翼翼地捧着每一颗纯真的童心。
39级毕业生温景嵩满脸笑容地说,这里是最好的幼儿园……
正看着树枝上跃动的乌儿时,幼儿园内二楼传来悠扬的琴声。我明白,孩子们起床了,转了个弯,走向幼儿园门口。一些儿童滑板车就停靠在路边。家长们牵着孩子,陆陆续续从我身旁经过,我也跟了上去。
家长、孩子,其乐融融地踮着碎步,老师们的脚步也显得匆忙而有序。
如果你问我,在北师大实幼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我会坚定地回答:教育自信。师者,专也
采访从对园徽的叩问开始,在孩子们的心中,园徽像棒棒糖,像年轮,像天空中的云朵……
北师大实幼的园微来源于古老的木铎,卡通化的处理,自下而上的群体创作,孩子们、家长们、老师们、设计师们共同思考、想象、选择及润色,才有了现在活泼与智慧并重的模样。绿色饱含着师者的期待,它孕育着生命和希望。北师大实幼赓续着古老的化育天下的教育思想,也开启着时代的新声。这便是“蒙以养正,倡导开新”。
作为舞蹈和体育特长生,谈及从教的缘由,黄珊园长直言,进入学前教育領域,自己也颇感意外。琢磨了一会儿,她又补充说:是缘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黄园长,童年就在这里度过,对脚下的这方水土,更是有着分外的情感依赖。
2001年,黄园长已经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此时,出班还是不出班,摆在了天平的两端。庞丽娟教授谆谆教诲:“带一个班,只能作用于四十个孩子,影响四十个家庭;出班,你可以作用于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也正是在这份启迪下,黄园长一直坚持着以点带面的教育信念。
从个人发展到师资队伍建设,黄园长打开了话匣子:“虽然现在的我身兼数职,但是唯一、丝毫不敢放松的,就是每年的招聘工作,可以说,这里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我亲自招聘过来的……”
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好,北师大实幼目前已经有40位研究生,他们不是守在象牙塔,而是必须到一线,至少亲自带班三年,而后再考虑其他岗位。
仅仅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可不够,高要求的专业技能才是这支队伍的核心战斗力。
北师大实幼有着“以科研带教学”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工作了25年已经退休的周南园长回忆,很早,北师大实验幼儿园,每一个班就已经配备了一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循着这条路,庞丽娟、冯晓霞、梁志粱、刘焱等教授的幼儿社会性培养、开放性区域创设、自主性游戏开展、探究式主题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等引领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沿课题,都在北师大实幼这块试验田中收获果实。共赢之下,幼儿园的课程也借助这些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一步步得以生发、建构,从而践行了科学幼教的先进理念。
一线工作自然是苦和累,老师们愿意来吃苦吗?他们能坚持吗?
赵庆楠老师给了我四个字的答案:乐不可支。回忆起自己实习时发生的一件固事,她说:“那时候,指导我实习的老师给了我一个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机会,我滔滔不绝、洋洋洒洒……结束后,正在暗喜时,指导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个活动总共三十分钟,你是站着的,孩子是坐着的,孩子们仰着头看你,他们很累’。我当时就傻了,可以说,脑海里的所有理念都重新洗牌了。”北师大实幼“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在教师正式入职以前就生根发芽了。
只有学会从孩子出发,再落地到孩子身上,教师才能算合格。至于发展,北师大实幼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每年,幼儿园都会安排一部分教师出国交流,“倡导开新”并不是纸上谈兵。
在内,例如,幼儿园培训部安排的班长工作坊由欣赏梵高《星空》,延伸到水拓画,思考逐渐深入,衍生出“教师如何指导”以及“幼儿如何评价”的教育研究课题。这在北师大实幼很普通,普通中透着专业,就是如此,这支教师队伍才得以一点点壮大。
对外,赵老师曾赴北师大实幼友好学校澳大利亚米尔格特小学访问,其鲜明的旧课程理念与内容引发了她的思考,丰富了她的知识观……北师大实幼每年都会给一线骨干教师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
由学习到传播,作为实验幼儿园,这里坚持着教育科学的实践。2016年,在“改变教育体系,成就美好未来”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国际研讨会上,北师大实幼有三篇论文入选Long Papers并进行交流。2013-2017年,北师大实幼连续五年参加OMEP并作交流发言。2017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报告》以及《以互动式主题大厅游戏发挥公共环境的教育价值》的报告——中国优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得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学前教育同行的认可。
除此之外,北师大实幼还与日本柏学园、澳大利亚米尔格特小学、美国普纳荷学校等世界各地最先进的教育机构进行交流、碰撞。北师大实幼真真正正地走向了国际,也赢得了来自世界的掌声。
教育应当是一场相遇,正是在这些细节的雕琢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逐渐成型、茁壮,他们意志坚定,他们深爱幼儿。大浪淘沙,也只有这些对孩子充满敬畏心的老师才能够留下来。沿着前人走过的路,他们也学会了观察孩子,研究孩子,尊重孩子。
走进北师大实幼,教室走廊上的美术作品展示区和手工区连接在一起,例如:左侧展示区中分布着“孩子们想了解幼儿园什么”,中间展示区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连接线”,线条曲曲折折,右侧展示区分布了其他孩子对左侧提问的回答。“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在这里得以实现。从教,化也
从教是容易的,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仅需要数十载的切实努力,而且要拥有一种开阔的视野。难得的,从来不是教育方法,而是教育艺术。
教什么,怎么教,几乎是用心的教育者每一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北师大实幼百年园庆时,曾以“蒙养百年,倡导开新”一语贯之。古老的教育之树抽出现代新芽。
37级毕业生王昭钺回忆当时的蒙养园,仍记得,蒙养园的西侧是一个小木屋以及一个玩具娃娃……老师爱生如子,幼儿园铺垫幼儿品行从那时到现在依旧执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师大实幼曾以游戏化的方式教育孩子识字,虽然教师不会量化孩子的进步,但是“贪婪”的家长则容易滑入“认得多,认得准”的误区。“于是,我们及时刹车了,文字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代表着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实验方向,我们将方向调整到了: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表达。”黄园长补充说。说来凑巧,话语刚落,窗外就传来孩子们嘹亮的笑声,园长也跟着笑起来。
历史总是静悄悄地提醒着人们从哪里来,然而未来却又在冥冥中启示着我们该往哪里去。如今,北师大实幼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一百多年,对于幼儿园的发展,他们一力承担,对于社会的责任,他们也站在了第一线,这是一所优秀的幼儿园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耀。
幼教大业从来不是—个班级、一个老师、一所幼儿园所担负的,而是幼儿教育整个行业的进步在推动。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年,黄珊园长回忆起十年前的6月:“那时候,我带了4个老师,去灾区做‘流动幼儿园’,余震不断,汶川、绵竹、江油……最终,我们选择了最危险的安县。在小小的板房里,我们坚持了21天。”
灾后重建,黄园长也时刻挂念于心,每年,她都会亲自去灾区招聘老师,她又强调了一遍:“不改变教师,怎么都沒用,我们必须培养他们,只要他们愿意来北京,我就不遗余力地去栽培他们。”
而这一切,全出自一个教育者的情怀,不为谁去做,也不为了什么去做,仅仅是铺洒教育智慧,分享教育成果的简单、真挚。
同样的热情燃烧到了北疆。此后,每一年,北师大实幼都会派一支教师队伍支援北疆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以点带面,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播撒在了边疆。她还安慰当地的园长,“你不要只在对比中觉得自己落后,至少你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正确,未来才有希望。
教育在于化,将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带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北师大实幼成立了支教工作领导小组:支教不是“输血”,不是用北师大实幼的模式去经营受援的幼儿园,而是通过教育观念、管理模式和教学实践去引领,让受援幼儿园能够。自我造血”。“化外部支援为内部动力”,是北师大实幼人的心愿,为的是学前教育生态的整体和谐发展。
去山东临沂,去云南玉溪,去新疆阿勒泰……北师大实幼的足迹远远不止这里,不止这些。
为学,教也
在这里,孩子、教师、家长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学生。
正好碰到孩子们放学,我跟着老师们一起,观察着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们。和别处所见的不同,这里接送的家长大多都是年轻的爸妈。
日本有句谚语: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更多的时候,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能起到“扶正”的作用,因而,北师大实幼不允许任何一位家长缺席。
幼儿园的宣传栏旁,家长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看得出,他们关心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细节,也密切注意着教师传递出来的信息。
在碰到自家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家长都变成了虚心的学生。赵老师发现小班有一个孩子,连续几天在娃娃家玩游戏时,都拿着塑料刀作势要切娃娃。想到这个孩子平常并不是一个攻击性强的孩子,赵老师小心翼翼地询问了情况后,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原来是爸妈有了二胎。赵老师心疼地抱着这个孩子,也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家长。很多时候,家长会忽略孩子的感受,而教师则是放大镜,因为关注,所以懂得。
家长变成了学生,教师也不例外。
1950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的卢乐山先生说:“我亲眼所见,六十多年来,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由几十个小孩,到现在招收了2200多个幼儿。”这2200多个幼儿的背后,意味着有4000多位家长的支持。北师大实幼的大部分家长是大学老师,动辄都是生命科学、化学或者天文、物理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卢乐山先生在世时,每年都会去幼儿园。想起最后一次与先生的见面,黄园长放低了声音:“先生一直说,一定要高度重视家园其育工作,一定不能小看家长的教育能力,教师也要学会做学生。”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后花园,北师大实幼“嘉宾有约”一直是保留节目,这里的嘉宾多是这所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每周,幼儿园都会请一位家长来园,和孩子们一起做活动。他们带着仪器设备来园跟孩子们讲星星,分享标本,做电路图。
娃娃图书馆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前分馆,这里有近万册中国和外国的优秀图画书。试着想象一下,家长们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他们拥有着优质丰富的高效资源,同样,孩子们也能享受到这样的福利!
孩子当然是切切实实的学生了,他们不仅在这里学习矢帜,更要建立非观。
记得在做社会性课题实践时,教师鼓励班级里的孩子要学会关爱和承担。有些家长“狡黠”地问:“如果别人都不做,只有我的孩子这样,那算不算吃亏呢?”黄珊园长笑了笑,晓之以理:“我们可能不能改变这个社会很多,但是,我们的孩子至少要做到,从小就懂得是非。”这些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有时候远远胜过教孩子们完成一个完美的手工。
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教育智慧,启发着幼儿园里的所有人去做一位懂得奉献和传递的教师,去成为一个懂得爱和理解的家长,去培养一个乐、爱、礼、智、美兼备的孩子。
再次回头注视这所幼儿园,东楼正门的陶瓷雕塑墙面上,是中国最大的童画陶瓷雕塑——《百年有园》。五根透明的空心柱子寓意着“时光记忆”,有的装满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娃娃,有的粘贴了不同类型的汽车模型,还有一根柱子里装满了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土壤……这些都来自教师、孩子以及家长。
成老师戴了牙齿矫正套.陶宝宝好奇地问:“老师,你的牙齿上戴的是项链吗?”
刘妈妈有次回家.让派宝宝帮忙拿拖鞋,“凉的还是热的?”“热的是什么?”乖巧的派宝宝拿来了棉拖……
小满问:“王老师,你穿得这么少,冷不冷啊?我觉得冷,我来当你的外套吧……”
如果你问我,从1915年到2018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带给了北师大实幼什么,答案是:这支强大的教师队伍,小心翼翼地捧着每一颗纯真的童心。
39级毕业生温景嵩满脸笑容地说,这里是最好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