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一般形式。主题的选择关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发展。“主题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设计便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核心问题。”[1]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的开设已经步入正轨,但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学生及家长对课程的不熟悉、不理解,活动主题的选择与课程理念并不十分吻合:或简单“嫁接”学校常规工作开展一些应景式主题活动,或“照搬教辅书的一些范例,导致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缺乏农村的特色”[2]。
今天的农村学校不缺乏活动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课程资源比城市更丰富。主题选择的话语权在学生,但教师对主题活动实施的指导也不可或缺,它能有效保证主题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在主题活动实施中的指导策略。
一、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接地气,让学生有事可做
“农村的孩子有农村孩子的乐趣,他们有着比城里孩子更广阔的天地。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要能体现地方特色,把握农村特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体验,要关注热点问题。”[3]因此,选择来源于学生生活的主题才是接地气的,才会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会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做。每个学期开始,笔者都发动学生谈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觉得有意义的活动,或者探讨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些作为这学期的活动主题。比如,膨化食品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膨化食品吃得过多,又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于是,笔者在七年级设计了“膨化食品的调查研究”这个主题活动。笔者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分配活动小组;然后在第二节课组织学生到校外就近进行一些调查,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活动要求和目标,分组活动,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充实;然后在活动小组组长的组织下,自主活动,准备汇报。因为主题贴近学生实际,所以学生在活动中兴趣很浓,而且也很有成就感。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每个学生都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去了,而且还充分调用了一切可运用的资源:有的学生家长在超市工作,就请家长一起做产品销售调查;有的学生家长在医院工作,就去采访医生有关膨化食品的危害问题;有的学生用相机拍下了活动情况;有的学生收集了一些漂亮的包装。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自行组织如何汇报的时候,他们的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展示。
二、主题活动的组织要关注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个性特长
“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势必需要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没有交流与合作,就无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4]小组协作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主题实践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强调小组协作互助和个性发挥,教师在组织分配小组时就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第一阶段是在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方案后,教师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对活动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和精心策划。接着,在各小组充分考虑组员的特长发挥和方案的可行性后,要求将小组活动计划在班级层面交流,以获取一些合理的建议。此刻,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生生互动及师生交流活动,展开充分的讨论,帮助每个小组进一步修改完善活动计划。如组织“‘吊兰的种植’活动方案”讨论时,学生先是在组内讨论、策划,接着根据组员特长进行分工,初步完成小组活动计划。期间,教师应穿插于各小组之间提供一些辅导帮助。开始的时候,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协助学生规范制订活动计划,如谁负责种植、谁负责观察、谁负责浇水、谁负责施肥等。第二阶段是各小组初步制订活动方案,并在班级层面交流汇报。各小组推选出一名汇报员,解读本组的活动策划,积极与其他各组同学交流互动。分组汇报活动策划后,教师应组织全班学生对各组活动方案展开讨论,主要是就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使活动计划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要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善于吸收他人的意见和经验,使活动方案更具可行性。
三、主题活动的开展要重视开放性,让学生获得多元的知识技能与过程体验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制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过程及评价诸方面均具有开放性。”这里所说的开放,也包含了指导人员的开放和活动场所的开放。“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碰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如开展“吊兰的种植”活动时,笔者找到了一位爱好吊兰种植的家长,请他来当课外辅导员,阶段性地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走进他的吊兰种植基地参观考察。这样,学生通过吊兰的种植,了解了吊兰的生活习性,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种植方法,对种植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兴趣。一个好的主题活动应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收益。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动用各种能力。譬如开展“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活动时,利用农村天然的地域优势,教师可建议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进行种子发芽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有关春天的书籍、图片、文字资料;到公园、田野踏青,放风筝;等等。在精心策划的活动中,学生就会表现出对认识春天的莫大兴趣。
总之,农村学校不缺乏鲜活的活动主题,但主题的选择和实施都必须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活环境选择主题,利用学校、社会的多种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并在团队中彰显个性,在过程中获得体验,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艳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7):19-20.
[2] 石迎春,马丙云.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11:4-5.
[3] 王正祥.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刍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3):8-9.
[4]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9-210.
今天的农村学校不缺乏活动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课程资源比城市更丰富。主题选择的话语权在学生,但教师对主题活动实施的指导也不可或缺,它能有效保证主题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在主题活动实施中的指导策略。
一、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接地气,让学生有事可做
“农村的孩子有农村孩子的乐趣,他们有着比城里孩子更广阔的天地。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要能体现地方特色,把握农村特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体验,要关注热点问题。”[3]因此,选择来源于学生生活的主题才是接地气的,才会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会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做。每个学期开始,笔者都发动学生谈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觉得有意义的活动,或者探讨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些作为这学期的活动主题。比如,膨化食品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膨化食品吃得过多,又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于是,笔者在七年级设计了“膨化食品的调查研究”这个主题活动。笔者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分配活动小组;然后在第二节课组织学生到校外就近进行一些调查,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活动要求和目标,分组活动,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充实;然后在活动小组组长的组织下,自主活动,准备汇报。因为主题贴近学生实际,所以学生在活动中兴趣很浓,而且也很有成就感。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每个学生都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去了,而且还充分调用了一切可运用的资源:有的学生家长在超市工作,就请家长一起做产品销售调查;有的学生家长在医院工作,就去采访医生有关膨化食品的危害问题;有的学生用相机拍下了活动情况;有的学生收集了一些漂亮的包装。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自行组织如何汇报的时候,他们的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展示。
二、主题活动的组织要关注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个性特长
“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势必需要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没有交流与合作,就无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4]小组协作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主题实践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强调小组协作互助和个性发挥,教师在组织分配小组时就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第一阶段是在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方案后,教师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对活动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和精心策划。接着,在各小组充分考虑组员的特长发挥和方案的可行性后,要求将小组活动计划在班级层面交流,以获取一些合理的建议。此刻,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生生互动及师生交流活动,展开充分的讨论,帮助每个小组进一步修改完善活动计划。如组织“‘吊兰的种植’活动方案”讨论时,学生先是在组内讨论、策划,接着根据组员特长进行分工,初步完成小组活动计划。期间,教师应穿插于各小组之间提供一些辅导帮助。开始的时候,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协助学生规范制订活动计划,如谁负责种植、谁负责观察、谁负责浇水、谁负责施肥等。第二阶段是各小组初步制订活动方案,并在班级层面交流汇报。各小组推选出一名汇报员,解读本组的活动策划,积极与其他各组同学交流互动。分组汇报活动策划后,教师应组织全班学生对各组活动方案展开讨论,主要是就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使活动计划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要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善于吸收他人的意见和经验,使活动方案更具可行性。
三、主题活动的开展要重视开放性,让学生获得多元的知识技能与过程体验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制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过程及评价诸方面均具有开放性。”这里所说的开放,也包含了指导人员的开放和活动场所的开放。“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碰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如开展“吊兰的种植”活动时,笔者找到了一位爱好吊兰种植的家长,请他来当课外辅导员,阶段性地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走进他的吊兰种植基地参观考察。这样,学生通过吊兰的种植,了解了吊兰的生活习性,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种植方法,对种植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兴趣。一个好的主题活动应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收益。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动用各种能力。譬如开展“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活动时,利用农村天然的地域优势,教师可建议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进行种子发芽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有关春天的书籍、图片、文字资料;到公园、田野踏青,放风筝;等等。在精心策划的活动中,学生就会表现出对认识春天的莫大兴趣。
总之,农村学校不缺乏鲜活的活动主题,但主题的选择和实施都必须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活环境选择主题,利用学校、社会的多种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并在团队中彰显个性,在过程中获得体验,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艳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7):19-20.
[2] 石迎春,马丙云.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11:4-5.
[3] 王正祥.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刍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3):8-9.
[4]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