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创新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n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不少教育专家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有所创新。陈忠良先生曾说过:“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没有了创新,语文教学将是一种苍白的教学,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为了让语文教学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创新教育的实施。
  一、认清语文的性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语文是一门鲜活可爱的学科,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教学却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一些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认清语文的性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语文的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剥离开来,认为语文知识只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因而在教学中只重视“双基”的传播和训练,固守“双基”阵地,不管如何进行改革,依然如故,为了语文考试而教语文,可以说对着语文考试绝无二心,语文教学始终被考试牵住走。而也有的教师为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增大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含量,在课堂上动用了很多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手段,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播放录像,一会儿展开辩论,一会儿表演课本剧,课堂上可谓热闹非凡,看开起课堂的教学方式是注重了创新的教育,然而,课堂教学结束以后,问及课文的内容,学生却不知所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认清语文的性质,就会让语文课失去它的独立性。实际上,语文的学习除了知识的积累,更多的应是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升自己创造性运用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第八次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在全国迅猛开展起来。语文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了新的表述,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性质的科学阐述,它使整个语文教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让语文这一学科变得有了血肉有了灵魂,语文课程更加鲜活起来。语文教师认清了语文的性质,明白了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会消除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认清语文的性质,学生真正地乐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创新的首要条件。
  二、走进语文世界,陶冶学生的性情
  走进语文世界就要走进文学。文学是人类生活形象化的反映,是人类情感的宝贵财富,是现代文明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非常浓厚的人文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
  在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所选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我的老师》、《“两弹元勋”邓稼先》分别写了母亲、养母、老师和著名的科学家,文中的人物都有一颗爱心,爱子女、爱学生、爱祖国。课文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而且这些情感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学习了这些文章,得到了情感的体验,丰富了感情,陶冶了情操,明白了什么是健康的思想感情,从而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小巷深处》这一篇课文,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的现代人文理念,培养学生关心普通人、关心大众的感情和爱心,学习这样的美文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都是十分有益的。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教材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借助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借助教材这一载体,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搭建平台,引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感受生活的真善美,让学生从阅读课文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意识到文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一步。
  三、借助教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文学作品
  半个世纪前,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这说明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例子而已。近年来也有人说课文只是一个影子,教师应让学生学会透过影子看真人,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了中学生应读的名著作品和优秀诗文。在教材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同时学生也要放弃抱着一本课本就能学好语文的观念,课本不是升学考试的敲门砖,它只是对语文学习起着桥梁的作用。我们只能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对语文有所了解,而不能说学了课文内容就等于学了语文,课文和语文是不能划等号的。
  我们只能把课本当作一种文本材料,借助文本材料挖掘、拓展其深刻内涵,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例如在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空城计》的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讲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的活动、为了参加这一活动,很多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原著、观看三国电视连续剧、上网查找有关三国的资料。在课堂上,很多学生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并且对人物进行了评价。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走进三国”的阅读专题,并让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这样的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例如在上《春》这一课时,要让学生意识到春天的短暂,进一步联想到人生命的短暂,引导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让理想在奋斗中实现;可组织学生讨论伟人在青年时期就立大志有成就的事迹,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课本的学习,而是由教材这一文本挖掘出了它的深刻内涵,创造性地学习了课文。把课内文本和课外读物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一条出路。
其他文献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的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朗读在整个
期刊
转变观念、实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又是全面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即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等,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起来,求得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下面我想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
期刊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现结合我的教学心得,谈谈做好学困生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
期刊
科学素养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之中,在总体教育目标中占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是与全体国民素质相关的,而不仅仅是几个杰出科学家的存在。只有全体国民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理性的方法和态度在平民中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是必然的、现代的、健康的民主才会有坚实基础。因此,科学素养教育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调查显
期刊
我国现行的儿童美术教育体系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有的连理论的基础都没有,于是我们很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就将正规的成人美术教育体系与儿童美术教育体系直接连接在一起,将成人美术教育体系当中的要求放在儿童美术教育体系中,错误地认为儿童的美术教育就是为成人的美术教育做准备。其实儿童的美术教育可能和成人美术教育有交集的地方,但我认为应该是相对独立和有区别的。  刚开始我带美术兴趣小组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成人的
期刊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强调了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新大纲》又指出:“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要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
期刊
目前,不少小学生在进行运算时,常常会出现会而不对,或对而不简,或对而不快,表述不严密、不全面等现象。还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或家长或学生本身在分析原因时说:“唉!这道题本来是会做的,就是因为马虎,所以做错了。”似乎一句“马虎”就可以为运算错误开脱。我认为:“马虎”本身就是运算能力差的一种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马虎”,才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所要培养的三大基本能力之
期刊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创新离不开想象思维,没有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不需耍创造性想象的。嫦娥奔月是古代人的大胆想象,而火药的发明、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诞生却使古人那些似乎离奇的想象成为了现实。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
期刊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语言、一种文化,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而这些并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致,惟有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现实生活密切不可分,让学生能够亲身感知、体验有用的数学,才能使学生有着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与兴奋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才具有如此厚重的学习源泉。所以,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情境与问题,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神秘的
期刊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工具,数学教育承担着使学生的心理潜能、文化科学水平和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任务。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在数学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