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审美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提出已有5年时间,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这门美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交叉学科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的学理依据、理论框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如果用简单的话语来归纳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成果和学术主张,至少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将美置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考察审美现象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联系和特殊之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提出已有5年时间,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这门美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交叉学科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的学理依据、理论框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如果用简单的话语来归纳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成果和学术主张,至少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将美置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考察审美现象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联系和特殊之处;
其他文献
人类学纪录片时常会观照原始艺术,而原始艺术植根于原始思维。
存在着一种文化商品的经济学,但是它具有一种特殊的逻辑。社会学力图建立一些条件,以便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以及他们对于文化商品的趣味得以生产;同时,对于在某个特定时刻被认为是艺术品的种种物体,社会学也力图描述占有它们的各种不同方式,并描述被认为是合法的占有模式得以构成的社会条件。但是,除非日常使用中狭义的、规范的意义上的“文化”被引回到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并且人们对于最精美物体的高雅趣味与人们对于食品风味的基本趣味重新联系起来,否则人们便不能充分理解文化实践的意义。
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艺术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变.汉画像石几乎被涤荡得无影无踪。遍布大半个中国、兴盛了三百余年的汉画像石,为什么突然衰落了呢?这是学术界长期忽视的一个问题。汉画像石衰落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北宋时期,汉族人口进入西部民族地区和境外民族政权的情形十分普遍。其中包括逃犯、逃兵、落第士子、流民、普通百姓、妇女各色人等,数量庞大。通过逃亡、民族政权和民族首领招诱、战争掳掠、人口买卖等方式和途径,这些人有的进入沿边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投向境外民族政权怀抱,成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的到来,加剧了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局势,促进了沿边民族力量的活跃状态。西部沿边各少数民族希望与北宋王朝建立各种交往关系,甚至法宋建国立号以表达更高层次的政治诉求,从而表现出一种前所少见的西部民族地区的
广海选制度是元朝在南部边疆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官员铨选制度,与南部边疆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密切的关联,也与当地的战略地位有关。广海选制度下,特使的委派、官员的铨选均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广海选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元朝也适时对其进行了调整。广海选制度是元朝蒙古统治者汉法政策的内容之一,反映了蒙古统治的特点。
明代嘉峪关是东西方陆上交通线的枢纽。但嘉峪关创建于洪武五年(1372)的说法于史无征,从史源学的角度看,实际出自明末的错误认识。冯胜西征结束后的20年中,明朝以军事胜利为前导,继之以军卫建设,终于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后完成了对河西全境的军事控制,嘉峪关创建的时间不可能早于此时。永乐朝东西方陆路交通全面展开,使团往返不绝于路,延续至明末。其间,中国的官私史料,域外人盖耶速丁、赖麦锡、白斯拜克、鄂本笃等人都有涉及嘉峪关内外交通状况的记录。结合东西方对陆路交通的记载,加以比较分析,既可以相互印证,又能够
在“文德以化远人”治边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明朝在边疆地区兴办儒学以化导边人,施乡约行旌表以感召边民,建立起一个完备的边疆文教体系,将儒家文化远播边疆,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治理。明朝在边疆地区大兴文教是以边疆治理为依归、以“安边”为核心,文教乃“兴太平”之手段,兴教是为安边服务,一旦有悖于此,儒学即失去存在的意义。
“大一统”是秦汉以降历代王朝遵循的治国理念,也是封建君臣追求的至高目标。疆域统一成为“大一统”内涵的重要元素。清代以前,受“华夷之辨”思维的影响,历朝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至清代,始突破“华夷之辨”,把边疆地区纳入到“大一统”疆域内,实现了“中外一家”局面下真正的国家“大一统”。三部《大清一统志》的编纂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是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变革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