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遍来说,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对于作文都是个难题。农村的孩子,见识少,课外阅读少,观察少,所以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言之无物或者东拼西凑,有的学生干脆照着作文书胡乱的剪接拼凑。很少有学生能把作文写得像模像样,作文往往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
我常在想: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在那里咬笔尖、抓耳挠腮呢?
作者结合自己20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学生不喜欢动脑筋,抄作文;二就是空话、假话连篇,一看就是编凑的;三是写作材料不够典型或不够新颖。学生平时对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不会仔细观察,从而导致写作素材缺乏,一到写作文时当然只有“皱眉头、咬笔头”了。面对作文题,心中无话可说,不会选材;四是内容不够具体、生动。学生常常感到生活很平淡,无内容可写,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往往言不由衷,只得胡编乱造,譬如“……我的同桌小明背着60多岁的老奶奶飞快地往医院跑去……”这样的句子出现在三年级学生的作文里就不足为怪了。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手艺再好,没有“米”是做不成饭的。写作文亦是如此,要充分准备好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情境。
所谓情境,是情景、境地的意思,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教学情境,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审美和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此话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那如何把握好生活与创设作文情境之间的衔接点呢?
首先,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1、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由以上这段话,可以推断出下面的一段话: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让学生先有体验,再进行写作。
2、以“大语文观”为指导。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特别强调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向美好的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虫鱼鸟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
3、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语文的资源。
其次,作文前先引导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我们农村小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沒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1、创设好良好的情境——课堂重现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现场演示”“创设故事”“现场观察”“游戏”等,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它把课堂“变成了舞台,我经常组织学生做一些游戏:贴鼻子、抢凳子、五人六足等等。通过亲身参与游戏,学生体味到了游戏无穷的乐趣,写作的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游戏结束后,大家争先恐后、踊跃发言,说的不够完整的,其他学生还进行了补充。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有东西可写”了,而且有了表达的欲望。
2、创设好良好的情境——课堂重现家庭生活回忆生活,唤起体验,引吐真情。
家庭生活是体验性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上重现在家中学做的一种家务,如包饺子、烧饭、洗衣服等。如指导《我第一次 》这篇习作时,我准备好自行车,让没骑过自行车的体验学骑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以及当时真实的感受、想法。回到课堂,学生对学骑车的过程、细节和感受了如指掌,得到许多真实的习作素材。一节课的时间,一篇篇鲜活生动的习作便摆到了面前。
3、创设好良好的情境——课堂重现社会生活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课堂可以重现社会生活情境,如:买菜、买书买报,自己去看医生,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有的学生从自己看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医院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在买菜中学会讨价还价,识别真伪。这些形形色色真真切切的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4、作文来源大自然中的体验。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远离大自然的孩子的作文就缺乏生机和活力。适时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童心向往自然,每次走进大自然,我事前布置作文题目,提出要求,防止学生漫无目的不知观察什么。经过学生充分的体验,教师再稍加引导点拨,便会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因此,此时写的文章自然“文如清泉石上流”。
教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富有感情的话语来鼓动孩子的激情。这就像打仗的战前动员一样,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孩子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我很喜欢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基本上都来自于生活,就是把生活搬到书上,我读鲁迅的作品,感受就剩一个字:真。如家喻户晓的《故乡》,《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先生,许多文豪的巨著,无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总之,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教师充分创设好生活情境,重现学生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写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作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让作文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实践走向作文,充分创设好情境,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我常在想: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在那里咬笔尖、抓耳挠腮呢?
作者结合自己20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学生不喜欢动脑筋,抄作文;二就是空话、假话连篇,一看就是编凑的;三是写作材料不够典型或不够新颖。学生平时对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不会仔细观察,从而导致写作素材缺乏,一到写作文时当然只有“皱眉头、咬笔头”了。面对作文题,心中无话可说,不会选材;四是内容不够具体、生动。学生常常感到生活很平淡,无内容可写,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往往言不由衷,只得胡编乱造,譬如“……我的同桌小明背着60多岁的老奶奶飞快地往医院跑去……”这样的句子出现在三年级学生的作文里就不足为怪了。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手艺再好,没有“米”是做不成饭的。写作文亦是如此,要充分准备好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情境。
所谓情境,是情景、境地的意思,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教学情境,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审美和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此话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那如何把握好生活与创设作文情境之间的衔接点呢?
首先,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1、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由以上这段话,可以推断出下面的一段话: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让学生先有体验,再进行写作。
2、以“大语文观”为指导。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特别强调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向美好的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虫鱼鸟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
3、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语文的资源。
其次,作文前先引导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我们农村小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沒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1、创设好良好的情境——课堂重现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现场演示”“创设故事”“现场观察”“游戏”等,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它把课堂“变成了舞台,我经常组织学生做一些游戏:贴鼻子、抢凳子、五人六足等等。通过亲身参与游戏,学生体味到了游戏无穷的乐趣,写作的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游戏结束后,大家争先恐后、踊跃发言,说的不够完整的,其他学生还进行了补充。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有东西可写”了,而且有了表达的欲望。
2、创设好良好的情境——课堂重现家庭生活回忆生活,唤起体验,引吐真情。
家庭生活是体验性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上重现在家中学做的一种家务,如包饺子、烧饭、洗衣服等。如指导《我第一次 》这篇习作时,我准备好自行车,让没骑过自行车的体验学骑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以及当时真实的感受、想法。回到课堂,学生对学骑车的过程、细节和感受了如指掌,得到许多真实的习作素材。一节课的时间,一篇篇鲜活生动的习作便摆到了面前。
3、创设好良好的情境——课堂重现社会生活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课堂可以重现社会生活情境,如:买菜、买书买报,自己去看医生,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有的学生从自己看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医院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在买菜中学会讨价还价,识别真伪。这些形形色色真真切切的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4、作文来源大自然中的体验。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远离大自然的孩子的作文就缺乏生机和活力。适时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童心向往自然,每次走进大自然,我事前布置作文题目,提出要求,防止学生漫无目的不知观察什么。经过学生充分的体验,教师再稍加引导点拨,便会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因此,此时写的文章自然“文如清泉石上流”。
教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富有感情的话语来鼓动孩子的激情。这就像打仗的战前动员一样,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孩子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我很喜欢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基本上都来自于生活,就是把生活搬到书上,我读鲁迅的作品,感受就剩一个字:真。如家喻户晓的《故乡》,《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先生,许多文豪的巨著,无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总之,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教师充分创设好生活情境,重现学生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写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作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让作文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实践走向作文,充分创设好情境,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