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方法更合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甲、乙、丙三人合乘一辆出租车,讲好大家合理分摊车资。甲在全程的1/2处下车,到2/3处乙也下车了,最后丙一人坐到终点,共付车资90元,问丙应付多少元?
  这是一名六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她是这样想的:
  思路一:因为甲、乙、丙三人乘车的路程比是1/2∶2/3∶1,也就是3∶4∶6,所以三人所付的钱应该分别是90元的3/13、4/13、6/13。算式是:
  90×3/13≈21(元)
  90×4/13≈28(元)
  90×6/13≈42(元)
  答:丙应付42元。
  但是这与题目后面给出的参考答案却不同。
  思路二:
  (1)90÷3=30(元)
  30×1/2=15(元)
  30×2/3=20(元)
  90-15-20=55(元)
  (2)90÷3=30(元)
  30 30÷2 30÷3=55(元)
  答:丙应付55元。
  猜想这样解题的理由是:假设三人都坐满全程,同在终点处下车,则每人应付30元。(如下图)
  
  但实际上甲只乘了全程的1/2,所以只要付30元的1/2,也就是15元;乙坐了全程的2/3,按照甲的办法,乙则应付30元的2/3,也就是20元;丙坐满了全程,出租车有1/3的路为丙单独开,所以丙应多付一些,其余的钱90-15-20=55(元)应由丙来付。
  这道题的解决办法引起了我们数学组教师的激烈讨论。很显然,第一种方法按比例分配是不合理的,不符合生活中乘出租车的实际。第二种方法我们是根据参考答案作出的猜测:甲乘了全程的一半付15元,乙乘了全程的2/3付20元,余下的钱应由丙付。因此,丙应在30元的基础上加付甲少付的15元,加付乙少付的10元。这种方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合理。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到如下办法:
  思路三:甲少付15元不应全由丙来承担,因为到中点处乙继续乘车行了全程的1/6,因此应当承担甲少付15元的1/6,即2.5元。丙应承担甲少付的12.5元和乙少付的10元。列式为:
  90÷3=30(元)
  30÷3=10(元)
  30÷2=15(元)
  15×(1-1/6)=12.5(元)
  30 12.5 10=52.5(元)
  答:丙应付52.5元。
  在实际生活中,多付几元或少付几元也许不会算得这样精细,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寻求最合理的办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他文献
小说以“那年打仗”的历史心绪为主线,描写陈春生、黄虎臣等几位“越战”老兵的人生经历与命运浮沉,以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巨大反差揭示不同时期的人生况味,读来五味杂陈、令人感慨。一  陈春生是个城里人,但他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干草和牛粪的混合气味,这种气味似乎被揉进了他的皮肤,老远见到他,我眼前就会出现插队时经常打扫的牛棚。我猜想,八岁那年他被挂红袖套的人带走,或许在某个养过牛的黑屋子里被关过较长时间。但我始
一  扬州,在二十四桥的吹奏中成形,在扬州八怪的醉梦中丰满,李白三月的烟花,还开在缥缈的水上,胡须长长,白发苍苍的扬州,仍是那么灵气十足。  我来的时候,下了一路雨,到扬州还是湿漉漉的。我感觉这正是我要见的扬州,她一定是润泽的,水汽蒙蒙的。尽管朝代更替,时光荏苒,但是扬州的韵味没有变,那是一种自古渗出来的韵味,这种韵味可从唐诗宋词中钩沉出来,从明清画意中寻找出来,从飘自扬州上空的馨香与轻歌软语中感
在一个明亮的早晨  是谁慷慨地挥霍光阴  挥霍我的梦境  和我昨夜遺忘而又想到的什么事情  然后在我的玻璃窗上留下狡猾的图案  似乎是一种声音发出神秘的呼喊  没有地址,你孤独地远离心灵  目光,记忆,甚至辽阔的想象  也无法追踪你  像一面虚无的镜子  模仿还是解脱  你在永恒的红色中流动  而我在你的流动中  不过是一种声音,瞬息即逝  责任编辑 黑 丰
一  1928年8月,因不满军阀强行合并国立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唐迪风、彭芸生(字芸荪)、蒙文通、刘咸炘(字鉴泉)等人创办敬业学院,吴芳吉(字碧柳)主持中国文学系,蒙文通主持中国历史系,刘咸炘主持中国哲学系。1929年中秋后,蒙文通再赴南京支那内学院,随即任教于中央大学。  1930年4月11日,蒙文通收到好友刘咸炘从成都的来信,托他将自己的著作转送给钱穆:“钱君滨泗其名为何?闻
小说展现了西单大杂院里京城百姓的众生相:不幸下岗却性格乐观豁达的朱大哥,相貌堂堂却没啥本事混日子玩女人的王贝,谋生路上几经周折重新发现自己价值的前清贵族后裔三儿……这些人各有各的活法,却都活出了不同滋味,京味的生活、京味的语言,使小说弥漫着当代京城生活的烟火气,读来别具韵味。朱大哥  朱大哥是我的老房东。  老房东不老,刚过五十岁,正值知天命。套着海军蓝T恤衫,穿着大裤衩,趿拉着一双拖鞋,左手插进
桑园变迁  当一个人在自己的梦境中行走,黑暗、神秘、未知,也许就在此时记忆把你带到一个移动的迷宫前,你摔落时掉到了一棵大树下,对,就是一棵大树。  一棵大桑葚树。  小时候,我家前面的院子里有这么一棵大桑葚树,它占了前院的三分之一的面积,儿时显得巨大的院子和巨大的桑葚树。每当天气渐渐热起来,春衣代替冬衣不久,田里的麦子还一个劲地拔节和灌浆,桑葚却一颗颗地长大了,慢慢地熟了,刚一变白色,我就会爬上树
一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
要不是最近有人提起这幅画,犟黄老早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故事发生在几年前犟黄老刚来风情小镇的时候。犟黄老退休了,在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  犟黄老姓黄,有名有字还有号,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犟黄老很得意这个称谓。  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尤以写意花鸟见长,画作盈尺便价格数万,作品在书画市场炙手可热,有齐白石第二之称。  著名书画家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
一  2012年的真正的春天姗姗来迟,春季开学后天气还是冷飕飕的。时至3月中旬樱花还是含苞不放,数以十万计的人们却像往年一样蜂拥而至……。此时,我却意外地得到了舒远招博士的新著——四十万字的《西方哲学原著精义选讲》(以下简称《精义选讲》),我非常欣喜地先是打量着清新的封面,然后打开了书,我突然有一种春天来临了的感觉,一股暖流流过心头,我更认为这部巨著是远招博士学术春天的象征。不久,远近闻名的武汉大
我多数时候都是后知后觉者,对读书有点入门也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有几本中文书是让我一下子喜欢得不得了的,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当然还有这里要说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等书。尤其是《乡土中国》留给我非常深刻难以磨灭的记忆。此书激发起我十几年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同一个慈祥睿智的老爷爷在给我拉家常,句句都说到我的心坎里了。这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原来想不通的事情,也意识到了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