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甲、乙、丙三人合乘一辆出租车,讲好大家合理分摊车资。甲在全程的1/2处下车,到2/3处乙也下车了,最后丙一人坐到终点,共付车资90元,问丙应付多少元?
这是一名六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她是这样想的:
思路一:因为甲、乙、丙三人乘车的路程比是1/2∶2/3∶1,也就是3∶4∶6,所以三人所付的钱应该分别是90元的3/13、4/13、6/13。算式是:
90×3/13≈21(元)
90×4/13≈28(元)
90×6/13≈42(元)
答:丙应付42元。
但是这与题目后面给出的参考答案却不同。
思路二:
(1)90÷3=30(元)
30×1/2=15(元)
30×2/3=20(元)
90-15-20=55(元)
(2)90÷3=30(元)
30 30÷2 30÷3=55(元)
答:丙应付55元。
猜想这样解题的理由是:假设三人都坐满全程,同在终点处下车,则每人应付30元。(如下图)
但实际上甲只乘了全程的1/2,所以只要付30元的1/2,也就是15元;乙坐了全程的2/3,按照甲的办法,乙则应付30元的2/3,也就是20元;丙坐满了全程,出租车有1/3的路为丙单独开,所以丙应多付一些,其余的钱90-15-20=55(元)应由丙来付。
这道题的解决办法引起了我们数学组教师的激烈讨论。很显然,第一种方法按比例分配是不合理的,不符合生活中乘出租车的实际。第二种方法我们是根据参考答案作出的猜测:甲乘了全程的一半付15元,乙乘了全程的2/3付20元,余下的钱应由丙付。因此,丙应在30元的基础上加付甲少付的15元,加付乙少付的10元。这种方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合理。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到如下办法:
思路三:甲少付15元不应全由丙来承担,因为到中点处乙继续乘车行了全程的1/6,因此应当承担甲少付15元的1/6,即2.5元。丙应承担甲少付的12.5元和乙少付的10元。列式为:
90÷3=30(元)
30÷3=10(元)
30÷2=15(元)
15×(1-1/6)=12.5(元)
30 12.5 10=52.5(元)
答:丙应付52.5元。
在实际生活中,多付几元或少付几元也许不会算得这样精细,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寻求最合理的办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这是一名六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她是这样想的:
思路一:因为甲、乙、丙三人乘车的路程比是1/2∶2/3∶1,也就是3∶4∶6,所以三人所付的钱应该分别是90元的3/13、4/13、6/13。算式是:
90×3/13≈21(元)
90×4/13≈28(元)
90×6/13≈42(元)
答:丙应付42元。
但是这与题目后面给出的参考答案却不同。
思路二:
(1)90÷3=30(元)
30×1/2=15(元)
30×2/3=20(元)
90-15-20=55(元)
(2)90÷3=30(元)
30 30÷2 30÷3=55(元)
答:丙应付55元。
猜想这样解题的理由是:假设三人都坐满全程,同在终点处下车,则每人应付30元。(如下图)
但实际上甲只乘了全程的1/2,所以只要付30元的1/2,也就是15元;乙坐了全程的2/3,按照甲的办法,乙则应付30元的2/3,也就是20元;丙坐满了全程,出租车有1/3的路为丙单独开,所以丙应多付一些,其余的钱90-15-20=55(元)应由丙来付。
这道题的解决办法引起了我们数学组教师的激烈讨论。很显然,第一种方法按比例分配是不合理的,不符合生活中乘出租车的实际。第二种方法我们是根据参考答案作出的猜测:甲乘了全程的一半付15元,乙乘了全程的2/3付20元,余下的钱应由丙付。因此,丙应在30元的基础上加付甲少付的15元,加付乙少付的10元。这种方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合理。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到如下办法:
思路三:甲少付15元不应全由丙来承担,因为到中点处乙继续乘车行了全程的1/6,因此应当承担甲少付15元的1/6,即2.5元。丙应承担甲少付的12.5元和乙少付的10元。列式为:
90÷3=30(元)
30÷3=10(元)
30÷2=15(元)
15×(1-1/6)=12.5(元)
30 12.5 10=52.5(元)
答:丙应付52.5元。
在实际生活中,多付几元或少付几元也许不会算得这样精细,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寻求最合理的办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