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是必要的,但是绝不能脱离学生特点、课程性质、课堂环境等诸多因素,孤立地去创造和评价某种教学方法。其实,教虽有模式但无定式,教学中没有一劳永逸的完美方法,关键在于恰当得法,而这正是动态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动态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各要素的动态稳定关系及其结构形式。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二是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三是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复合、组织等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师生互动。”与动态教学模式相对的是单向静态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无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参与欲望。学生成了被动地接受者,教学内容信息只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短暂的印象,根本谈不上内化,更无从创造性地运用。”由此可见,动态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横向及纵向来看都应该是动态的。从横向来看,它体现为教学过程中多要素、多环节彼此之间形成的动态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导致教学方法的改变;从纵向来看,教学过程是不断变化和完善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教学方法并非固化地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本文选取H大学政治学专业的三门不同的专业课程为例,来展现动态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一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备课和授课之前要分析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授课对象具有特殊性。大一的学生刚刚结束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生活进入象牙塔中,以往机械和被动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都没有适时转变,甚至尚未形成转变的意识。其二,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该门课程是政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和框架,它几乎涵盖了所能涉及的所有概念和原理,几乎指出了该专业所能涉及的所有要解决的问题,搭建了整个政治学知识的结构框架,它是所有该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回归点。鉴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及授课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教好这门课的方法也必然是极具针对性的。
首先,必须选好教材。教材的选择决不能止于一本,但无需太多;授课的内容不能止于教材,但无须拓展太宽太深。我选用的教材除了主要教材,即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外,还有燕继荣的《政治学十五讲》,教材以外的相关书目阅读较多,个别重要的书目会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其次,根据每一堂课授课的知识体系,提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有利于明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由概念原理引申而来的诸多问题,让学生较为容易地把握每堂课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
再次,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都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时,我先问大家,在你看来到底什么是政治?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我会将这些不同的回答归纳为若干不同的观点,由此引出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几种不同的政治观,并且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的政治观进行正反两方面的价值评析。
最后,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去分析政治现象及现实的政治问题。每次课前十分钟会让学生带来时政播报,然后请学生用学过的理论来分析这些时政问题,当然鉴于学生的相关理论功底薄弱,所以分析的过程是老师启发和引导的过程,最后老师要对时政现象做理论提升。
二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给大二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应该是所有专业课程中理论性最强,授课难度最大的课程。60学时的课程,包含了从古希腊至18世纪的欧美国家的政治思想,不仅历史时间跨度大,而且至少要讲20个左右的政治思想家的观点,最难的是这些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其哲学观基础之上,因此极为抽象和晦涩。学生普遍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因而接受中国政治思想较为容易,但是中西方的文化传统代表着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观点,因而让他们接受来自完全不同地域的西方政治思想非常困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自信,甚至是抵触情绪。
首先,通过浏览多种教材,最后选用徐大同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浦兴祖的《西方政治学说史》。除此之外,作为授课教师要熟练掌握每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作为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升。
其次,为了增加该门课程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笔者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其中含有视频、图片、图表等。幻灯片的好处就是使知识点一目了然,使问题的内在逻辑性清晰地体现出来,尤其是图片的使用使得不同人物思想的对比更加明晰。印刷在书上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变成二百余张生动清晰的幻灯片,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课堂上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理论性最强的课程,我一直都在探索。由最初老师单调的讲,学生被动的记笔记,到现在所采取的师生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中间经历了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目前师生双向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已经连续三年在这门程的授课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于笔者而言,并不是借用别人的方法为自己所用,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点点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把即将授课内容分解为若干环环相扣的问题,其中,对问题的提出不再是老师单向的举动,而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首先由学生大胆尝试回答,而后老师再做解释,解释的过程中老师再继续引导学生发问,然后再解释,由此,每一堂课都变成了问答课,学生和老师都参与问答,互为主体。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主动思考,大胆提出建议和想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描述的某种知识,而是进入到老师引导的授课情境中,主动去探寻答案。该种教学方法使得枯燥和晦涩难懂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易懂。
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程中来,在所讲授的二十个人物中选择两个相对简单的人物,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从阅读教材、搜集资料、整理讲课内容、制作幻灯片、讲授等环节全都独立完成。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锻炼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一方面使学生完全成为讲课的主角。 该门课程于笔者而言,已授课数次,但是每次授课始终一丝不苟,从不绕过重点和难点,一直要求自己充分准备和讲授每一次课,把握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工作态度端正。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授课内容绝不做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地对其进行充实和更新。
三
“政治学原著选读”的授课对象是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大三学生。课程性质不同于前两门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学时也相对少些。对于老师来说,课程只有性质、内容和教授方法的不同,备课和授课的认真程度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对待这门课程笔者丝毫不敢懈怠。带领学生一同解读原著、诠释文本,进而从中掌握阅读原著的方法,是笔者这门课程的目标。为了更细致的深入原著,笔者只是指定一本原著带领大家学习,而不是泛泛地对大部分原著做简单的思想介绍。笔者选择的原著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门课的授课方法也是笔者在教学中点滴形成的。笔者将其称为“走进去、跳出来、向前走”,其实就是读书的三个步骤。
首先要教学生对待原著要端正态度,不能在尚未读或简单读之后就急着对书中的内容做评价。例如,因为卢梭曾经的生活经历,有的学生不认可便不屑于读其书;有的学生因为该著作的前言部分给该书定为理想主义成分过重,而觉得该书不接地气,因此无用。更有的学生认为,该书存在的价值只是对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有益,因而觉得当下该书过时了。这些观念在很多学生那里都有,而很多原著也都会引起学生类似这样的反感,这也是当下读原著的学生越来越少的部分原因,因而端正学生的读书态度至关重要,让他们知道不深入其书,便没资格评论,主观的评价并不公正。在“走进去”的过程中,带领大家逐字、逐句、逐段分析,不断发问,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让大家认识到西方政治学原著中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顺着作者的思路,最终找到作者的意图。
其次,读书不能只被其内容牵着鼻子走,书云亦云,读书的第二个层次便是引导学生从书中“跳出来”,即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作者的这个观点对不对?合理之处在哪里?有什么局限性?这个环节是理论提升环节,是利用以往学过的知识对当前的理论做正反两方面的价值评析。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同时,引导他们对思想本身做客观的评价,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
最后,带领大家进入第三个读书层次,即“向前走”。了解了文本的含义,发表了自己的评价,就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即尝试谈谈对该问题不同于原著作者的解决方法。例如,卢梭关于自由的解释,有的学生不认同,可以让该学生谈谈自己的自由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且能自圆其说。当然,第三个阶段是最难的,可能实现的效果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太明显,但对学生来说确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在授课的过程中,部分章节让学生提前做好文本阅读,然后由学生带领大家进行文本分析,不断启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争论,形成活跃而严谨的课堂学术氛围,让学生每一堂课都因为有所收获而感觉充实,让这门课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四
如何上好课、教好书?这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不同课程的性质等具体来谈的,绝不可以将其教条化。对每门课程的驾驭,所采取的授课方式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他们之间有综合、有交集,但却不是完全的重复。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没有哪一种方法是绝对好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绝对错误的教学方法。只有采取适合学生和课程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而适合学生和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
总之,动态教学应该是一套非固化的系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系,它最鲜明地特征便是灵活性和有效性,不拘泥于特定方法,不服务于特定目的,而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原则,涵摄了学生的基本特点、课程的基本特点、课堂组织、教学方式方法、备课环节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具有不断与时俱进的特性,能够不断地吸纳诸如研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才是动态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备课和授课之前要分析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授课对象具有特殊性。大一的学生刚刚结束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生活进入象牙塔中,以往机械和被动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都没有适时转变,甚至尚未形成转变的意识。其二,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该门课程是政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和框架,它几乎涵盖了所能涉及的所有概念和原理,几乎指出了该专业所能涉及的所有要解决的问题,搭建了整个政治学知识的结构框架,它是所有该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回归点。鉴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及授课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教好这门课的方法也必然是极具针对性的。
首先,必须选好教材。教材的选择决不能止于一本,但无需太多;授课的内容不能止于教材,但无须拓展太宽太深。我选用的教材除了主要教材,即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外,还有燕继荣的《政治学十五讲》,教材以外的相关书目阅读较多,个别重要的书目会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其次,根据每一堂课授课的知识体系,提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有利于明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由概念原理引申而来的诸多问题,让学生较为容易地把握每堂课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
再次,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都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时,我先问大家,在你看来到底什么是政治?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我会将这些不同的回答归纳为若干不同的观点,由此引出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几种不同的政治观,并且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的政治观进行正反两方面的价值评析。
最后,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去分析政治现象及现实的政治问题。每次课前十分钟会让学生带来时政播报,然后请学生用学过的理论来分析这些时政问题,当然鉴于学生的相关理论功底薄弱,所以分析的过程是老师启发和引导的过程,最后老师要对时政现象做理论提升。
二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给大二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应该是所有专业课程中理论性最强,授课难度最大的课程。60学时的课程,包含了从古希腊至18世纪的欧美国家的政治思想,不仅历史时间跨度大,而且至少要讲20个左右的政治思想家的观点,最难的是这些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其哲学观基础之上,因此极为抽象和晦涩。学生普遍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因而接受中国政治思想较为容易,但是中西方的文化传统代表着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观点,因而让他们接受来自完全不同地域的西方政治思想非常困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自信,甚至是抵触情绪。
首先,通过浏览多种教材,最后选用徐大同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浦兴祖的《西方政治学说史》。除此之外,作为授课教师要熟练掌握每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作为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升。
其次,为了增加该门课程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笔者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其中含有视频、图片、图表等。幻灯片的好处就是使知识点一目了然,使问题的内在逻辑性清晰地体现出来,尤其是图片的使用使得不同人物思想的对比更加明晰。印刷在书上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变成二百余张生动清晰的幻灯片,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课堂上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理论性最强的课程,我一直都在探索。由最初老师单调的讲,学生被动的记笔记,到现在所采取的师生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中间经历了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目前师生双向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已经连续三年在这门程的授课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于笔者而言,并不是借用别人的方法为自己所用,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点点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把即将授课内容分解为若干环环相扣的问题,其中,对问题的提出不再是老师单向的举动,而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首先由学生大胆尝试回答,而后老师再做解释,解释的过程中老师再继续引导学生发问,然后再解释,由此,每一堂课都变成了问答课,学生和老师都参与问答,互为主体。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主动思考,大胆提出建议和想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描述的某种知识,而是进入到老师引导的授课情境中,主动去探寻答案。该种教学方法使得枯燥和晦涩难懂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易懂。
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程中来,在所讲授的二十个人物中选择两个相对简单的人物,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从阅读教材、搜集资料、整理讲课内容、制作幻灯片、讲授等环节全都独立完成。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锻炼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一方面使学生完全成为讲课的主角。 该门课程于笔者而言,已授课数次,但是每次授课始终一丝不苟,从不绕过重点和难点,一直要求自己充分准备和讲授每一次课,把握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工作态度端正。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授课内容绝不做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地对其进行充实和更新。
三
“政治学原著选读”的授课对象是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大三学生。课程性质不同于前两门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学时也相对少些。对于老师来说,课程只有性质、内容和教授方法的不同,备课和授课的认真程度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对待这门课程笔者丝毫不敢懈怠。带领学生一同解读原著、诠释文本,进而从中掌握阅读原著的方法,是笔者这门课程的目标。为了更细致的深入原著,笔者只是指定一本原著带领大家学习,而不是泛泛地对大部分原著做简单的思想介绍。笔者选择的原著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门课的授课方法也是笔者在教学中点滴形成的。笔者将其称为“走进去、跳出来、向前走”,其实就是读书的三个步骤。
首先要教学生对待原著要端正态度,不能在尚未读或简单读之后就急着对书中的内容做评价。例如,因为卢梭曾经的生活经历,有的学生不认可便不屑于读其书;有的学生因为该著作的前言部分给该书定为理想主义成分过重,而觉得该书不接地气,因此无用。更有的学生认为,该书存在的价值只是对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有益,因而觉得当下该书过时了。这些观念在很多学生那里都有,而很多原著也都会引起学生类似这样的反感,这也是当下读原著的学生越来越少的部分原因,因而端正学生的读书态度至关重要,让他们知道不深入其书,便没资格评论,主观的评价并不公正。在“走进去”的过程中,带领大家逐字、逐句、逐段分析,不断发问,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让大家认识到西方政治学原著中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顺着作者的思路,最终找到作者的意图。
其次,读书不能只被其内容牵着鼻子走,书云亦云,读书的第二个层次便是引导学生从书中“跳出来”,即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作者的这个观点对不对?合理之处在哪里?有什么局限性?这个环节是理论提升环节,是利用以往学过的知识对当前的理论做正反两方面的价值评析。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同时,引导他们对思想本身做客观的评价,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
最后,带领大家进入第三个读书层次,即“向前走”。了解了文本的含义,发表了自己的评价,就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即尝试谈谈对该问题不同于原著作者的解决方法。例如,卢梭关于自由的解释,有的学生不认同,可以让该学生谈谈自己的自由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且能自圆其说。当然,第三个阶段是最难的,可能实现的效果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太明显,但对学生来说确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在授课的过程中,部分章节让学生提前做好文本阅读,然后由学生带领大家进行文本分析,不断启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争论,形成活跃而严谨的课堂学术氛围,让学生每一堂课都因为有所收获而感觉充实,让这门课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四
如何上好课、教好书?这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不同课程的性质等具体来谈的,绝不可以将其教条化。对每门课程的驾驭,所采取的授课方式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他们之间有综合、有交集,但却不是完全的重复。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没有哪一种方法是绝对好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绝对错误的教学方法。只有采取适合学生和课程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而适合学生和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
总之,动态教学应该是一套非固化的系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系,它最鲜明地特征便是灵活性和有效性,不拘泥于特定方法,不服务于特定目的,而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原则,涵摄了学生的基本特点、课程的基本特点、课堂组织、教学方式方法、备课环节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具有不断与时俱进的特性,能够不断地吸纳诸如研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才是动态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