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党和国家相当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的颁发,还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展开,都证实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青少年素质相关工作已经得到有力落实,“少年强则国强”已成为社会共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具体要求,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思想和行动上重要的保障措施。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的概念我认为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一年当中的每一天、生活中的每一天”,而不是狭义的“在学校的每一天”。只有真正把体育锻炼落实到每一天,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在学校,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各中小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体育课、集体体育锻炼、课间操等都得到严格的落实,在校时间,学生的一小时锻炼时间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要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需要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多种途径共同努力,达到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一、体育意识的培养
“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真正需求。因此学校体育不能仅局限于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局限于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而且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需求,让学生学会理解运动的价值,学会体验运动的乐趣,养成运动的习惯。
1.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技术技能的学习,达到传播体育文化和培养体育精神的目标。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一项积极有益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个人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要认真讲解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等方面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懂得锻炼的意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学会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树立“健康体育”的理念。
3.学校体育课程要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学生良好的运动兴趣爱好。要选择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将枯燥的跑、跳、投掷技能教学创新为趣味性的健身练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引领和帮助学生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增进学生对于“快乐体育”的认识。
4.学校体育课程要加强宣传发动,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态度和自觉练习的习惯。要促进学生对“每天锻炼一小时”意义的认识,意识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应该终身养成的良好习惯,也是健康人生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坚强意志,经受起考验,真正做到每天不间断,养成使人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二、锻炼能力的培养
“每天锻炼一小时”需要学生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能力。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体验,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的方法,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锻炼。
1.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理论教学。要以健康为目标,教育学生掌握基本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教会学生科学健身的理论知识;要多阐述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事例及其原理,教育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2.体育教师要重视课程项目开发。要改变原有重视技术技能达标的指导思想,选择学生兴趣爱好浓厚的项目,选择适合课外开展的休闲体育项目,比如开设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通过课堂教会学生锻炼方法。
3.体育教师要重视科学锻炼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科学锻炼的能力,使学生针对自己的身心特点、健康状况,切合实际地制定具体目标和锻炼计划,积极参加课外、校外、节假日体育活动,进行长期、科学、有序的体育锻炼。
4.体育教师要重视调控能力培养。要教育学生掌握运动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运动中进行运动负荷等方面的自我调节,使学生在锻炼中能够通过调节练习的密度、强度,进行自我监督和保护,学会科学锻炼,提高锻炼效益。
5.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精神培养。要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拼搏、竞争、协作等精神,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学会在没有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之下,积极与他人合作,与同学一起锻炼。
三、外部环境的建设
“每天锻炼一小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体育锻炼不单单是学生的事、青少年的事,还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通过广泛宣传健康观念,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
1.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提高全社会对初、高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关注,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
2.学校要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游泳馆、体育馆、健身房、球类活动室建设,探索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对外开放具体可行的做法;要适当开展体育竞赛,推行简便易行的锻炼方法,如长跑、远足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要全面实现“全校健身”的目标。
3.倡导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使“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知识深入人心,使全社会都能关注生命,关注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形成人人健身、天天锻炼的良好风气,全面形成“全民健身”的局面。
4.充分发挥社会办学力量,吸引青少年参加跆拳道、拉丁舞、羽毛球等体育培训班开展锻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理利用社区体育运动器材组织开展社区活动,创造性地利用民族传统,开展传统性体育活动,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不仅体育教师要重视,而且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密切重视和共同探讨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的概念我认为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一年当中的每一天、生活中的每一天”,而不是狭义的“在学校的每一天”。只有真正把体育锻炼落实到每一天,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在学校,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各中小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体育课、集体体育锻炼、课间操等都得到严格的落实,在校时间,学生的一小时锻炼时间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要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需要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多种途径共同努力,达到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一、体育意识的培养
“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真正需求。因此学校体育不能仅局限于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局限于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而且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需求,让学生学会理解运动的价值,学会体验运动的乐趣,养成运动的习惯。
1.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技术技能的学习,达到传播体育文化和培养体育精神的目标。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一项积极有益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个人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要认真讲解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等方面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懂得锻炼的意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学会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树立“健康体育”的理念。
3.学校体育课程要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学生良好的运动兴趣爱好。要选择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将枯燥的跑、跳、投掷技能教学创新为趣味性的健身练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引领和帮助学生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增进学生对于“快乐体育”的认识。
4.学校体育课程要加强宣传发动,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态度和自觉练习的习惯。要促进学生对“每天锻炼一小时”意义的认识,意识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应该终身养成的良好习惯,也是健康人生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坚强意志,经受起考验,真正做到每天不间断,养成使人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二、锻炼能力的培养
“每天锻炼一小时”需要学生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能力。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体验,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的方法,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锻炼。
1.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理论教学。要以健康为目标,教育学生掌握基本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教会学生科学健身的理论知识;要多阐述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事例及其原理,教育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2.体育教师要重视课程项目开发。要改变原有重视技术技能达标的指导思想,选择学生兴趣爱好浓厚的项目,选择适合课外开展的休闲体育项目,比如开设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通过课堂教会学生锻炼方法。
3.体育教师要重视科学锻炼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科学锻炼的能力,使学生针对自己的身心特点、健康状况,切合实际地制定具体目标和锻炼计划,积极参加课外、校外、节假日体育活动,进行长期、科学、有序的体育锻炼。
4.体育教师要重视调控能力培养。要教育学生掌握运动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运动中进行运动负荷等方面的自我调节,使学生在锻炼中能够通过调节练习的密度、强度,进行自我监督和保护,学会科学锻炼,提高锻炼效益。
5.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精神培养。要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拼搏、竞争、协作等精神,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学会在没有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之下,积极与他人合作,与同学一起锻炼。
三、外部环境的建设
“每天锻炼一小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体育锻炼不单单是学生的事、青少年的事,还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通过广泛宣传健康观念,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
1.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提高全社会对初、高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关注,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
2.学校要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游泳馆、体育馆、健身房、球类活动室建设,探索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对外开放具体可行的做法;要适当开展体育竞赛,推行简便易行的锻炼方法,如长跑、远足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要全面实现“全校健身”的目标。
3.倡导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使“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知识深入人心,使全社会都能关注生命,关注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形成人人健身、天天锻炼的良好风气,全面形成“全民健身”的局面。
4.充分发挥社会办学力量,吸引青少年参加跆拳道、拉丁舞、羽毛球等体育培训班开展锻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理利用社区体育运动器材组织开展社区活动,创造性地利用民族传统,开展传统性体育活动,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不仅体育教师要重视,而且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密切重视和共同探讨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