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的诗意养成方式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多数高中学生的习作,很多都是以口语的形式进行表述或者是泛泛而谈,使得本可以用绚烂缤纷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对文章进行描写,变得像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朵而正在慢慢的褪去了艳丽的色彩。文章的基础是诗意,诗意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要想使学生充满诗意,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意,给学生创造诗意的空间。本文就高中生的诗意养成方式进行探讨,以此为培养学生的诗意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生;诗意;养成方式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只有自身充满了诗意,才能够做到充满诗意地进行表达。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就会有意义、有意味,可以对美好的生活进行强化,将希望放大,将困难淡化,能够客观地对自己的行为、情绪、思想和感情进行审视。诗意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诗的意境,像诗歌一样的表达,给人以美感的一种意境。由此可见,诗意就是一种美的体验,是一种情境的体验。对高中学生进行诗意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提升了语文的素养与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情态度。高中生诗意的养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方式的,要在诗歌、文学中慢慢进行熏陶。
  一、高中生诗意的养成方式——品味生活的味道
  诗意来自于生活,春意盎然、和谐幸福令人愉悦,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希望,朝气蓬勃的青春,由此在生活中可充满自信、自豪感;秋风萧瑟、困苦不幸令人悲伤,使人们想起生活的凄惨、生命的痛苦,青春也变得暮气沉沉,失去了本应有的色彩。生活不仅要有基本的需求,在精神方面也应有需求,对过往,或有留恋或有遗憾,对现在,或有拥有或有茫然.对未来,或有憧憬或有忧虑。通过教材或是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品味生活的味道,培养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审视生活、看待生活、创造生活,从而促使诗意的养成。
  二、高中生诗意的养成方式——欣赏绘画的艺术
  绘画的艺术与诗歌的艺术相似,学生学会对绘画的艺术进行鉴赏了,也就有诗意了。绘画艺术中融合了很多主观的想象成分,与照相相比,属于是似是而非抑或是似非而是,因此使得绘画更具有意思,也更具有不同的意义了,与诗歌也更加的相似。就像古人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要想使高中生养成诗意,可以从欣赏绘画作品入手,通过欣赏绘画作品,可以想想是否可以哪首诗更为的相配,或是可否感受到似在画中游的意境,以此促进诗意的养成。
  三、高中生诗意的养成方式——诵读诗词与歌赋
  中华上下五千年,众的文人雅士创作的很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兴趣选择优秀的诗词歌赋进行诵读、熟读。诵读的过程也就是体会的过程、想象的过程、琢磨的过程、研究的过程。熟读了、读透了也就是将好诗、好词、好曲中的特有味道琢磨透了,自然而然地也就有诗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有诗歌作用的冲动与欲望,从而顺利地将诗歌创作出来,或是会不会吟诗的也会吟了。高中的教材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具有艺术价值的诗歌,学生们将之读熟读透,体会其中的味道,会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会很多的技巧,思想感情也会得因此得到熏陶,从而促使诗意的养成。
  四、高中生诗意的养成方式——哼唱流行的歌曲
  之所以稱为流行歌曲,那是因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弦,且曲调优美动人,演唱时能够引人入胜。流行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诗歌,细细品读都会很有味道在其中,词曲的完美融合,自然而然的更能使人进入词曲中的意境当中,陶醉于其中。像《青花瓷》这首歌曲,词美曲美意美,这首歌曲的创作缘由方文山在与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对青铜、宋瓷、明清家具等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其以传世的艺术品来当歌名创作的动机,周杰伦所作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学生在哼唱的过程中,会脑海中浮现出烟雨江南美好的画面、意境。通过久而久之的熏陶,学生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习作中就会变得更有诗意。
  五、高中生诗意的养成方式——挖掘课文的诗意
  在语文教材中所收纳的文章不管是在文章结构上,还是词句上以及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都属于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教师在语文的教学当中,不应该对每一篇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只是单纯的、清晰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感悟作品美感的机会。而是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去用心的阅读每一篇文章,并且是整体阅读而非是分段阅读,只有让学生整体阅读文章才能充分体会、品味到每一篇文章中所赋予的独特美感,用心去体会、感受每个字所表达的含义,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把握作品整体的情感,从而促使诗意的养成。
  六、结束语
  高中生的诗意是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引导方法与手段慢慢养成的。但是养成学生的诗意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定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从各个方面去用心的感悟人生、感悟悲欢、感悟情感、感悟艺术,是需要被“熏陶”、被“陶冶”的。
  参考文献
  [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物理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学科,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当前,如何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将其学习的热情及兴趣调动起来,有效理解并吸收所学知识,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已成为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创建小组合作学习平台等路径出发,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始终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可见,实施激励性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学生不爱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体现评价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将谈谈自己对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用激励性评价激
[摘 要:中学教育阶段,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一门自然学科,与日常实际生活有着紧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学生物课堂中,思维导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直观、具体的图片、文字以及色彩、符号等多样性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核心知识点等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直观、具体的知识元素将生物知识的主次、质感内容有效的串联起来,为学生提供与展现一个较为系
[摘 要:信任是相信对方是诚实的、可信赖、正直的。信任危机是政府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人们对于政策的合法性或适当性的质疑不一定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诚信政府的建立即是一种期望,也是一种实践。信赖保护原则是建设法制国家的要求也是行政法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信用体系,所以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行政机关的信用问题。在日益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态势面前,人们对行政机关寄予厚望。行政信
[摘 要: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媒介是人的延申”;人类发展历史就是人与内部精神世界和外部物质世界连接的发展史。这种连接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而科学技术便是帮助人类突破这种制约的手段。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与科技并驾齐驱的时代,科技创新对于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升级存在巨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开始加速。在这背景之下,传统的阅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对此,国内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阅读推广服务力度,通过调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读者制定多样化的阅读推广模式,这样就能更加全面的满足读者对阅读的需求。接下来本文将会重点探究移动阅读模式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希望能给相关人士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移动阅读模式;公共
摘 要:高职院校为顺应时代发展,不断的创新改革,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机械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职院校课程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着重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本文就对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现有机械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机械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机械类操作技能的课程。机械类课程
摘 要: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2018年首次被纳入了我国的宪法修正案,它作为我国的生态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环境权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宪法条文中并未明确公民该如何享有环境权益,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缺乏具体操作。因此,环境权是否可以成为公民应有权利写入宪法,是目前环境权立法遭遇的最大问题。本文将从环境权入宪的历史渊源、价值必要性、现实可能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借
[摘 要:本文以护理本科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提出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专创结合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等策略,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护理本科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护理本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前言  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作为直接影响并可能引
[摘 要:本文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研究背景,以教育生态学作为研究理论,以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作为举例依据,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教学目标生态化、教学内容生态化、教学评价生态化、及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关系的生态化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生态化;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与师生文本关系的生态化,是生态化语文阅读课堂构建的四项基本内容,其中教学内容又涵盖了阅读文本的解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