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指导,也是对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指导。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不仅有知识的,还有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等许多方面。因此,用素质教育观指导作文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观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作文教学现状则有悖于素质教育思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伤害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不少老师对学生求成心切,以偏概全,尤其对中下等写作水平的学生过度责难,严词训斥,造成他们对习作的恐惧、厌恶,往往表现为写前思维混乱,缺乏信心,感到无从下笔,起草时词句随便组合,文不通,句不顺。总之,导致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
素质教育观认为,人的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作文教学应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允许不同学生在能力的发展上有快有慢、水平上有高有低,只要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应该加以鼓励。作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革除目前教学的弊端,做到因材施教:对优秀生要求高一些、严一些,对基础差、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低一些、宽一些。批改时要做到多批少改、多用少删、多褒少贬,尽量保护他们的写作热情;要用高倍显微镜发现“闪光点”,只要是通顺的,就可以画几个红圈,给予表扬。试想,一个从来被漠视的弱者,当他发现能获得一次小小的成功,内心该是何等的激动!这样会激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志趣。
二、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主体意识
应试教育把学生束缚死了,教刻板了。学生写作常常是为了应付老师,把作文交给老师当做习作的终结。本子发下来,他们只看分数,不看修改。他们没有主体意识,没有主人姿态,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其原因与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关,从审题指导,再到批改、讲评,都是教师占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于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规范性,更需要创造性。要创造就要改革。改革固有的模式,创建一种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模式,把教学中的单向性改变为双向性,把立足点移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来。
当前最主要的症结是学生把作文当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我们从培养兴趣人手组织教学,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就拿命题来说,要改变单一化,增加自由度,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定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现在的课标实验教材,都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作文训练,只提供一个范围,提出一定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命题,避免无事可写、无话可谈、无情可抒的弊端。当今,不少老师运用形式多样的作前活动,如做游戏、演小品、放录像、猜谜语等等,让学生参与进去,激起“我手写我心”的习作欲望,显得轻松、自由,既有趣,又容易。这种“常中有变,常中求常”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的状况。
三、开拓生活视野,促进整体发展
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学做人,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语文课程,要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所以,作文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
现在的作文教学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没有生活,作文成了无米之炊。素质教育观认为,学校应当成为学生形成基本素质的场所。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学校要安排种种活动,诸如体育节、音乐节、科技节等等,更重要的是不能忘却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用大自然教育孩子,就是在培养人。大自然是孩子观察、求知和思维的源头活水,是孩子们通向美好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我们应立足于将个体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统一起来的观点,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生活中去,去游山玩水,逛店串巷,探险寻秘,去观察四季变化、名胜古迹、花鸟虫鱼,把观察到的人、事、景记录下来。有了积累,就唤起了学生的情感,真情实感也就会涌注笔端,就能改变无话可写、内容空洞、写不具体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懂得如何运用学到的写作本领,去赞颂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挞社会上的假、恶、丑,从小明白,学写作是为生活、为工作、为学习服务的。是为建设现代化的祖国服务的。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地落实到培养建设者的需要、振兴中华的需要这个教学宗旨上来。
一、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观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作文教学现状则有悖于素质教育思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伤害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不少老师对学生求成心切,以偏概全,尤其对中下等写作水平的学生过度责难,严词训斥,造成他们对习作的恐惧、厌恶,往往表现为写前思维混乱,缺乏信心,感到无从下笔,起草时词句随便组合,文不通,句不顺。总之,导致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
素质教育观认为,人的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作文教学应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允许不同学生在能力的发展上有快有慢、水平上有高有低,只要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应该加以鼓励。作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革除目前教学的弊端,做到因材施教:对优秀生要求高一些、严一些,对基础差、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低一些、宽一些。批改时要做到多批少改、多用少删、多褒少贬,尽量保护他们的写作热情;要用高倍显微镜发现“闪光点”,只要是通顺的,就可以画几个红圈,给予表扬。试想,一个从来被漠视的弱者,当他发现能获得一次小小的成功,内心该是何等的激动!这样会激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志趣。
二、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主体意识
应试教育把学生束缚死了,教刻板了。学生写作常常是为了应付老师,把作文交给老师当做习作的终结。本子发下来,他们只看分数,不看修改。他们没有主体意识,没有主人姿态,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其原因与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关,从审题指导,再到批改、讲评,都是教师占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于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规范性,更需要创造性。要创造就要改革。改革固有的模式,创建一种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模式,把教学中的单向性改变为双向性,把立足点移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来。
当前最主要的症结是学生把作文当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我们从培养兴趣人手组织教学,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就拿命题来说,要改变单一化,增加自由度,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定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现在的课标实验教材,都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作文训练,只提供一个范围,提出一定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命题,避免无事可写、无话可谈、无情可抒的弊端。当今,不少老师运用形式多样的作前活动,如做游戏、演小品、放录像、猜谜语等等,让学生参与进去,激起“我手写我心”的习作欲望,显得轻松、自由,既有趣,又容易。这种“常中有变,常中求常”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的状况。
三、开拓生活视野,促进整体发展
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学做人,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语文课程,要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所以,作文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
现在的作文教学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没有生活,作文成了无米之炊。素质教育观认为,学校应当成为学生形成基本素质的场所。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学校要安排种种活动,诸如体育节、音乐节、科技节等等,更重要的是不能忘却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用大自然教育孩子,就是在培养人。大自然是孩子观察、求知和思维的源头活水,是孩子们通向美好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我们应立足于将个体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统一起来的观点,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生活中去,去游山玩水,逛店串巷,探险寻秘,去观察四季变化、名胜古迹、花鸟虫鱼,把观察到的人、事、景记录下来。有了积累,就唤起了学生的情感,真情实感也就会涌注笔端,就能改变无话可写、内容空洞、写不具体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懂得如何运用学到的写作本领,去赞颂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挞社会上的假、恶、丑,从小明白,学写作是为生活、为工作、为学习服务的。是为建设现代化的祖国服务的。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地落实到培养建设者的需要、振兴中华的需要这个教学宗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