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代“房中之乐”的两种形态及钟磬问题--兼论其与乡乐、燕乐的关系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_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中之乐”是对周礼中以《诗经》“二南”为歌词的某类音乐的俗称或别称,其内容来源十分古老,其音乐形式则随周代礼乐的演化而发生转变.周代至少存在两种形态的房中之乐,它们异态而同名.琴瑟伴歌而无钟磬的房中之乐是其“本来形态”,管弦钟磬合奏的是其“乡乐形态”.至迟到汉代,二者皆可笼统称为房中之乐.汉末郑玄虽未必能对二者进行精确分辨,但其在注《仪礼》《周礼》时,确有意识地对不同形态进行了区别.周代燕乐、乡乐、房中之乐的关系可简单描述为:乡乐是房中之乐的一种变化形态,它们同属于燕乐而用于宴享的不同阶段.
其他文献
<正> 教育研究的中心点无疑应在课程领域内。课程被广义地看作儿童或者成人所接触到的各种经验的总和。从狭义来看,课程一词仅局限于学校提供的经验。把学习看做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家把课程看作像刺激—反应链中的刺激一端。他们如实地指出,对于刺激一端的研究的确注意得太少了,也许因为反应一端的研究更容易测量些。对学生进行一次测验确定他们美国历史学得怎样是并不那么困难的, 但是要测定学生所接触该学科领域内的各种经验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个理由,课程的研究与反应一端的研究相比较,前者
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古代文献基础,就是在继承历代类书优良传统,关注汉文古籍固有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和参照现代学科、目录分类方法,根据音乐学科内容的实际情况,将音乐学科共辑为一典,并对所收录的各种古籍资料,尽可能纳入现代音乐学科分类体系,使之学科化,从而夯实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古代文献基础。
21世纪初的欧洲音乐,出现了一个新的方向,对此,需要进行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分析。在很多音乐学术文献中,该方向被称为Multimedia,其字面意思是“多媒体”。这一术语本身所展现出的多义性需要大量的研究来阐释。比如,在尼古拉斯·库克(Nikolas Cook)的英文著作《多媒体音乐分析》①中,“多媒体”这一概念适用于20世纪初斯克里亚宾的《普罗米修斯》与勋伯格的《幸运之手》;安妮特·戴维森(Annette Davison)同样在自己的电影和舞台音乐的标题中使用了“多媒体”一词。②然而,这些例子要么应视为本
中国音乐史学会拟于2018年召开第十五届年会,同时举办第十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为使各位会员及相关学者及早做出准备,特发布第一号活动通知。
为配合云冈石窟窟顶防渗水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组成云冈考古队,于2011年5月1日至11月10日,发掘了云冈石窟第五、六窟窟顶佛寺遗址。
为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中国音乐史学科的建设,繁荣学术研究,提升学科教育水平,同时也为发现和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特举办此论文评选活动。
侯家寨遗址发现于1977年春天,是安徽淮河流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5至1986年先后进行两次共375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取得一批考古新材料。
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大学考古学系筹划于嘉陵江中上游地区共建考古实习基地,旨在培养考古人才的同时,推进对该区域考古学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在前期调查和钻探的基础上,经双方协商并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选定苏家坝遗址为实习基地。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