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前提,综合性、开放性,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32-03
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是一道集综合性、开放性与新课程理念于一体的好题,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对中学历史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该题看似是一道纯历史试题,实际上是一道典型的文综试题。这道题已经从简单的拼盘式的“形式综合”上升到实质意义上的“内容综合”,体现了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的有机综合,在综合能力的测试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该题材料三的出处是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的第二部分“理论”。恩格斯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时在注解里说:“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么,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历史前提”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反杜林论》第二编“政治经济学”的第二部分“暴力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全部过程都为纯经济原因所说明”。这说明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只能是经济前提。不可能是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那么,这个经济前提又是什么呢?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就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要产生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商品生产要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才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呢?恩格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前的“雇佣劳动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救急的办法,一种暂时措施。不时出去打短工的农业劳动者,都有自己的只能借以糊口的几亩土地。行会制度规定今天的帮工明天可以成为师傅。但是,生产资料一旦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并集中于资本家手中,情形就改变了。个体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变得愈来愈没有价值;他们除了受雇于资本家就没别的出路。雇佣劳动以前是一种例外和救急办法,现在成了整个生产的通例和基本形式;以前是一种副业,现在成了工人的唯一职业。暂时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终身的雇佣劳动者。”因此,恩格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是“集中于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彻底分裂”,即在经济上必须具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的、但失去了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者,以及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的货币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
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这个历史前提会逐渐形成。然而,单靠这样的途径就会像蜗牛爬行一样,将经历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远远不能适应15世纪末以来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便使用野蛮的暴力手段,加速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迫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并把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个历史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并把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在西欧大致是从15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资本原始积累的形式有圈地运动、殖民掠夺、贩卖奴隶、发行国债、商业战争、重税和保护关税制度等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对资本原始积累进行了详细论述。中学政治选修课程《走近经济学》对《资本论》也作了介绍。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简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主要过程,了解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理解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加紧进行,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开始迅速发展。但是,腐朽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却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最早是发生在16世纪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16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也先后在18世纪后半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着其他国家的反封建斗争。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俄国、日本等国,也完成了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封建扈从人员大量遣散,农民被驱逐出家园,广大个体小生产者纷纷破产,他们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变成一无所有的无产者,除了受雇于资本家外别无他途。因而,雇佣劳动由一种例外和救急办法,变成了“整个生产的通例和基本形式”,“暂时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终身的雇佣劳动者”。
另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除了需要政治结构的支持外,也需要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推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等。
该题不仅体现了政治和历史学科的有机联系,而且对政治和历史的学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具备扎实的学科能力是很难回答的。该题是一道设计非常好的文综试题。
该题也是一道开放式试题。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做了深入科学的论述,但他们研究的范围仅限于西欧,他们的理论是仅仅适用于西欧的一个特例。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他在《资本论》中关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如果“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在这里,马克思的意思非常明确,关于资本主义发生的论述仅仅涉及西欧,不涉及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甚至不涉及东欧、南欧、北欧和中欧。
事实上,“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至今国际学术界并没有一种比较令人信服的意见——可能在很远的将来都不会有”。这个过程中的许多奥秘至今我们可能并未发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可能是其中之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这是一个弹性要求。学术界对“萌芽”的研究和争论由来已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曾作为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产生了许多有很价值的成果。如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的“过密化”是新的生产方式不能产生的原因,即所谓“无发展的增长”或“过密型增长”;中国过强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缺乏以数目字管理的传统,妨碍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中国江南能源匮乏以及轻工业倚重、重工业倚轻的格局,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大障碍;中国能源生产(主要是煤)中动力问题的未能解决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的迅猛增加等因素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的“大分流”;中国过高的交易成本(如国家征收的赋税太高、贪官污吏的掠夺等)、法律的缺乏、产权的不稳定(国家的强取豪夺)、农村人口的众多、地理位置的封闭性等等,但至今仍然没有取得共识。
所以说,该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展开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总之,该题兼具文科综合与开放式的特点,设计角度新颖,体现能力立意,既强调了文科综合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素质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检验了高中新课程教学,对中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责任编辑:任世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32-03
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是一道集综合性、开放性与新课程理念于一体的好题,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对中学历史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该题看似是一道纯历史试题,实际上是一道典型的文综试题。这道题已经从简单的拼盘式的“形式综合”上升到实质意义上的“内容综合”,体现了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的有机综合,在综合能力的测试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该题材料三的出处是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的第二部分“理论”。恩格斯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时在注解里说:“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么,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历史前提”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反杜林论》第二编“政治经济学”的第二部分“暴力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全部过程都为纯经济原因所说明”。这说明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只能是经济前提。不可能是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那么,这个经济前提又是什么呢?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就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要产生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商品生产要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才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呢?恩格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前的“雇佣劳动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救急的办法,一种暂时措施。不时出去打短工的农业劳动者,都有自己的只能借以糊口的几亩土地。行会制度规定今天的帮工明天可以成为师傅。但是,生产资料一旦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并集中于资本家手中,情形就改变了。个体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变得愈来愈没有价值;他们除了受雇于资本家就没别的出路。雇佣劳动以前是一种例外和救急办法,现在成了整个生产的通例和基本形式;以前是一种副业,现在成了工人的唯一职业。暂时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终身的雇佣劳动者。”因此,恩格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是“集中于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彻底分裂”,即在经济上必须具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的、但失去了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者,以及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的货币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
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这个历史前提会逐渐形成。然而,单靠这样的途径就会像蜗牛爬行一样,将经历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远远不能适应15世纪末以来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便使用野蛮的暴力手段,加速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迫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并把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个历史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并把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在西欧大致是从15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资本原始积累的形式有圈地运动、殖民掠夺、贩卖奴隶、发行国债、商业战争、重税和保护关税制度等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对资本原始积累进行了详细论述。中学政治选修课程《走近经济学》对《资本论》也作了介绍。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简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主要过程,了解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理解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加紧进行,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开始迅速发展。但是,腐朽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却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最早是发生在16世纪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16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也先后在18世纪后半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着其他国家的反封建斗争。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俄国、日本等国,也完成了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封建扈从人员大量遣散,农民被驱逐出家园,广大个体小生产者纷纷破产,他们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变成一无所有的无产者,除了受雇于资本家外别无他途。因而,雇佣劳动由一种例外和救急办法,变成了“整个生产的通例和基本形式”,“暂时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终身的雇佣劳动者”。
另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除了需要政治结构的支持外,也需要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推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等。
该题不仅体现了政治和历史学科的有机联系,而且对政治和历史的学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具备扎实的学科能力是很难回答的。该题是一道设计非常好的文综试题。
该题也是一道开放式试题。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做了深入科学的论述,但他们研究的范围仅限于西欧,他们的理论是仅仅适用于西欧的一个特例。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他在《资本论》中关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如果“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在这里,马克思的意思非常明确,关于资本主义发生的论述仅仅涉及西欧,不涉及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甚至不涉及东欧、南欧、北欧和中欧。
事实上,“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至今国际学术界并没有一种比较令人信服的意见——可能在很远的将来都不会有”。这个过程中的许多奥秘至今我们可能并未发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可能是其中之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这是一个弹性要求。学术界对“萌芽”的研究和争论由来已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曾作为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产生了许多有很价值的成果。如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的“过密化”是新的生产方式不能产生的原因,即所谓“无发展的增长”或“过密型增长”;中国过强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缺乏以数目字管理的传统,妨碍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中国江南能源匮乏以及轻工业倚重、重工业倚轻的格局,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大障碍;中国能源生产(主要是煤)中动力问题的未能解决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的迅猛增加等因素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的“大分流”;中国过高的交易成本(如国家征收的赋税太高、贪官污吏的掠夺等)、法律的缺乏、产权的不稳定(国家的强取豪夺)、农村人口的众多、地理位置的封闭性等等,但至今仍然没有取得共识。
所以说,该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展开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总之,该题兼具文科综合与开放式的特点,设计角度新颖,体现能力立意,既强调了文科综合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素质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检验了高中新课程教学,对中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责任编辑:任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