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对于促进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文学审美及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更好发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激发;兴趣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吸引学生课堂关注
语文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1],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结合,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为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应当合理设置导入环节,利用导语的作用实现对知识的传递。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后,设计符合小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导语,一方面,保证其可以传達有效的教学信息;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导语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其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小蝌蚪找妈妈”时,在设计导语时可以利用比较有趣并且有代入感的导语“同学们,大家认识青蛙吗?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还是‘坏朋友’呢?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长什么样吗?”为了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利用将导语与动画相结合,利用鲜明的动画和有趣味性语言的描述以吸引小学生注意。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合理设置导语,并把握导语的深度,以投其所好的方法,实现良好开篇。从而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青蛙生长的科学知识,并感受小蝌蚪独立生活、遇到事情能够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因年级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历有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具象思维为主[2]。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接受能力,创设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赵州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作为教学铺垫。而在开始正式上课之前可以为学生展示关于赵州桥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接着,教师还可以对赵州桥的位置、经历等历史信息进行讲述,明确赵州桥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当然在学生看到这一建筑奇迹时,其也会对赵州桥感到非常好奇,同时也对赵州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如何保持完好产生疑问。教师需要顺势引导,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在阅读中去深入地认识和掌握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设计比较趣味性的对话更好的感知赵州桥的特点和设计方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立足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实现深入思考,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
三、树立生本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为目标,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的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从构建学习氛围着手,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篇课文时,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学习。随后,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4-6人划分为一个小组,在合理分工、轮流发言中,使学生讨论对文本学习的自我感受和想法。最后,在讨论结束后由各组指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互助学习过程中,教师隐身为课堂的观察者、合作者,一方面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辅导;另一方面也要给其足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总结、表达、探究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意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转变自身授课视角,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生本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技巧和方法,并能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促进语文教学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不仅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也兼具文质兼美的特点。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其学习体验,拉近学生语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表演的方式增加学习乐趣。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改编为情景剧,并组织学生分角色先进表演,通过这一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编排教学情景剧的时候,可以利用小组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自己的想法和想象扩展剧本,实现内容的丰富性。
例如:在“将相和”的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云平台、图书资料的查阅等,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使其对两位大将蔺相如和廉颇具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为了在表演中更好地贴近历史,学生会反复揣摩其人物性格和特点。此外,为了保证情景剧的效果,在演绎过程中还可以设置评委,对展现效果进行评价,以表演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在情景剧的演绎中,学生也将获得更加真实、生动的语文学习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其良好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视角,使语文教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在此其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的激趣导入,调动学生的课堂关注力;适时为学生构建生动的学习情境,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发挥互助学习的作用;丰富教学开展形式,使学生具有多样性语文学习体验。进而,在调动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中,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秀平.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172.
[2]朱敏雅.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亚太教育,2016(20):170.
[3]王兆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7):20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激发;兴趣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吸引学生课堂关注
语文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1],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结合,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为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应当合理设置导入环节,利用导语的作用实现对知识的传递。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后,设计符合小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导语,一方面,保证其可以传達有效的教学信息;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导语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其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小蝌蚪找妈妈”时,在设计导语时可以利用比较有趣并且有代入感的导语“同学们,大家认识青蛙吗?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还是‘坏朋友’呢?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长什么样吗?”为了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利用将导语与动画相结合,利用鲜明的动画和有趣味性语言的描述以吸引小学生注意。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合理设置导语,并把握导语的深度,以投其所好的方法,实现良好开篇。从而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青蛙生长的科学知识,并感受小蝌蚪独立生活、遇到事情能够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因年级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历有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具象思维为主[2]。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接受能力,创设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赵州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作为教学铺垫。而在开始正式上课之前可以为学生展示关于赵州桥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接着,教师还可以对赵州桥的位置、经历等历史信息进行讲述,明确赵州桥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当然在学生看到这一建筑奇迹时,其也会对赵州桥感到非常好奇,同时也对赵州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如何保持完好产生疑问。教师需要顺势引导,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在阅读中去深入地认识和掌握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设计比较趣味性的对话更好的感知赵州桥的特点和设计方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立足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实现深入思考,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
三、树立生本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为目标,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的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从构建学习氛围着手,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篇课文时,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学习。随后,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4-6人划分为一个小组,在合理分工、轮流发言中,使学生讨论对文本学习的自我感受和想法。最后,在讨论结束后由各组指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互助学习过程中,教师隐身为课堂的观察者、合作者,一方面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辅导;另一方面也要给其足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总结、表达、探究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意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转变自身授课视角,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生本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技巧和方法,并能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促进语文教学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不仅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也兼具文质兼美的特点。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其学习体验,拉近学生语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表演的方式增加学习乐趣。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改编为情景剧,并组织学生分角色先进表演,通过这一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编排教学情景剧的时候,可以利用小组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自己的想法和想象扩展剧本,实现内容的丰富性。
例如:在“将相和”的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云平台、图书资料的查阅等,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使其对两位大将蔺相如和廉颇具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为了在表演中更好地贴近历史,学生会反复揣摩其人物性格和特点。此外,为了保证情景剧的效果,在演绎过程中还可以设置评委,对展现效果进行评价,以表演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在情景剧的演绎中,学生也将获得更加真实、生动的语文学习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其良好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视角,使语文教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在此其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的激趣导入,调动学生的课堂关注力;适时为学生构建生动的学习情境,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发挥互助学习的作用;丰富教学开展形式,使学生具有多样性语文学习体验。进而,在调动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中,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秀平.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172.
[2]朱敏雅.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亚太教育,2016(20):170.
[3]王兆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