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致青春》的淡淡忧伤风格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i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致青春》是赵薇攻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硕士学位的毕业作品,在2013年中国大陆的电影中,获取了七亿的票房佳绩,被媒体赞誉为“内地十年来最好的青春片”。电影《致青春》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作品。编剧李樯的二次创作是极度忠实于原著小说,整体上保持了原著的“暖伤青春”的风格。电影《致青春》所展现青春充满激扬,在冷冰冰的现实面前,爱情必然遭受痛苦,理想必然遭受摧毁,渗透出一丝丝的忧伤情。电影《致青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可喜评价,主要不在于其突破创作题材,而是在于其为国内青春片探索出一种更为鲜活的怀旧风格,符合时下观众的审美要求。
  关键词:致青春;忧伤风格;怀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50-1
  2013年中国大陆的电影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电影,毫无疑问是赵薇首次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面简称《致青春》)。从上映以来,该片票房一路势头不俗,最终获取了七亿的票房佳绩。电影《致青春》是一部典型的青春剧,对过往青葱岁月的美好回忆中,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风格。
  一、忠于原著的忧伤情
  电影《致青春》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作品。辛夷坞出生于1981年,是80后新一代的网络作家。不同于韩寒犀利辛辣的笔锋、郭敬明辞藻华丽的文风,辛夷坞以其独有的“温暖和治愈”风格,成为“暖伤”青春作家。所谓“暖伤”,就是指作品呈现一股淡淡的忧伤情,中间夹杂着丝丝的温暖感。
  二、理想遭遇现实的忧伤情
  电影《致青春》主要讲述一群大学生的青葱故事: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活泼可爱,胸怀豁达,一直爱慕邻家哥哥林静,并且努力考上林静同一个城市的大学。可是,当郑微千辛万苦地终于来到林静大学的城市后,却突然发现林静毫无声色出国留学,完全没有告诉她一丝信息。个性豁达的郑微,一醉解千愁,继续快乐地体会大学美好时光。一次偶然的闹剧,郑微意外地恋上陈孝正,经过重重波折,郑微和陈孝正终于走在一起了。可是,在毕业时候,陈孝正选择出国留学,放弃了郑微。三年后,林静和陈孝正再次出现在郑微面前,令郑微纠缠在工作、感情的多重矛盾中。当看到同室好友阮莞执着爱情而被车撞死离世,郑微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的人生路。特别是重逢林静、陈孝正之后,让郑微真正领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正的幸福,并且最后选择更加成熟阳光的生活。
  大学总有一天要毕业,青春总有一天要逝去,曾经曼妙的爱情、美好的梦想也总有一天被现实粉碎。这是任何一个人在青春成长路上迈向成熟不得不面对的残酷和阵痛。青春充满激扬,在冷冰冰的现实面前,爱情必然遭受痛苦,理想必然遭受摧毁。例如,剧中的“校花”阮莞为了在结婚前见一下背叛自己的前男友,结果被无情的车祸葬送了生命。出身贫寒家庭的黎维娟,考上大学后,抛弃寒酸的初恋,毕业后做了一个老富翁的两个小孩的后妈,生活奢华。郑微与林静遭受父母上一辈的情怨而分离,郑微与陈孝又遭受到出国留学而终止。一段段的美好青春却一次又一次被现实击破,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和躲避。
  三、怀旧的忧伤情
  电影《致青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可喜评价,主要不在于其突破创作题材,而是在于其为国内青春片探索出一种更为鲜活的怀旧风格,符合时下观众的审美要求。
  所谓“怀旧”,就是现代人对以往事情的怀念,现实中无家可归,要求在精神上重返家园。概括起来,“怀旧”主要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怀旧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有选择性地回想过去美好的事情。第二,快节奏的归宿缺失渴望在怀旧中重新获取,化解内心不安。第三,怀旧是一种自己与自己的想象,充满审美意味。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找到依归,便渴望回顾过去,用怀旧的形式弥补心灵的满足,这就是怀旧文化、怀旧消费的需要,于是电影《致青春》应运而生,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要。
  与此同时, 电影《致青春》完全摆脱了过去“中国式怀旧”的历史沉重感,将摄像机的焦点只对准青年,关注青年的个体成长,以青春的浪漫和梦想为主要懷旧对象。该剧主要讲述20世纪90年度末到21世纪初的青春故事,而剧中的主要创作人员基本上属于这一个年龄段的见证者:辛夷坞生于1981年代,赵薇生于于1976年,李樯生于1968年。
  在拍摄《致青春》之前,赵薇曾经表示过“希望这部电影不要拍成简单的男女爱情故事,而应当具备大时代和大画卷的特质”。该片的编剧李樯也曾经声称要“把青春书写成史诗画卷”。不错,青春一闪而过,但是对青春的怀旧却是永恒持久,更体现一代人的青春痕迹。电影《致青春》的画面,扑面而来是令人们熟悉的镜头:繁茂的梧桐树、青春的脸庞、脏乱差的男生宿舍、丛林般的女生宿舍走廊……看到这些细微的校园情景,自然勾起广大观众对过往青葱岁月的美好回忆。
  参考文献:
  [1]周兴.《致青春》的时代光谱[J].社会观察. 2013,(06).
  [2]张璇.一朵自由行走的花——《致青春》之“阮莞”[J].中国民族,2013,(06).
  [3]林丽宁.如何讲述我们的青春和爱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叙事分析[J].当代电影,2013,(07).
  [4]高山.全民“青春”事件下的怀旧消费——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国产青春片的市场际遇[J].当代电影,2013,(07).
  作者简介:
  朱定忠,浙江人,大专,影视艺术副高职称,宁波广播影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2012年夏天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中国好声音》让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格局重新洗牌,它不仅以极高地收视率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更是直接设置了那个夏天中国娱乐的议程,为接下来
摘要:宫崎骏的作品可以让小孩子提出很多大人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让年轻人更加深刻地体会他们这最美妙的年纪;让中年人重温那个夏天般的回忆;让老年人在垂暮之时重新把嘴角扬起。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受不同年龄段的人喜爱,他的魔力究竟源自哪里呢?本篇文章主要以《千与千寻》为例,来探索分析宫崎骏电影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心灵;大自然;审美追求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
摘要:晚会编导作为交响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大型歌舞晚会的核心参与者,在晚会的制作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当前的媒体融合背景下,随着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体已经不再是大型歌舞晚会、交响音乐会、合唱音乐会的唯一播放终端,全媒体时代要求大型歌舞晚会、交响音乐会、合唱音乐会能够更为迅速的占领多终端市场,形成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扩展能力。下面本文对于如何提升全媒体背景下晚会编导的素质与创作
摘要:通过创作,我学到了一些东西,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从最开始的不懂油画到现在已经能慢慢完成一张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的过程。从构思到定稿,再到我的创作表现过程,使得我对生活和艺术都有了更多的认知。每个人的青春都很有限,我想留住青春,把它记录在我的画本上,把它真正地画在我的生活中,一个舞动的旋律,一双向往生活向往未来的眼神,在我的创作中,融入了我所有的思想。  关
摘要:音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荟萃荧屏。作为艺术工作者的我们,除了收获精彩的视、听、享受之外,还应考虑到这种形式是否有利于艺术文化的传播教育作用,是否更容易激发正能量,如何更好地引领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对选秀节目到底要保持何种态度,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音乐选秀节目;流程化生产;构建人文精神;创新机制;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
摘要:“气韵生动”是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发展到魏晋的玄学,运用到当时审美的人伦鉴赏,再延展到绘画中来的。通过艺术创作使理念中的“气韵生动”呈现为感性形式,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山水画的自然风景在主体的审美观念下,无不流露着气的形象,散发于天地万物间。通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自然之气韵又转化为艺术的气韵,从而呈现出天地间的“生动气韵”。  关键词:气韵生动;山水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
广西画家们对壮乡特有的乡土风情的描绘曾使广西绘画呈现出异于其他区域绘画的特点。广西乡土绘画创作的势头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文革时期停滞后,于80年代又进入一个创作热潮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人的气质和社会生活,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这样的差异在绘画艺术创作中表现为绘画创作的地域性。本文以地域特征为切入点,分析研究
摘要:“象征性”的艺术语言,不仅在于艺术家对事物的简单描绘,更在于表现画面中隐晦的精神内涵。它通过借助某一具体的容易引起人联想的事物或事物特征抑或是某一种形式,拉近艺术家与观者的距离,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丰富画面的语言形式,使有限的画面传达无限的思想内涵。本文就此对“象征性”这一绘画语言进行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水彩的自身特点,总结象征性语言运用在水彩创作中的意义和
当前对于广播电视中的新闻节目,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其传播性、新闻性,而往往忽略了其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员所应该具备的审美性。审美性里最能体现节目是否受欢迎的一项重要考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