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福的生死场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尔克斯的“救命恩人”
  “雷德里亚神父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个夜晚的情景。在那天夜里,硬邦邦的床使他难以入眠,迫使他走出家门。米盖尔·巴拉莫就是在那夜晚死去的。”
  《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在意念中流淌,突然间,一个熟悉的句式闯入我的眼睛。多年前,当马尔克斯被这句话俘获的时候,他的身心该是何等沸腾?
  1961年7月2日,仿佛是一种宿命,海明威饮弹自杀的同一天,32岁的文艺青年马尔克斯漂泊至墨西哥。此时他的孩子还小,婴儿床边,他在狭小的空间里写作。之前他写了5本书,不甚出名,当然,他并不追求出名,却陷入了写作的虚无,“我觉得自己进了一条死胡同,……我不认为我已才尽。我还有很多书未写,但我找不到一种既有说服力又有诗意的写作方式”。每个青年作家几乎都会遇到的自我怀疑,让他几乎陷入绝境。
  应该是第二年初,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拯救了他——
  他获得了一本从未听说过的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书《佩德罗·巴拉莫》。那天晚上,他把书读了两遍才睡下。后来他回忆道:“自从大约十年前的那个奇妙夜晚,我在波哥大一间阴森的学生公寓里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后,再没有这么激动过。”卡夫卡和鲁尔福彻底改变了文艺青年马尔克斯。
  作家余华将马尔克斯那个不眠之夜称为“文学里最为动人的相遇”,一如那些同样宽广的灵魂的相遇:萨特在巴黎公园的椅子上为“卡夫卡”这个名字的古怪拼写感到好笑,可当他读完卡夫卡的作品以后,他就只能去讥笑自己了。而我则想起了川端康成之于莫言,《雪国》与《白狗秋千架》的缠绵;上世纪90年代,黄河口沼泽地里前路迷茫的青年房伟,第一次遭遇王小波——灵魂的改变需要另一个灵魂的介入,仪式感加重了那种相遇的分量。
  “眩晕”使马尔克斯整段背诵《佩德罗·巴拉莫》,以至于全书背诵,且能倒背,不出大错,他能说出每个故事在书的哪一页上,熟悉任何人物的任何特点。
  又过了5年,旷世之作《百年孤独》问世,我们记住了经典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马尔克斯提笔写作的时候,他的头顶是否萦绕着鲁尔福的光环?
  我甚至发现,就连后来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有着《佩德罗·巴拉莫》中佩德罗与苏萨娜畸形的爱的影子。
  卡夫卡之后最伟大的“创新者”
  用马尔克斯来衬托鲁尔福的“英名”,实在是显得滑稽,因为鲁尔福本身就具备大师的一切素质。每个进入《佩德罗·巴拉莫》的人,似乎都会在一头雾水中体味出超现实的魔力。
  小说情节简单而又复杂:母亲死后,胡安·普雷西亚多去寻找父亲,那个好像叫佩德罗·巴拉莫的人,他到了科马拉村——带着母亲的眼睛,那双眼睛会看到“碧绿的平原上铺着一块块金黄色的成熟了的玉米地。到了夜里,月光下土地呈银白色”。可是当他到达,科马拉已是一派萧索,“冷冷清清,空无一人,仿佛被人们遗弃了一般”。
  赶驴人告诉他,父亲佩德罗已去世多年,赶驴人自己也是佩德罗的儿子。胡安开始了他的寻找,遇到爱杜薇海斯太太,太太告诉他,赶驴人早已经去世了。此后的日子,胡安遇到了更多的人,逐渐发现,他们全都是游荡在村子里的鬼魂——没人为他们超度,魂灵升入不了天堂,只得整日在村子里游荡。科马拉的故事在鬼魂们的叙述里逐渐完整了起来,一切故事指向佩德罗·巴拉莫。
  最后,胡安也变成了一个游荡在村子里的鬼魂——这原来是一个死亡的村子,所有的故事和交谈都在鬼魂之间展开。作者鲁尔福对此沾沾自喜:“小说一开始就是死人讲故事。他一开始讲自己的故事时就是个死人。听故事的人也是个死人。是一种死人之间的对话。村庄也是死去的村庄。”
  即使成为鬼魂,胡安也只是从一系列鬼魂那里听说父亲的故事,他最终也没找到父亲的鬼魂。
  叙述中的佩德罗·巴拉莫无处不在,是本书的天然主角:童年历经苦难,后来靠巧取豪夺成为半月庄庄主,科马拉的统治者。他无恶不作,烧杀淫掠,蹂躏了一个又一个女性,设计陷阱陷害革命者。村人有的死了,有的逃往他乡。然而,17岁的儿子米盖尔因马失前蹄毙命,给他以沉重打击。另一个打击来源于苏萨娜,他唯一爱过的女人。两人原本青梅竹马,苏萨娜后来结婚,不久守寡,被自己的父亲奸污。多年后,佩德罗杀死了苏萨娜的父亲,把她接到身边。据马尔克斯考证,此时的苏萨娜已经62岁,疯了,不久病死。佩德罗永远不知道妻子的内心世界,当她死后,他对一切失去了兴趣,每天看着她去墓地的那条路,心如死灰,终于,他的“身子像一堆乱石一样慢慢僵硬了”。
  1912年,卡夫卡创作出《变形记》;1955年,鲁尔福完成《佩德罗·巴拉莫》。“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只用一句话便颠覆了小说几百上千年的现实主义传统。鲁尔福比卡夫卡走得更远,他颠覆了卡夫卡既定的人和甲虫的界限——生死无限,人鬼相容。没有时间、没有顺序、没有生死,小说消融了我们几乎所有的阅读经验。
  隐者鲁尔福与“被遗弃的村庄”
  写到此处,我终于可以写一写胡安·鲁尔福本人——以上所有文字的起点和终点。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被遮蔽的大师,简短介绍如下:
  胡安·鲁尔福(1918-1986),墨西哥小说家,出生于墨西哥农村,在孤儿院长大,曾创作一系列短篇小说,于1953年以《燃烧的原野》为题结集出版。1955年,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出版后,一度乏人问津,有人认为它“写得很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堆垃圾”。鲁尔福安静地面对这一切,安心做他的汽车轮胎推销员。几年后,小说开始火爆,他却从此不再写任何小说。
  当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这些后世的大师对他顶礼膜拜的时候,文学之于他,已是遥远的往事,“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似乎更爱摄影,和小说一样,他把相机对准墨西哥农村“淳朴而忧伤”的画面。
  可见,鲁尔福本人就是一个游荡于文学世界的灵魂。
  退隐江湖的鲁尔福看到了文坛的轰响,淡淡一笑:“在墨西哥的最后几年,我感到有点孤独,有点离群。几代新作家占据了一切,甚至出现了‘职业作家’必须用的一种时髦的写作方式。……不是我辍笔不写作了,我仍在写我没有完成的东西。”
  鲁尔福的所有作品对准墨西哥农村,但他又好像写的是中国的土地。他说:“当我回到童年时代的村庄时,我看到的是一个被遗弃的村子,一个鬼魂的村子。在墨西哥,有许多被遗弃的村庄。于是我头脑里便产生了创作《佩德罗·帕拉莫》的念头。”是的,我们产生了共鸣,东方的这片土地上有着更为广大的“被遗弃的村庄”。
  不只是村庄,被遗弃的还有诸多的传统,我们的过去,土地上生长的万物。鲁尔福超越国界,也写出了我们这片土地上的贫穷与贪婪、爱与背叛、荒谬与现实。一切映照在面前,就是我们惴惴不安的这片土地。
  对于村庄,鲁尔福保持沉默,把文字的可能性交给时间,交给读者。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任何头绪的小说,一个彻底颠覆的世界。
  以荒谬来应对荒谬,以灵魂来应对死亡。对于人类在死亡面前的恐惧,鲁尔福提供了一把钥匙,叩开心灵世界,模糊生死界限。似乎,这也是抵达当代诸多荒谬与无意义的一个捷径。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课程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因此,就必须要求教师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发展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智力
不曾记得梦想开始在哪年/却知道它伴我走到今天/多少次茫然不知向何处/多少次几乎触摸到梦的边缘/春去秋来过了一年又一年/忽然看见了一道彩虹在眼前/是真是幻不敢相信我的眼
注浆处理是覆盖层地基提高承载力和抗渗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岩土介质的不透明特性,浆液在岩土介质中的扩散过程通常难以直观把握,有必要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基于浆液的层流运动和渗透扩散理论,建立了注浆扩散数值分析控制方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算例分析,验证了注浆扩散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应。结合具体工程针对设计灌浆方案进行注浆扩散的数值模拟的工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设计方案注浆所形成的灌浆
当下追求教育特色品牌是人心所向。因为教育品牌是学校的“代言人”;是学校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是激励广大师生拼搏进取的“动力源”;是优秀学校文化形成的“催化剂”。品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材料,随着人们对建筑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混凝土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混凝土技术在施工中应用过程中,混凝土稳定性、裂缝及结构耐久性
日本钢管公司的铌生产日本钢管公司将原料铌铁氮化后,用酸浸出除去铁,再将所得氮化物卤化而制得铌的卤化物;所得铌的卤化物经水解、中和沉淀或氧化燃烧而制得铌的氧化物;所得铌的
水下使用普通混凝土封底或堵漏,混凝土容易产生泌水、离析、松散,难以成型;即便采用水下混凝土也难以达到理想封底效果。为了克服上述施工难点,人们生产出了一种新型的材料--
文章阐明了“最低限度经验论”的目的在于消除哲学“忧虑”症,消解心灵与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其主旨在于强调,经验是接受性和自发性合二为一的结果。文章的重点在于分析“最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很高兴通过种子世界杂志,向全国种业同仁及关心、支持黑龙江种业发展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诚挚的问候。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30多年来,中国大陆学界关于郭象及其《庄子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学界探讨的重点集中于郭象《庄子注》的著作权问题、诠释方法、玄学观、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