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云有关粮食问题的思想理论观点,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这就是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讲究科学发展,讲究实际效果。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陈云有关粮食问题的观点,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陈云正是把粮食问题,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吃的问题,看作是人类得以生存,并从事一切“创造历史”的活动而予以高度重视的。他在谈到粮食问题时,阐述了这样一些重要观点。
1、粮食问题是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1955年2月陈云在全国财经会议上作关于粮食工作的讲话时指出:“粮食问题已成为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粮食紧张了,各种工作就一定紧张,同农民的关系也就必然紧张。”①在1957年7、8月间关于合理调整粮食供销矛盾的讲话中,他又指出“粮食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②
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陈云把在土地上生产粮食也提到农民命根子的高度,这就指出了粮食问题在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③,陈云的这些论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粮食生产是任何其他物质生产所不能替代的,是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把它摆在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和种粮农民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2、粮食是其他农产品和轻工业品的基础。陈云在1960年11月24日、25日、29日谈到《工业要拿出一些力量支援农业》的讲话时强调:“根本问题是粮食。粮多,其他农产品才能多起来,轻工业品也就多了,吃穿用就可以松动些了。”④“稳定粮田在大粮食观点中,仍是一个要点。”⑤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吃饭、穿衣是每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吃、穿的基础在农业,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粮食生产又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农村各业中,粮食生产无疑是基础,是根本,只有把这个基础产业抓紧抓好了,并确保粮田的稳中有增,确保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这样农村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才有牢靠的根基。
3、粮价稳定,物价才能稳定。陈云于1951年6月13日在给黄克诚、王首道并中南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粮价稳定是物价稳定的关键》一封电报中,针对建国初期粮食供应偏紧的状况,指出:“粮价稳定是一切稳定的关键,此关一破,有全局难收之险。”⑥他在1957年7、8月关于《合理调整粮食供销矛盾》的讲话中,又指出:“粮食毕竟是一个重要的东西,是保证物价稳定绝不可少的东西。物价稳定靠什么?头一个就是粮价稳定,第二个是有衣服穿。吃饭、穿衣这两样稳定了,老百姓就说物价稳定了。如果粮食价格不能稳定,粮食发生动摇,那么整个物价就动摇了;如果粮食动摇了,整个五年计划建设就会动摇。所以,粮食是稳定物价最重要的一种物资,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物资,没有粮食就不能建设。”⑦
陈云在论述物价稳定和粮价稳定的关系时,把粮价稳定问题放在基础环节,认为如粮价不稳,“此关一破,有全局难收之险。”把粮食价格的稳不稳,提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察,这是陈云的高明之处。在计划经济年代,只要抓住了吃饭穿衣这两件大事,就可以说是抓住了牛鼻子,大的乱子就不会出。即使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吃饭穿衣问题依然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在这件事情上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全局,就会影响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其最终结果也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陈云的这个论述,提醒我们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管国民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在粮食问题上,任何忽视和轻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有害的、错误的。
4、“我是忙吃饭穿衣这一事情的”。陈云在1957年9月11日《探索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一文中深情地说:“对农业生产这件事情,我是比较有兴趣的,因为这是吃饭穿衣问题。同志们知道我是管这一套的,哪里没有粮食、棉花,我就要管。解放后八年来我忙什么呢?主要就是忙吃饭穿衣这个事情。”⑧陈云在这里说得多么坦诚和动情,他是把粮食和农业生产看得很重很重的,“哪里没有粮食、棉花,我就要管”,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种对人民事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民生、民本思想。
二、对粮食问题始终要保持清醒认识
1955年5月下旬,陈云在苏州调查时曾同该市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三次谈话,其中特别讲到:“粮食问题的紧张情况在15年到20年内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因为粮食增产赶不上需要的增长。所以,在20年内我们的工作是离不开粮食问题的。农村的一切工作,不论是生产、互助合作、党的建设都要围绕粮食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谁想带着一副白手套企图不沾染粮食问题而去进行农村各项工作,谁就要犯严重的错误。”⑨
这一段论述重点包涵三点意思:
1、相当一个时期,粮食的紧张状况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陈云曾指出,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不是苏联、美国型的国家,他们地多人少,而我们是地少人多,除去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以外,全国人口的94%,只占有全国40%的土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化肥使用量不高,加上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等因素,因此尽管解放后,我们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粮食供应始终是偏紧的、不宽裕的。就是在现阶段,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的粮食总产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我国人多地少、科学种田水平不高这个实际状况出发,我们仍然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陈云判断的“粮食的紧张状况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仍然没有过时。
2、党的建设要围绕粮食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在计划经济年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全党办农业、全党抓粮食始终是党的中心工作之一。那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有何必要强调党的建设要围绕粮食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答案也是肯定的。这自然不是要党的各级组织都去抓农业和粮食问题,而是强调各级党组织都要关心、了解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的大势,都要十分注意这个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人的生存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粮食生产问题。可以说,这样的要求和提醒是十分必要的。
3、农村工作者如果不关心粮食问题,就要犯错误。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其中粮食生产是涉及全局的、基础的、根本的。如前所述,一旦粮食紧张或紧缺,就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粮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是重中之重。作为一个农村工作者,即农村各级干部,没有任何理由不关心、不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即使并不直接分管和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方面的工作,所有农村干部都不能不去关心它、重视它。这就是陈云强调的基于粮食问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如果农村工作者对它漠然视之,则就要犯严重错误。
4、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挑战,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初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我国徘徊多年的粮食产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即全国粮食总产从1978年的3000亿公斤,到1984年就跨上了4000亿公斤这个台阶,商品粮从500亿公斤增加到1000亿公斤,商品率从20%提高到30%以上。这说明只要制定和实施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年来粮食生产受到了市场化和价值规律的挑战。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经济政策及其经济行为,又将农民从种植粮食引向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引向发展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农民在比较低的合同收购价格导向下,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这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几次出现粮食总产徘徊不前的状况。正如陈云所预料的,“相当一个时期粮食的紧张状况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粮食生产尽管是基础产业,但它又是效益不高的产业,所以种植粮食的政策和扶持力度稍显不足,或基本粮田保护不当,农民就会给我们上课,上粮食产量波动的课,这方面的教训是我们要永远记取的。
三、抓紧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
陈云关于粮食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有所作为的原则,指导当前和今后的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
1、要统一对粮食问题的认识。目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是:劳动者数量偏多,素质较差,急需提高;传统工具、传统技术和现代工具,少数比较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并存;耕地面积乃至粮田面积仍在减少,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等,由此反映在粮食生产上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所有这一切,都提示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是一个大国,有13亿人口,决定了粮食必须要依靠自己解决,一旦粮食紧缺,要想依赖进口,则是很不现实的。我们要始终牢记陈云关于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粮食是关键的思想,牢记“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思想,在粮食安全这一事关人民生活安全、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能掉以轻心。为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方针,决不能因为农村形势的好转,而忽视了对农业、尤其是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和物质投入。此外,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继续妥善处理好发展农业和发展工业及其他各业的关系;在农业内部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要把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放到整个农村工作的全局中加以决策。
2、要落实粮食增产措施。陈云对如何实现粮食增产有一系列论述,从中可以发现他对这个问题研究得很细、很实,讲得很具体、很透彻。这为我们讲科学、讲实效提供了范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很好的方法。用什么办法增产粮食呢?陈云在1957年9月11日《探索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一文中作了详细论述。陈云指出:“第一个想到的是养猪积肥,即养猪积粪,积粪肥田,肥田增产,增产又可以增加饲料。第二是水的问题。认为这个问题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见效的。第三个是开荒。中国荒地开始说有5亿亩,后来说有12亿亩,到现在落实的只有8亿亩,其中能开的有4亿亩,还有4亿亩还不好开。所以增产粮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化学,一条是水利。”⑩陈云谈到的上述一些问题,例如:开垦荒地问题,水利建设问题,增加化肥供应量问题等,就我国大多数省区来说,至今仍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农村工作部门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3、要采取的若干扶持政策。根据党中央关于“必须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的指示精神和陈云有关粮食问题的论述,当前在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中:一是要采取措施增加农业投入。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要实现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代化,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不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投入,不明显改善农业的物质基础,是难以达到的。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决非当年投入就能够奏效。为此,国家应逐步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的比重,同时也要把农用工业发展提到重要位置,进一步提高农机、农化工业的发展水平。二是要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工作。要重视提高粮食产量的研究,又要注重提高粮食品质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育种、植保、排灌等技术水平;要从研究产中,延伸到产前、产后、深度加工和增产增值等各个方面;要从单项研究转向科研、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此外,还要关心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对现有的农科人员,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业务培训,更新知识,使之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三是要确保基本粮田面积。近些年,随着各省区市乃至乡镇工业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国基本粮田面积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中央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耕地和粮田面积的下滑,制止耕地利用方面的浪费现象。并通过有计划地开垦荒地和围海造田,使可耕地面积能逐年有所增加。四是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力度。农业和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加大补贴力度。近年来,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了直接补贴,受到广大种粮农民的欢迎。这项利农惠农政策应当继续执行。今后重点是要提高对规模化商品粮生产专业大户的补贴标准,同时这种补贴应坚持直接补给种粮农民,以提高粮食的产出率和商品率。五是要动员各行各业、城市各个部门都来关心农业,关心粮食生产,营造全党重视、全社会关心的良好氛围,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陈云有关农业和粮食问题的指示,确保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注释:
①②⑥《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587、186、257页。
③《陈云文选(1956—1985年)》,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④⑤⑦⑧⑨⑩《陈云文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05、515、190、201、204—206、206—209页。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石岸
一、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陈云正是把粮食问题,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吃的问题,看作是人类得以生存,并从事一切“创造历史”的活动而予以高度重视的。他在谈到粮食问题时,阐述了这样一些重要观点。
1、粮食问题是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1955年2月陈云在全国财经会议上作关于粮食工作的讲话时指出:“粮食问题已成为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粮食紧张了,各种工作就一定紧张,同农民的关系也就必然紧张。”①在1957年7、8月间关于合理调整粮食供销矛盾的讲话中,他又指出“粮食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②
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陈云把在土地上生产粮食也提到农民命根子的高度,这就指出了粮食问题在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③,陈云的这些论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粮食生产是任何其他物质生产所不能替代的,是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把它摆在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和种粮农民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2、粮食是其他农产品和轻工业品的基础。陈云在1960年11月24日、25日、29日谈到《工业要拿出一些力量支援农业》的讲话时强调:“根本问题是粮食。粮多,其他农产品才能多起来,轻工业品也就多了,吃穿用就可以松动些了。”④“稳定粮田在大粮食观点中,仍是一个要点。”⑤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吃饭、穿衣是每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吃、穿的基础在农业,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粮食生产又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农村各业中,粮食生产无疑是基础,是根本,只有把这个基础产业抓紧抓好了,并确保粮田的稳中有增,确保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这样农村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才有牢靠的根基。
3、粮价稳定,物价才能稳定。陈云于1951年6月13日在给黄克诚、王首道并中南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粮价稳定是物价稳定的关键》一封电报中,针对建国初期粮食供应偏紧的状况,指出:“粮价稳定是一切稳定的关键,此关一破,有全局难收之险。”⑥他在1957年7、8月关于《合理调整粮食供销矛盾》的讲话中,又指出:“粮食毕竟是一个重要的东西,是保证物价稳定绝不可少的东西。物价稳定靠什么?头一个就是粮价稳定,第二个是有衣服穿。吃饭、穿衣这两样稳定了,老百姓就说物价稳定了。如果粮食价格不能稳定,粮食发生动摇,那么整个物价就动摇了;如果粮食动摇了,整个五年计划建设就会动摇。所以,粮食是稳定物价最重要的一种物资,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物资,没有粮食就不能建设。”⑦
陈云在论述物价稳定和粮价稳定的关系时,把粮价稳定问题放在基础环节,认为如粮价不稳,“此关一破,有全局难收之险。”把粮食价格的稳不稳,提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察,这是陈云的高明之处。在计划经济年代,只要抓住了吃饭穿衣这两件大事,就可以说是抓住了牛鼻子,大的乱子就不会出。即使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吃饭穿衣问题依然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在这件事情上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全局,就会影响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其最终结果也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陈云的这个论述,提醒我们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管国民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在粮食问题上,任何忽视和轻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有害的、错误的。
4、“我是忙吃饭穿衣这一事情的”。陈云在1957年9月11日《探索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一文中深情地说:“对农业生产这件事情,我是比较有兴趣的,因为这是吃饭穿衣问题。同志们知道我是管这一套的,哪里没有粮食、棉花,我就要管。解放后八年来我忙什么呢?主要就是忙吃饭穿衣这个事情。”⑧陈云在这里说得多么坦诚和动情,他是把粮食和农业生产看得很重很重的,“哪里没有粮食、棉花,我就要管”,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种对人民事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民生、民本思想。
二、对粮食问题始终要保持清醒认识
1955年5月下旬,陈云在苏州调查时曾同该市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三次谈话,其中特别讲到:“粮食问题的紧张情况在15年到20年内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因为粮食增产赶不上需要的增长。所以,在20年内我们的工作是离不开粮食问题的。农村的一切工作,不论是生产、互助合作、党的建设都要围绕粮食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谁想带着一副白手套企图不沾染粮食问题而去进行农村各项工作,谁就要犯严重的错误。”⑨
这一段论述重点包涵三点意思:
1、相当一个时期,粮食的紧张状况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陈云曾指出,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不是苏联、美国型的国家,他们地多人少,而我们是地少人多,除去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以外,全国人口的94%,只占有全国40%的土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化肥使用量不高,加上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等因素,因此尽管解放后,我们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粮食供应始终是偏紧的、不宽裕的。就是在现阶段,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的粮食总产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我国人多地少、科学种田水平不高这个实际状况出发,我们仍然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陈云判断的“粮食的紧张状况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仍然没有过时。
2、党的建设要围绕粮食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在计划经济年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全党办农业、全党抓粮食始终是党的中心工作之一。那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有何必要强调党的建设要围绕粮食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答案也是肯定的。这自然不是要党的各级组织都去抓农业和粮食问题,而是强调各级党组织都要关心、了解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的大势,都要十分注意这个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人的生存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粮食生产问题。可以说,这样的要求和提醒是十分必要的。
3、农村工作者如果不关心粮食问题,就要犯错误。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其中粮食生产是涉及全局的、基础的、根本的。如前所述,一旦粮食紧张或紧缺,就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粮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是重中之重。作为一个农村工作者,即农村各级干部,没有任何理由不关心、不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即使并不直接分管和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方面的工作,所有农村干部都不能不去关心它、重视它。这就是陈云强调的基于粮食问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如果农村工作者对它漠然视之,则就要犯严重错误。
4、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挑战,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初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我国徘徊多年的粮食产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即全国粮食总产从1978年的3000亿公斤,到1984年就跨上了4000亿公斤这个台阶,商品粮从500亿公斤增加到1000亿公斤,商品率从20%提高到30%以上。这说明只要制定和实施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年来粮食生产受到了市场化和价值规律的挑战。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经济政策及其经济行为,又将农民从种植粮食引向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引向发展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农民在比较低的合同收购价格导向下,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这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几次出现粮食总产徘徊不前的状况。正如陈云所预料的,“相当一个时期粮食的紧张状况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粮食生产尽管是基础产业,但它又是效益不高的产业,所以种植粮食的政策和扶持力度稍显不足,或基本粮田保护不当,农民就会给我们上课,上粮食产量波动的课,这方面的教训是我们要永远记取的。
三、抓紧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
陈云关于粮食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有所作为的原则,指导当前和今后的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
1、要统一对粮食问题的认识。目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是:劳动者数量偏多,素质较差,急需提高;传统工具、传统技术和现代工具,少数比较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并存;耕地面积乃至粮田面积仍在减少,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等,由此反映在粮食生产上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所有这一切,都提示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是一个大国,有13亿人口,决定了粮食必须要依靠自己解决,一旦粮食紧缺,要想依赖进口,则是很不现实的。我们要始终牢记陈云关于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粮食是关键的思想,牢记“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思想,在粮食安全这一事关人民生活安全、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能掉以轻心。为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方针,决不能因为农村形势的好转,而忽视了对农业、尤其是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和物质投入。此外,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继续妥善处理好发展农业和发展工业及其他各业的关系;在农业内部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要把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放到整个农村工作的全局中加以决策。
2、要落实粮食增产措施。陈云对如何实现粮食增产有一系列论述,从中可以发现他对这个问题研究得很细、很实,讲得很具体、很透彻。这为我们讲科学、讲实效提供了范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很好的方法。用什么办法增产粮食呢?陈云在1957年9月11日《探索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一文中作了详细论述。陈云指出:“第一个想到的是养猪积肥,即养猪积粪,积粪肥田,肥田增产,增产又可以增加饲料。第二是水的问题。认为这个问题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见效的。第三个是开荒。中国荒地开始说有5亿亩,后来说有12亿亩,到现在落实的只有8亿亩,其中能开的有4亿亩,还有4亿亩还不好开。所以增产粮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化学,一条是水利。”⑩陈云谈到的上述一些问题,例如:开垦荒地问题,水利建设问题,增加化肥供应量问题等,就我国大多数省区来说,至今仍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农村工作部门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3、要采取的若干扶持政策。根据党中央关于“必须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的指示精神和陈云有关粮食问题的论述,当前在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中:一是要采取措施增加农业投入。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要实现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代化,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不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投入,不明显改善农业的物质基础,是难以达到的。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决非当年投入就能够奏效。为此,国家应逐步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的比重,同时也要把农用工业发展提到重要位置,进一步提高农机、农化工业的发展水平。二是要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工作。要重视提高粮食产量的研究,又要注重提高粮食品质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育种、植保、排灌等技术水平;要从研究产中,延伸到产前、产后、深度加工和增产增值等各个方面;要从单项研究转向科研、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此外,还要关心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对现有的农科人员,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业务培训,更新知识,使之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三是要确保基本粮田面积。近些年,随着各省区市乃至乡镇工业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国基本粮田面积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中央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耕地和粮田面积的下滑,制止耕地利用方面的浪费现象。并通过有计划地开垦荒地和围海造田,使可耕地面积能逐年有所增加。四是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力度。农业和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加大补贴力度。近年来,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了直接补贴,受到广大种粮农民的欢迎。这项利农惠农政策应当继续执行。今后重点是要提高对规模化商品粮生产专业大户的补贴标准,同时这种补贴应坚持直接补给种粮农民,以提高粮食的产出率和商品率。五是要动员各行各业、城市各个部门都来关心农业,关心粮食生产,营造全党重视、全社会关心的良好氛围,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陈云有关农业和粮食问题的指示,确保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注释:
①②⑥《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587、186、257页。
③《陈云文选(1956—1985年)》,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④⑤⑦⑧⑨⑩《陈云文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05、515、190、201、204—206、206—209页。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