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2009年11月,葫芦丝作为白鹿小学校本教材,走进了音乐课堂。它那亲切、细腻的音色,轻柔、飘逸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目前,本校三至六年级开展了葫芦丝进课堂的教学。以下是笔者对小学音乐课堂中葫芦丝教学的一点认识。
葫芦丝教学的第一要点
兴趣的培养 学习葫芦丝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点滴积累的过程。特别对于初学葫芦丝的学生来说,学好葫芦丝就是要保持对葫芦丝的兴趣。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教材上的歌曲吹奏没有兴趣,因此对葫芦丝的兴趣也慢慢下降。后来,笔者发现他们很喜欢流行歌曲,于是,我便找来一些适合葫芦丝演奏的流行歌曲让学生演奏。在他们的演奏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谱子上有一些跨度较大的音程也能吹奏准确,吹奏到位,一些较难的节奏学生也能吹对了。所以笔者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是一种促使其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乐器的一个关键,是使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一个有效途径。
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 在指导学生学习葫芦丝的过程中,第一堂课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对器乐学习兴趣的重要一课。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培养。首先,师生间的情感基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一个孩子喜欢你、崇拜你时,他对你所授的内容兴趣大增。因此,在这第一堂课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微笑,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非常重要。他们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喜欢上你,同时也喜欢上了你所演奏的这个乐器。接着老师应做到的是让学生见识到你的本领。演奏几首优美动听的名曲,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充分感受这件乐器所产生的美妙的乐音和旋律。这第一堂课不用教过多的内容,让学生对乐器产生兴趣,对老师产生兴趣,就是器乐学习的最好开端。
葫芦丝教学的关键过程
体验葫芦丝的乐趣 “参与是成功的一半。”在最初的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充分感受音乐。让初学的学生欣赏教师演奏的儿歌、律动曲、游戏曲,把“听”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抓好抓活。接着让学生跟着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和速度击掌打拍,来体验节奏感,从而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灵敏性、节奏的敏感性及对音乐的感受性。从“听”到“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的萌动过程。当孩子们内心被刺激得痒痒的,并意识到这种悦耳的音乐是从眼前葫芦丝乐器中传出来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触摸预期,模仿教师演奏,如此学生开始进入学习阶段,才会更加认真。
运用特殊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由于学前期学生的大脑和思维的发展有限,加之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生相互沟通的关键。这里的语言能力,并不是指“口若悬河” “引经据典”,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所以,教师就尽可能地讲“学生语言”。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能听懂的,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幽默风趣,语速要慢,语调要抑扬顿挫。总之,使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话语,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葫芦丝教学的实践意义
注重音乐实践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存在受人期待和引人注意的需要等心理。鉴于此,教师可依据教学和训练的进度,定期开展一些小型的表演观摩活动及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教室里、学校舞台上、社区剧院演出等,给他们一个表演的机会。如在校“小舞台、大梦想” “童话节”“六一节”上表演,在家长和亲朋好友面前“露一手”……这样,让学生建立起竞争心、自尊心、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还可不定期地组织“考级观摩” “分组观摩”,观看优秀录像等活动。这类不同形式的、有趣的表演观摩交流活动,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激励了学生“比一比”的竞争意识,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慎始习,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好的坏的习惯都是先入为主。学生在初学葫芦丝时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练习之前,首先要求学生做到“静”“想”“练”。“静”,要静下心来;“想”,想一想练什么,怎样练,解决什么问题;最后开始练习。这样可克服盲目性,不在错误中练习。
葫芦丝进入音乐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大大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德育和智力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多一项特长选择,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葫芦丝教学的第一要点
兴趣的培养 学习葫芦丝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点滴积累的过程。特别对于初学葫芦丝的学生来说,学好葫芦丝就是要保持对葫芦丝的兴趣。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教材上的歌曲吹奏没有兴趣,因此对葫芦丝的兴趣也慢慢下降。后来,笔者发现他们很喜欢流行歌曲,于是,我便找来一些适合葫芦丝演奏的流行歌曲让学生演奏。在他们的演奏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谱子上有一些跨度较大的音程也能吹奏准确,吹奏到位,一些较难的节奏学生也能吹对了。所以笔者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是一种促使其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乐器的一个关键,是使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一个有效途径。
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 在指导学生学习葫芦丝的过程中,第一堂课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对器乐学习兴趣的重要一课。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培养。首先,师生间的情感基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一个孩子喜欢你、崇拜你时,他对你所授的内容兴趣大增。因此,在这第一堂课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微笑,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非常重要。他们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喜欢上你,同时也喜欢上了你所演奏的这个乐器。接着老师应做到的是让学生见识到你的本领。演奏几首优美动听的名曲,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充分感受这件乐器所产生的美妙的乐音和旋律。这第一堂课不用教过多的内容,让学生对乐器产生兴趣,对老师产生兴趣,就是器乐学习的最好开端。
葫芦丝教学的关键过程
体验葫芦丝的乐趣 “参与是成功的一半。”在最初的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充分感受音乐。让初学的学生欣赏教师演奏的儿歌、律动曲、游戏曲,把“听”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抓好抓活。接着让学生跟着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和速度击掌打拍,来体验节奏感,从而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灵敏性、节奏的敏感性及对音乐的感受性。从“听”到“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的萌动过程。当孩子们内心被刺激得痒痒的,并意识到这种悦耳的音乐是从眼前葫芦丝乐器中传出来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触摸预期,模仿教师演奏,如此学生开始进入学习阶段,才会更加认真。
运用特殊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由于学前期学生的大脑和思维的发展有限,加之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生相互沟通的关键。这里的语言能力,并不是指“口若悬河” “引经据典”,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所以,教师就尽可能地讲“学生语言”。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能听懂的,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幽默风趣,语速要慢,语调要抑扬顿挫。总之,使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话语,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葫芦丝教学的实践意义
注重音乐实践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存在受人期待和引人注意的需要等心理。鉴于此,教师可依据教学和训练的进度,定期开展一些小型的表演观摩活动及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教室里、学校舞台上、社区剧院演出等,给他们一个表演的机会。如在校“小舞台、大梦想” “童话节”“六一节”上表演,在家长和亲朋好友面前“露一手”……这样,让学生建立起竞争心、自尊心、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还可不定期地组织“考级观摩” “分组观摩”,观看优秀录像等活动。这类不同形式的、有趣的表演观摩交流活动,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激励了学生“比一比”的竞争意识,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慎始习,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好的坏的习惯都是先入为主。学生在初学葫芦丝时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练习之前,首先要求学生做到“静”“想”“练”。“静”,要静下心来;“想”,想一想练什么,怎样练,解决什么问题;最后开始练习。这样可克服盲目性,不在错误中练习。
葫芦丝进入音乐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大大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德育和智力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多一项特长选择,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