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早上的时光,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章,朗读是学生与教师,作者,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双方实现的碰撞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经过多次阅读,以自觉的方式掌握了其中的部分知识,获取了潜移默化中的信息,于是,在不觉间,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和自身的素质都可获得和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朗读 方法探索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采取教师串讲,学生听讲、做笔记的方式,对于已经有一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教师再采用这种包办方式教就违背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原则。"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文言文教学不能无动于衷。过去乃至现在,文言文教学改革都不被重视,被人称为语文教学研究的"死角",从报刊上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簡单的经验介绍,而且没有把朗读背诵和研究性阅读理解结合起来研究并加以强调,也没有明确地把研究建构在"素质教育"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础之上,而对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研究很多也很突出。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文教改中文言文教改被轻视这一缺憾,直接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中教材选编文言文文质兼美,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既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美好的情感。高中新课标教材文言文选文约占课文的40%,因此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一线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比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症结何在?那便是对于诵读的漠视、遗忘。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现在谈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
1.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的写在课本上,因为这一课生字较多,我提示他们可多写几遍记在脑海中,比写在课本上看上看下的轻松。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翻译书工具书也派上了用场,让我高兴的是几位同学到办公室找到我,探讨“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如何停顿,这使我窃喜:不怕有问题,就怕不读啊!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读音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停顿的把握也比我预期的要好。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2.精读。在《阿房宫赋》的课堂阅读环节,我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朗读,在选哪那一段的问题上学生们有了一点小小的分歧,但很快便亮出了结果:男生读第一段,女生第二段,并给出了理由:恢宏巍峨适合男生,脂粉香气适合女生。这表明学生们对于文中的传神描绘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感官的印象,于是我顺势提出了这次诵读的要求:不仅要动嘴,流畅无误的读顺,还要动脑,在脑海中建起一座巍峨的宫殿,画出如云的宫女,带着感觉带着画面去读。这一次诵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同学们明显的读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朗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一位学声乐的女生被大家推荐起来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赢得了满堂的掌声。第三段稍长,我进行了范读,然后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朗读,最后进行了齐读,在齐读时注意到有的学生已经不用看课本,从头到尾背下来了,这着实让我有些兴奋。反复的诵读中,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老师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
3.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在《阿房宫赋》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我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几个班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读比赛并书法比赛,这对鼓励学生诵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之后考查这一课的知识点时,发现学生们记得比较牢固,极少丢分。
以上是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通过学生们的实际反应和跟踪检测,我觉得这样上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以后遇到文学性比较强的文言文,不妨试用此法,但同时也要注意,文言文也具有多样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诵读”这条主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通,这还有待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朗读 方法探索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采取教师串讲,学生听讲、做笔记的方式,对于已经有一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教师再采用这种包办方式教就违背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原则。"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文言文教学不能无动于衷。过去乃至现在,文言文教学改革都不被重视,被人称为语文教学研究的"死角",从报刊上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簡单的经验介绍,而且没有把朗读背诵和研究性阅读理解结合起来研究并加以强调,也没有明确地把研究建构在"素质教育"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础之上,而对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研究很多也很突出。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文教改中文言文教改被轻视这一缺憾,直接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中教材选编文言文文质兼美,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既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美好的情感。高中新课标教材文言文选文约占课文的40%,因此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一线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比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症结何在?那便是对于诵读的漠视、遗忘。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现在谈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
1.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的写在课本上,因为这一课生字较多,我提示他们可多写几遍记在脑海中,比写在课本上看上看下的轻松。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翻译书工具书也派上了用场,让我高兴的是几位同学到办公室找到我,探讨“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如何停顿,这使我窃喜:不怕有问题,就怕不读啊!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读音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停顿的把握也比我预期的要好。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2.精读。在《阿房宫赋》的课堂阅读环节,我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朗读,在选哪那一段的问题上学生们有了一点小小的分歧,但很快便亮出了结果:男生读第一段,女生第二段,并给出了理由:恢宏巍峨适合男生,脂粉香气适合女生。这表明学生们对于文中的传神描绘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感官的印象,于是我顺势提出了这次诵读的要求:不仅要动嘴,流畅无误的读顺,还要动脑,在脑海中建起一座巍峨的宫殿,画出如云的宫女,带着感觉带着画面去读。这一次诵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同学们明显的读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朗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一位学声乐的女生被大家推荐起来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赢得了满堂的掌声。第三段稍长,我进行了范读,然后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朗读,最后进行了齐读,在齐读时注意到有的学生已经不用看课本,从头到尾背下来了,这着实让我有些兴奋。反复的诵读中,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老师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
3.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在《阿房宫赋》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我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几个班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读比赛并书法比赛,这对鼓励学生诵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之后考查这一课的知识点时,发现学生们记得比较牢固,极少丢分。
以上是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通过学生们的实际反应和跟踪检测,我觉得这样上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以后遇到文学性比较强的文言文,不妨试用此法,但同时也要注意,文言文也具有多样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诵读”这条主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通,这还有待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