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充分利用教材、资料以及巧妙地运用数学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地展示数学美的感受。(2)数学的美是一种理智的美,对数学美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3)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数学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审美情趣。(4)对于数学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重视和理解能力。
【关键词】立足教改探索;挖掘和提炼;激发和创造
华罗庚曾经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注目的……”,我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数学作为理性学科的代表,其知识体系本身是及其明确和严谨的,不许有任何含糊之处,但它温涵于其中的数学美,则是十分含蓄和隐晦的,只有反复认真地进行品味,才能有所领悟。有的人说,数学是枯燥无味,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立足于教改探索,以美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入挖掘和提炼数学中的美的因素,充分利用教材、资料、以及各种数学手段,充分地展示数学的美,诱发学生审美情趣,这样不仅可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愉快,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如果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从文学角度来巩固知识,我想这样的课一定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比如,在上《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借用了文学知识,我让学生从成语中找出其表示的百分数。例如:十拿九稳表示百分之几?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十全十美、一刀两断、半途而废、平分秋色等等呢?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成语,学生们都感到非常的新鲜有趣,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时而皱起眉头,时而激动欢呼……,这样他们不仅学会了百分数,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学科的交融,让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在课的最后我又用百分数的名言送给他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就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还得到思想品德教育。
又如,在给三年级学生上混合运算时,我给学生一对隐藏美有趣数学题的寿联。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一度春秋。”要求学生计算这个老寿星今年是多少岁?我让学生从字典中找出对联中的关键词,“花甲”、“古稀”、“春秋”、“双庆”。结果学生真的用两道乘法混合计算题就解决了,他们找出上联中“花甲”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岁是21岁,即:60×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70 岁,而“一度春秋”就是一年。所以:70×2+1=141。如果用这样的对联为乘加这一类的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你说这样的课堂还会枯燥乏味吗?文学的世界真是浩瀚无边,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巧妙运用于数学课堂,就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的美又是一种理智美,它具有简洁、统一、对称、有序等特征。数学概念的明确精炼、定理的简洁深奥,公式的简明醒目,方法的新奇奥妙,都会使人心灵震撼,心荡神驰,这些都是激励学生克服疑难,不断进取的极好动力。如陈景润之所以证明歌德巴赫猜测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他在幼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听到过路的人说“1+1=2”。这个新奇而简洁的数学命题时,使细小的他迷恋上了数学,使他知道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王冠。而歌得巴赫猜想则是这顶王冠上的明珠。——这个王冠上的明珠就成了他立志不渝的愿望。
然而,对数学美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数学学习质量主要是指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效果,现行教材在重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主要是指对数学概念的准确把握,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对数学规律的自如运用,特别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系统的了解。实践证明,对于数学美的深入钻研和理解,不仅有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如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这样的几道练习题:378+843+622+157 25×3×4×9 387-(187-145),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对于这类题目反复多次的练习之后,那么大多数在面临这样的计算问题时都会注意到调节自己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简洁而准确。
通过挖掘和提炼,激发学生的创造美。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引导学生进一步创造美,才能达到以美促智,以美育人的最终目的。诚然,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人出尽善尽美的创造,但是,对于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美的追求以及跃跃欲试的创造愿望,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在教学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不直接把知识的结论告诉他们,而是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板让学生自己支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最后我稍加归纳,就可以把学生的不同方法整理得出不同的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发现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性地把生疏的三角形转换为自己掌握的图形,从而推出了公式,整个过程思维活跃,情绪饱满,师生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之中。
数学知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具体事实和具体问题中抽出来的,只有学好了数学知识,才能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旅游路线》《铺地砖》《假如我是一个市民给这座城市提什么样的建议》《可能与一定》《小小储蓄员》等这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能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安排既可以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又给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机会。既培养了他们创新意识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等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数学美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重视的理解能力。我把它归纳如下:如果认识了简洁美,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如果认识了有序美,就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如果认识了对称美,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联想、类比能力;如果认识了统一美,就可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把数学中的简洁美、有序美、统一美与实际生活中的美相应的联系在一起如何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方面还有待于我们加大开究力度。我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立足于教改探索,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引导他们欣赏整本书的编写新颖有创意,里面包含有符号、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美、数学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抽象美、以及答案的准确美,在这里是英姿尽展,它美如诗、美如画、美如音乐。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他们捕捉美的视点,从而使他们领悟到数学中的千变万化,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学习,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巧妙运用,在数学课堂里,就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享受到数学的妙趣横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
【关键词】立足教改探索;挖掘和提炼;激发和创造
华罗庚曾经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注目的……”,我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数学作为理性学科的代表,其知识体系本身是及其明确和严谨的,不许有任何含糊之处,但它温涵于其中的数学美,则是十分含蓄和隐晦的,只有反复认真地进行品味,才能有所领悟。有的人说,数学是枯燥无味,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立足于教改探索,以美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入挖掘和提炼数学中的美的因素,充分利用教材、资料、以及各种数学手段,充分地展示数学的美,诱发学生审美情趣,这样不仅可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愉快,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如果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从文学角度来巩固知识,我想这样的课一定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比如,在上《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借用了文学知识,我让学生从成语中找出其表示的百分数。例如:十拿九稳表示百分之几?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十全十美、一刀两断、半途而废、平分秋色等等呢?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成语,学生们都感到非常的新鲜有趣,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时而皱起眉头,时而激动欢呼……,这样他们不仅学会了百分数,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学科的交融,让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在课的最后我又用百分数的名言送给他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就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还得到思想品德教育。
又如,在给三年级学生上混合运算时,我给学生一对隐藏美有趣数学题的寿联。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一度春秋。”要求学生计算这个老寿星今年是多少岁?我让学生从字典中找出对联中的关键词,“花甲”、“古稀”、“春秋”、“双庆”。结果学生真的用两道乘法混合计算题就解决了,他们找出上联中“花甲”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岁是21岁,即:60×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70 岁,而“一度春秋”就是一年。所以:70×2+1=141。如果用这样的对联为乘加这一类的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你说这样的课堂还会枯燥乏味吗?文学的世界真是浩瀚无边,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巧妙运用于数学课堂,就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的美又是一种理智美,它具有简洁、统一、对称、有序等特征。数学概念的明确精炼、定理的简洁深奥,公式的简明醒目,方法的新奇奥妙,都会使人心灵震撼,心荡神驰,这些都是激励学生克服疑难,不断进取的极好动力。如陈景润之所以证明歌德巴赫猜测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他在幼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听到过路的人说“1+1=2”。这个新奇而简洁的数学命题时,使细小的他迷恋上了数学,使他知道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王冠。而歌得巴赫猜想则是这顶王冠上的明珠。——这个王冠上的明珠就成了他立志不渝的愿望。
然而,对数学美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数学学习质量主要是指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效果,现行教材在重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主要是指对数学概念的准确把握,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对数学规律的自如运用,特别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系统的了解。实践证明,对于数学美的深入钻研和理解,不仅有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如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这样的几道练习题:378+843+622+157 25×3×4×9 387-(187-145),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对于这类题目反复多次的练习之后,那么大多数在面临这样的计算问题时都会注意到调节自己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简洁而准确。
通过挖掘和提炼,激发学生的创造美。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引导学生进一步创造美,才能达到以美促智,以美育人的最终目的。诚然,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人出尽善尽美的创造,但是,对于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美的追求以及跃跃欲试的创造愿望,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在教学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不直接把知识的结论告诉他们,而是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板让学生自己支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最后我稍加归纳,就可以把学生的不同方法整理得出不同的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发现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性地把生疏的三角形转换为自己掌握的图形,从而推出了公式,整个过程思维活跃,情绪饱满,师生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之中。
数学知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具体事实和具体问题中抽出来的,只有学好了数学知识,才能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旅游路线》《铺地砖》《假如我是一个市民给这座城市提什么样的建议》《可能与一定》《小小储蓄员》等这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能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安排既可以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又给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机会。既培养了他们创新意识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等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数学美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重视的理解能力。我把它归纳如下:如果认识了简洁美,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如果认识了有序美,就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如果认识了对称美,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联想、类比能力;如果认识了统一美,就可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把数学中的简洁美、有序美、统一美与实际生活中的美相应的联系在一起如何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方面还有待于我们加大开究力度。我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立足于教改探索,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引导他们欣赏整本书的编写新颖有创意,里面包含有符号、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美、数学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抽象美、以及答案的准确美,在这里是英姿尽展,它美如诗、美如画、美如音乐。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他们捕捉美的视点,从而使他们领悟到数学中的千变万化,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学习,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巧妙运用,在数学课堂里,就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享受到数学的妙趣横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