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杭州城市远郊农民市民化已经发展到文化再适应阶段。高教综合体建设对当地农民的生活与生存状态等有很大的影响。高教综合体建设过程中,高校、学生的进入会促使当地农民自身素质发生变化。高教综合体建设对当地农民在教育观念、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意识等方面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综合体建设;农民市民化;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4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096-02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期就到了。”马克思的话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转变的必然性。当社会经济基础向上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向上发展。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积极反映,外界事物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意识的变化。
城市综合体,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出现了综合住宅和商业的新型地产模式。杭州市政府规划中在建的高桥高教综合体,是摆脱传统的商业的开发模式,以文化、教育为核心,打造的全新概念综合体,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进驻。
本文通过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周围农民生活与生存状态的变化为个案来透视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化状况,在杭州富阳高桥镇的高教综合体建设过程中,高校进入、农民不迁出的前提下,对当地农民在教育观念、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意识等方面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一、杭州富阳高桥高教综合体周围农民生活与生存状态的变化
本人作为一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从学校的选址、学校的建设到学校新老生的一直参与其中并关注着学校内外部发生和变化着的一切,透过这些变化以特殊的视角研究高教综合体对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影响。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定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的周围农民作为研究对象,与2010年6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2份。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征求了一些农民用工部门负责人的意见,正式进行问卷前进行了试测,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保证了问卷的质量。
(一)在高校就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1、性别。收回的102份问卷中,男34人,女68人,分别占33.33%和66.67%。
2、年龄。18—22岁有2人,占1.96%;23—27岁有3人,占2.94%;28—32岁有8人,占7.84;33—37岁有8人,占7.84%;38—42岁有20人,占19.61%;43岁及以上有61人,占59.80%。
3、所受教育程度。初中毕业有67人,占65.69%;高中未毕业有7人,占6.86%;高中毕业有22人,占21.57%;高中以上有6人,占5.85%。
4、所从事的职业。宿舍管理6人,占5.88%;卫生清洁43人,占42.16%;食堂服务20人,占19.61;保卫26人,占25.49%;其他7人,占6.86%。
收回的102份问卷中,女性农民在高校就业占三分之二,占66.67%。主要原因一是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较多,二是年龄偏大,43岁以上有61人,占59.80%,三是文化程度所限,初中文化程度有67人,占65.69%,不过随着高教综合体周围环境的改善,其他高校的迁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工作。
(二)就业农民家庭收入及变化情况
1、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有27人,占26.47%;家庭年收入在2—5萬元有49人,占48.04%;家庭年收入在5—10万元有21人,占20.59%;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有5人,占4.90%。
2、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产出是主要收入来源的有21人,占20.59%;工资所得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有60人,占58.82%;自主经营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有10人,占9.80%;其他收入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有11人,占10.78%。
3、家庭收入变化状况。学校迁入之后收入增加的有52人,占50.98%;不变的有41人,占40.20%;下降的有9人,占8.82%。
4、家庭是否还拥有承包地。拥有承包地的有38人,占37.25%;已经没有承包地的有64人,占62.75%。
(三)就业农民职业意识、职业目标状况
1、解决就业的方式。村里组织有18人,占17.65%;邻居介绍有28人,占27.45%;自己找到学校里有50人,占49.02%;通过人才市场等其他方式有6人,占5.88%。
2、与工作相关的问题中,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工资高低的有43人,占42.16%;工作时间长短的有8人,占7.84%;能在家门口工作的有28人,占27.45%;能在大学里工作的有28人,占27.45%;职业技能培训的有5人,占4.90%;其他有1人,占0.98%。
3、解决工作问题的方式。认为应向家人求助的有4人,占3.92%;认为应向领导求助的有94人,占92.16%;其他的有4人,占3.92%;没有想到向同乡求助的。
4、未来规划。在问到今后有什么打算时,回答做几年之后回家的有3人,占2.94%;家里有别的事就不做了有1人,占0.98%;想一直做下去的有57人,占55.88%;没想过的有38人,占37.25%;其他的有3人,占2.94%。
通过自己推荐及人才市场找到学校工作的有56人,占64.90%,这说明自主意识较强;在考虑与工作相关问题时,重点考虑职业技能培训的只有5人,可能大多数人从事的是低技能工作有关,考虑工资问题的最多,这说明生存问题还是第一需要,考虑工作时间及在家门口工作,说明家里需要照顾,有28人选择能在大学里工作,说明需要荣誉感;碰到问题时,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向领导求助,说明组织纪律较强,这可能与将近一年的工作经历有关;绝大数就业农民对未来还是有一定计划的,愿意留下来做,说明对目前的工作比较满意。
(四)就业农民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积累
1、在学校工作之后改变的方面。时间观念增强的有40人,占39.22%;比以前更加关注学习的有12人,占11.67%;服务意识增强的有32人,占31.37%;觉得工作压力大了的有18人,占17.65%;没变化的有8人,占7.84%。
2、农民就业之后,与人交往的情况。认为比以前交往的人多了有67人,占65.69%;比以前杂了有19人;比以前减少了有8人,占7.84%;没变化的有8人,占7.84%。
3、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认为初中毕业的10人,占9.80%;高中毕业的有11人,占10.78%,大专毕业的有18人,占17.65%,大专毕业以上的有63人,占61.76%。
4、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情况。参加养老保险的有57人,占收回问卷人数的55.88%;参加医疗保险的有86人,占样本人数的84.31%;参加失业保险的有16人,占样本人数的15.69%;参加工伤保险的有61人,占样本人数的59.80%;其他保险有2人,占样本数的1.96%。
就业农民时间观念、服务意识、关注学习等方面都比以前增强了,说明工作态度比过去更积极,交际圈增加,意味着就业农民社会网络的扩大,社会资本的增加。在校就业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很高,。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也非常关心,占样本数的84.31%的人有医疗保险,是所有社会保险中比例最高的。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就业农民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在不断的积累之中。
二、杭州富阳高桥镇的高教综合体建设对当地农民在教育观念、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意识等方面的影响
(一)教育观念的变化
在我们随机调查的农民中,大部分人经过了50年代的扫盲运动,80年代的“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20世纪末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居多。当高教综合体开始建设,当高校进入,当地农民强烈的个体反差迫使他们想极力改变现状,并使其寄希望于后代能够通过接受更高的教育来改变务农的命运。
教育是发展经济的关键,综合体建设加快了城乡建设步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们耳濡目染了先进的的教育思想,意识到了教育的功效,致使其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们不再相信命运的安排,不再完完全全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相信只有科学才是摆脱贫穷落后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政治思想的变化
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民对上层建筑充满了神秘和敬畏,部分人心中还存在着虚无缥缈的迷信思想。在"政策效应"的全面牵引下,在高校教师对当地农民积极宣传教育下,尤其是高校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党员先进模范作用的推动下,当地农民的政治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权力、科技等意识进一步形成,农民更加积极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政权进行参政议政。
(三)法律思想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从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年代走出来了,全党全民的共识就是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社会。”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地农民对法律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每当遇到纠纷与冲突时,百姓也不愿意或者根本没有想到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教学传播媒体、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为农民法律意识的增长提供了信息渠道;综合体的建设,高校教师的现身说法,当地农民通过各种媒体学习和了解法律等其他政策的条件大大改善。
(四)经济意识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到市场的诱导下,农村经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加强了农民的经济意识。1978-1984年,推行家庭承包經营体制,改革了农村经营组织。1985-1991年,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992年至今,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行农村改革。几年的积累,几年的发展,几年的竞争,中国农业、农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综合体建设前当地大部分农民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产出。斯科特说:“农民家庭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生产足够的大米以养家糊口。”学校迁入之后,征地补贴,房屋出租等,部分当地农民家庭收入提高了,说明高教综合体的建设对当地农民收入增加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另外,根据高教综合体地处远郊的特点,发展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高教综合体的师生员工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型复合产业,有利于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总的来说,当地农民的意识形态在综合体建设的感染下,已经或者将要发生更多更大的变化。通过高校教职工和当地农民的长期广泛的交往,逐渐地形成不同群体之间交往网络,最终相互融合,扩张当地农民的社会关系,促进当地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我们认为可以从农民的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作者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M].人民出版社,2000.
[2][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中华书局,2000.
[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M].2005,4.
[4]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N]哲社版.2003.
[5]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葛正鹏.“市民”概念的重构与我国农民市民化道路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J],2006,9.
[7]牛德生.社会资本:融入企业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思考[J],经济经纬[J],2006,3.
[8]史亚军等.新农村建设模式与解析[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
[9]刘小年.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研究—主体的视角[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综合体建设;农民市民化;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4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096-02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期就到了。”马克思的话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转变的必然性。当社会经济基础向上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向上发展。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积极反映,外界事物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意识的变化。
城市综合体,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出现了综合住宅和商业的新型地产模式。杭州市政府规划中在建的高桥高教综合体,是摆脱传统的商业的开发模式,以文化、教育为核心,打造的全新概念综合体,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进驻。
本文通过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周围农民生活与生存状态的变化为个案来透视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化状况,在杭州富阳高桥镇的高教综合体建设过程中,高校进入、农民不迁出的前提下,对当地农民在教育观念、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意识等方面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一、杭州富阳高桥高教综合体周围农民生活与生存状态的变化
本人作为一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从学校的选址、学校的建设到学校新老生的一直参与其中并关注着学校内外部发生和变化着的一切,透过这些变化以特殊的视角研究高教综合体对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影响。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定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的周围农民作为研究对象,与2010年6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2份。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征求了一些农民用工部门负责人的意见,正式进行问卷前进行了试测,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保证了问卷的质量。
(一)在高校就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1、性别。收回的102份问卷中,男34人,女68人,分别占33.33%和66.67%。
2、年龄。18—22岁有2人,占1.96%;23—27岁有3人,占2.94%;28—32岁有8人,占7.84;33—37岁有8人,占7.84%;38—42岁有20人,占19.61%;43岁及以上有61人,占59.80%。
3、所受教育程度。初中毕业有67人,占65.69%;高中未毕业有7人,占6.86%;高中毕业有22人,占21.57%;高中以上有6人,占5.85%。
4、所从事的职业。宿舍管理6人,占5.88%;卫生清洁43人,占42.16%;食堂服务20人,占19.61;保卫26人,占25.49%;其他7人,占6.86%。
收回的102份问卷中,女性农民在高校就业占三分之二,占66.67%。主要原因一是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较多,二是年龄偏大,43岁以上有61人,占59.80%,三是文化程度所限,初中文化程度有67人,占65.69%,不过随着高教综合体周围环境的改善,其他高校的迁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工作。
(二)就业农民家庭收入及变化情况
1、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有27人,占26.47%;家庭年收入在2—5萬元有49人,占48.04%;家庭年收入在5—10万元有21人,占20.59%;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有5人,占4.90%。
2、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产出是主要收入来源的有21人,占20.59%;工资所得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有60人,占58.82%;自主经营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有10人,占9.80%;其他收入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有11人,占10.78%。
3、家庭收入变化状况。学校迁入之后收入增加的有52人,占50.98%;不变的有41人,占40.20%;下降的有9人,占8.82%。
4、家庭是否还拥有承包地。拥有承包地的有38人,占37.25%;已经没有承包地的有64人,占62.75%。
(三)就业农民职业意识、职业目标状况
1、解决就业的方式。村里组织有18人,占17.65%;邻居介绍有28人,占27.45%;自己找到学校里有50人,占49.02%;通过人才市场等其他方式有6人,占5.88%。
2、与工作相关的问题中,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工资高低的有43人,占42.16%;工作时间长短的有8人,占7.84%;能在家门口工作的有28人,占27.45%;能在大学里工作的有28人,占27.45%;职业技能培训的有5人,占4.90%;其他有1人,占0.98%。
3、解决工作问题的方式。认为应向家人求助的有4人,占3.92%;认为应向领导求助的有94人,占92.16%;其他的有4人,占3.92%;没有想到向同乡求助的。
4、未来规划。在问到今后有什么打算时,回答做几年之后回家的有3人,占2.94%;家里有别的事就不做了有1人,占0.98%;想一直做下去的有57人,占55.88%;没想过的有38人,占37.25%;其他的有3人,占2.94%。
通过自己推荐及人才市场找到学校工作的有56人,占64.90%,这说明自主意识较强;在考虑与工作相关问题时,重点考虑职业技能培训的只有5人,可能大多数人从事的是低技能工作有关,考虑工资问题的最多,这说明生存问题还是第一需要,考虑工作时间及在家门口工作,说明家里需要照顾,有28人选择能在大学里工作,说明需要荣誉感;碰到问题时,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向领导求助,说明组织纪律较强,这可能与将近一年的工作经历有关;绝大数就业农民对未来还是有一定计划的,愿意留下来做,说明对目前的工作比较满意。
(四)就业农民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积累
1、在学校工作之后改变的方面。时间观念增强的有40人,占39.22%;比以前更加关注学习的有12人,占11.67%;服务意识增强的有32人,占31.37%;觉得工作压力大了的有18人,占17.65%;没变化的有8人,占7.84%。
2、农民就业之后,与人交往的情况。认为比以前交往的人多了有67人,占65.69%;比以前杂了有19人;比以前减少了有8人,占7.84%;没变化的有8人,占7.84%。
3、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认为初中毕业的10人,占9.80%;高中毕业的有11人,占10.78%,大专毕业的有18人,占17.65%,大专毕业以上的有63人,占61.76%。
4、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情况。参加养老保险的有57人,占收回问卷人数的55.88%;参加医疗保险的有86人,占样本人数的84.31%;参加失业保险的有16人,占样本人数的15.69%;参加工伤保险的有61人,占样本人数的59.80%;其他保险有2人,占样本数的1.96%。
就业农民时间观念、服务意识、关注学习等方面都比以前增强了,说明工作态度比过去更积极,交际圈增加,意味着就业农民社会网络的扩大,社会资本的增加。在校就业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很高,。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也非常关心,占样本数的84.31%的人有医疗保险,是所有社会保险中比例最高的。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就业农民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在不断的积累之中。
二、杭州富阳高桥镇的高教综合体建设对当地农民在教育观念、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意识等方面的影响
(一)教育观念的变化
在我们随机调查的农民中,大部分人经过了50年代的扫盲运动,80年代的“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20世纪末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居多。当高教综合体开始建设,当高校进入,当地农民强烈的个体反差迫使他们想极力改变现状,并使其寄希望于后代能够通过接受更高的教育来改变务农的命运。
教育是发展经济的关键,综合体建设加快了城乡建设步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们耳濡目染了先进的的教育思想,意识到了教育的功效,致使其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们不再相信命运的安排,不再完完全全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相信只有科学才是摆脱贫穷落后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政治思想的变化
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民对上层建筑充满了神秘和敬畏,部分人心中还存在着虚无缥缈的迷信思想。在"政策效应"的全面牵引下,在高校教师对当地农民积极宣传教育下,尤其是高校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党员先进模范作用的推动下,当地农民的政治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权力、科技等意识进一步形成,农民更加积极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政权进行参政议政。
(三)法律思想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从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年代走出来了,全党全民的共识就是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社会。”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地农民对法律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每当遇到纠纷与冲突时,百姓也不愿意或者根本没有想到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教学传播媒体、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为农民法律意识的增长提供了信息渠道;综合体的建设,高校教师的现身说法,当地农民通过各种媒体学习和了解法律等其他政策的条件大大改善。
(四)经济意识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到市场的诱导下,农村经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加强了农民的经济意识。1978-1984年,推行家庭承包經营体制,改革了农村经营组织。1985-1991年,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992年至今,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行农村改革。几年的积累,几年的发展,几年的竞争,中国农业、农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综合体建设前当地大部分农民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产出。斯科特说:“农民家庭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生产足够的大米以养家糊口。”学校迁入之后,征地补贴,房屋出租等,部分当地农民家庭收入提高了,说明高教综合体的建设对当地农民收入增加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另外,根据高教综合体地处远郊的特点,发展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高教综合体的师生员工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型复合产业,有利于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总的来说,当地农民的意识形态在综合体建设的感染下,已经或者将要发生更多更大的变化。通过高校教职工和当地农民的长期广泛的交往,逐渐地形成不同群体之间交往网络,最终相互融合,扩张当地农民的社会关系,促进当地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我们认为可以从农民的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作者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M].人民出版社,2000.
[2][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中华书局,2000.
[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M].2005,4.
[4]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N]哲社版.2003.
[5]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葛正鹏.“市民”概念的重构与我国农民市民化道路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J],2006,9.
[7]牛德生.社会资本:融入企业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思考[J],经济经纬[J],2006,3.
[8]史亚军等.新农村建设模式与解析[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
[9]刘小年.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研究—主体的视角[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