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特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意义,给出了使用特例教学的几点建议,举例说明了特例教学法在专业课程“飞机飞行性能品质与控制”教学中的实践情况。
关键词:飞行性能品质与控制;特例;实践;教学法
作者简介:苏新兵(1976-),男,陕西礼泉人,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教授;左保龙(1965-),男,陕西西安人,空军工程大学空管领航学院,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03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75-02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员使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员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为吸引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采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将教学双方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围绕典型案例,通过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分析、研究和讨论,加深对相关原理和知识的系统掌握并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2]
“飞机飞行性能品质与控制”课程主要研究飞机如何飞行、能否安全飞行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不仅侧重于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而且密切结合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关注国际相关技术的前沿进展。它与飞机等飞行器的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飞行器总体设计、性能分析、飞行试验与仿真、航空装备保障与使用等的理论基础,是一门覆盖面广、综合性、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员在学习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前后知识的整合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在分析飞行品质的部分内容时,发现一些与飞行员操作习惯相反的特例,而利用传统逻辑分析时学员对相关理论理解掌握的程度不深。先用这些特例置疑以吸引学员注意力和兴趣,然后再分析解释相关原理,收效颇丰。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运用“特例教学法”的几点体会。
一、特例教学的概念
特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案例常常与人的常规思维、习惯等正好相反,起到了“吸引人的眼球”的作用。特例教学法的真谛与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学员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有效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和用理论三者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3]其设计理念是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员自主探求知识、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基本思路是根据设计的特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申问题,围绕特例层层设问和置疑,逐层递进,把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基本方法为问题链式,即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出若干个由一条主线(中心问题)“串”起来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析与讨论。
二、特例教学法的作用、意义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员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有利因素。而“飞机飞行性能品质与控制”课程与数学物理学联系紧密,需要分析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容易让学员产生乏味、空洞、枯燥的心理定势,减少学习兴趣。[1]教员联系实际设置巧妙的问题意境,根据直观有趣的事例置疑引起学员的好奇心,刺激其求知欲望,使其对具体的学习目标产生认知需要,在生疑、解惑的过程中收获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其由此体会思考和创造的快乐,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从而激发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改变了教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局面,利于增强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
2.提供情景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帮助掌握理论实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人们认识和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是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使学员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学以致用。特例教学中教員以实际问题为牵引,拉近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学员被置身于事件和现实问题的场景之中,面对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和分歧,围绕现实情景自觉地进行知识整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与讨论,学会用定性或定量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并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或决策。特例教学引导学员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实质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学员学会学习和提高整合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员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传统教学总是以教员和教材为中心,偏于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其工程应用,达不到学以能致用的目的。
3.围绕特殊案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举一反三能力
特例教学旨在引导学员围绕案例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途径,让学员围绕某一主题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员获得新的启示,引导学员巧用归纳法和类比对照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共性知识,促使其紧抓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员对同类问题的分析和适应能力。
4.教学全员参与,发挥学习潜能,省力省时,收效明显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特例教学法常常采取以学员为主进行全员参与的课堂讨论方式。学员的学习潜能为研讨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研讨性学习又使学员学习潜能的开发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实践表明,学员参与程度越高,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越高。因此,学员可提前预习新的内容,搞清案例的核心问题并在决策者的角度进行决策;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发言,通过讨论深刻理解课堂内容并铭记在心。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潜能,而且省时省力,收效明显。 三、使用特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特例教学法要和讲授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实施特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方面内容:
1.精选案例
要根据授课内容和目标慎重选择与教学内容统一且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的恰当事例,使之切题、对路,能准确地阐明道理,揭示规律。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与所讲概念、原理的内涵联系密切。选择案例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针对学员的实际,符合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要能使学员感到亲切,易于理解。选择案例要力求生动、形象,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形象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案例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从而降低学员理解的难度,激发其学习兴趣。[4]
2.特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
课堂理论讲授可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理论知识,具有时间少、容量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讲授使学员快速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讲授要力求做到条理清楚、生动有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这时若用恰当的比喻、生动的事例会使讲解生动有趣。所以使用特例教学法时要与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这样不但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提供新的认识空间,开拓其认知视野,启发思维。
3.组织好课堂讨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员应引导学员广开思路、积极参与讨论,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必要的争论和创新观点;善于驾驭课堂,控制好课堂秩序,并记录好学员的观点和见解。讨论结束后教员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评,肯定正确、否定谬误。以此提高学员的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知识更趋结构化和系统化。
4.不断提高教员自身的素质
这种教学要求教员不仅要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还应有扎实的教学科研功底。既要求教员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3]教员精深的学识、和蔼的态度、高尚的品德、浓厚的教学兴趣、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精湛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会影响特例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员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质,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游刃有余。
5.特例教学的总结和分析
在课程结束后,一方面组织学员评课,教学双方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等,逐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特例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员自我剖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有助于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实践应用。
四、具体特例教学举例
飞机飞行时在不同的速域内会出现一些反常操纵现象,例如跨音速飞行中的平飞反操纵现象、横向反操纵现象和“蹬舵反倾斜”现象等。[5]下面以跨音速飞行中的平飞反操纵现象为例进行特例教学说明。
首先介绍这种反操纵现象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常飞机以亚音速或超音速加速飞行时,飞行员应前推油门杆和驾驶杆(即“杆舵一致”)来保证直线平飞,这符合人的生理习惯。但在跨音速加速飞行时却出现操纵反常的现象,即飞行员前推油门杆以增大推力,但同时要适当后拉驾驶杆,否则飞机将自动进入俯冲增速,出现“杆舵不一致”现象,这样不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增加了操纵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抛出包袱后引導学员置疑并要求学员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归结为两个比较准确的原因,即: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的焦点位置相对稳定,前者比较靠前而已,而跨音速阶段是其由前向后运动的过渡过程,由此引起的俯仰力矩变化剧烈;反操纵现象是由跨音速的速度静不稳定造成的。教员总结时首先肯定学员的分析,然后指出这仅仅从定性的角度回答了问题,但还要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加以验证才是。此后就是引导学员带着问题进行严密的逻辑推演了。
飞机在平飞中升力应等于重力,即CyKPMa2S=G。
方程两边取全微分整理得到dCy=-(2/Ma)Cy·dMa。由静稳定性知识可以知道,速度增加将会产生速度静稳定力矩增量dmz=(dmz/dCy)ny=1dCy。为保持力矩平衡,使飞机继续平飞,飞行员必须通过操纵偏转平尾,产生操纵力矩系数增量,使得(dmz/dCy)ny=1dCy+mZδZdδZ=0。由此可得平尾偏角随平飞速变化规律为dδZ/dMa=(2/Ma)·(Cy/mZδZ)·(dmz/dCy)ny=1。由于mZδZ<0,则dδZ/dMa与(dmz/dCy)ny=1符号相反。要使操纵“杆舵一致”,必须使dδZ/dMa>0,亚音速和超音速段自然满足。但跨音速时因速度静不稳定,(dmz/dCy)n>0,使得dδZ/dMa<0。所以在跨音速飞行中,随平飞速度(Ma)的增加,飞行员必须前推油门杆以增大推力,同时后拉驾驶杆使平尾前缘下偏(dδZ<0)(“杆舵不一致”)……由此可分析回答所提出的特例。
讨论分析完后对问题进行扩展研究,引导他们回顾平飞平尾偏角随Ma的变化规律,深刻理会跨音速段出现的“勺”区现象;另外,进一步分析定载力矩系数曲线,解释跨音速飞行时(dmz/dCy)ny=1>0时飞机不具有速度静稳定性,使学员加深对这个理论的理解。这样,利于学员“温故而知新”,让他们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
贯性和系统性,易于启发学员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五、结束语
特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启发诱导学员去独立思考,其核心是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和判断,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明,特例教学法能促使学员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具系统化和结构化,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从汇总反馈的意见来看,学员普遍赞同这种方法,并希望能在课程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因为精心设计的案例是现役装备中曾经出现过的或者很有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对他们以后从事装备的使用、维护工作可以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苏新兵,王旭.层层置疑在《应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实践[J].高教论坛,2011,(10):44-46.
[2]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51-52.
[4]田军,黄树槐等.军队院校教员教学能力培训教材[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1.
[5]陈廷楠,飞机飞行性能品质与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飞行性能品质与控制;特例;实践;教学法
作者简介:苏新兵(1976-),男,陕西礼泉人,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教授;左保龙(1965-),男,陕西西安人,空军工程大学空管领航学院,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03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75-02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员使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员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为吸引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采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将教学双方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围绕典型案例,通过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分析、研究和讨论,加深对相关原理和知识的系统掌握并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2]
“飞机飞行性能品质与控制”课程主要研究飞机如何飞行、能否安全飞行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不仅侧重于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而且密切结合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关注国际相关技术的前沿进展。它与飞机等飞行器的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飞行器总体设计、性能分析、飞行试验与仿真、航空装备保障与使用等的理论基础,是一门覆盖面广、综合性、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员在学习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前后知识的整合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在分析飞行品质的部分内容时,发现一些与飞行员操作习惯相反的特例,而利用传统逻辑分析时学员对相关理论理解掌握的程度不深。先用这些特例置疑以吸引学员注意力和兴趣,然后再分析解释相关原理,收效颇丰。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运用“特例教学法”的几点体会。
一、特例教学的概念
特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案例常常与人的常规思维、习惯等正好相反,起到了“吸引人的眼球”的作用。特例教学法的真谛与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学员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有效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和用理论三者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3]其设计理念是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员自主探求知识、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基本思路是根据设计的特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申问题,围绕特例层层设问和置疑,逐层递进,把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基本方法为问题链式,即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出若干个由一条主线(中心问题)“串”起来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析与讨论。
二、特例教学法的作用、意义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员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有利因素。而“飞机飞行性能品质与控制”课程与数学物理学联系紧密,需要分析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容易让学员产生乏味、空洞、枯燥的心理定势,减少学习兴趣。[1]教员联系实际设置巧妙的问题意境,根据直观有趣的事例置疑引起学员的好奇心,刺激其求知欲望,使其对具体的学习目标产生认知需要,在生疑、解惑的过程中收获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其由此体会思考和创造的快乐,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从而激发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改变了教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局面,利于增强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
2.提供情景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帮助掌握理论实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人们认识和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是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使学员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学以致用。特例教学中教員以实际问题为牵引,拉近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学员被置身于事件和现实问题的场景之中,面对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和分歧,围绕现实情景自觉地进行知识整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与讨论,学会用定性或定量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并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或决策。特例教学引导学员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实质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学员学会学习和提高整合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员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传统教学总是以教员和教材为中心,偏于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其工程应用,达不到学以能致用的目的。
3.围绕特殊案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举一反三能力
特例教学旨在引导学员围绕案例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途径,让学员围绕某一主题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员获得新的启示,引导学员巧用归纳法和类比对照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共性知识,促使其紧抓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员对同类问题的分析和适应能力。
4.教学全员参与,发挥学习潜能,省力省时,收效明显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特例教学法常常采取以学员为主进行全员参与的课堂讨论方式。学员的学习潜能为研讨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研讨性学习又使学员学习潜能的开发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实践表明,学员参与程度越高,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越高。因此,学员可提前预习新的内容,搞清案例的核心问题并在决策者的角度进行决策;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发言,通过讨论深刻理解课堂内容并铭记在心。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潜能,而且省时省力,收效明显。 三、使用特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特例教学法要和讲授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实施特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方面内容:
1.精选案例
要根据授课内容和目标慎重选择与教学内容统一且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的恰当事例,使之切题、对路,能准确地阐明道理,揭示规律。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与所讲概念、原理的内涵联系密切。选择案例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针对学员的实际,符合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要能使学员感到亲切,易于理解。选择案例要力求生动、形象,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形象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案例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从而降低学员理解的难度,激发其学习兴趣。[4]
2.特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
课堂理论讲授可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理论知识,具有时间少、容量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讲授使学员快速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讲授要力求做到条理清楚、生动有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这时若用恰当的比喻、生动的事例会使讲解生动有趣。所以使用特例教学法时要与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这样不但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提供新的认识空间,开拓其认知视野,启发思维。
3.组织好课堂讨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员应引导学员广开思路、积极参与讨论,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必要的争论和创新观点;善于驾驭课堂,控制好课堂秩序,并记录好学员的观点和见解。讨论结束后教员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评,肯定正确、否定谬误。以此提高学员的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知识更趋结构化和系统化。
4.不断提高教员自身的素质
这种教学要求教员不仅要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还应有扎实的教学科研功底。既要求教员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3]教员精深的学识、和蔼的态度、高尚的品德、浓厚的教学兴趣、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精湛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会影响特例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员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质,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游刃有余。
5.特例教学的总结和分析
在课程结束后,一方面组织学员评课,教学双方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等,逐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特例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员自我剖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有助于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实践应用。
四、具体特例教学举例
飞机飞行时在不同的速域内会出现一些反常操纵现象,例如跨音速飞行中的平飞反操纵现象、横向反操纵现象和“蹬舵反倾斜”现象等。[5]下面以跨音速飞行中的平飞反操纵现象为例进行特例教学说明。
首先介绍这种反操纵现象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常飞机以亚音速或超音速加速飞行时,飞行员应前推油门杆和驾驶杆(即“杆舵一致”)来保证直线平飞,这符合人的生理习惯。但在跨音速加速飞行时却出现操纵反常的现象,即飞行员前推油门杆以增大推力,但同时要适当后拉驾驶杆,否则飞机将自动进入俯冲增速,出现“杆舵不一致”现象,这样不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增加了操纵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抛出包袱后引導学员置疑并要求学员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归结为两个比较准确的原因,即: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的焦点位置相对稳定,前者比较靠前而已,而跨音速阶段是其由前向后运动的过渡过程,由此引起的俯仰力矩变化剧烈;反操纵现象是由跨音速的速度静不稳定造成的。教员总结时首先肯定学员的分析,然后指出这仅仅从定性的角度回答了问题,但还要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加以验证才是。此后就是引导学员带着问题进行严密的逻辑推演了。
飞机在平飞中升力应等于重力,即CyKPMa2S=G。
方程两边取全微分整理得到dCy=-(2/Ma)Cy·dMa。由静稳定性知识可以知道,速度增加将会产生速度静稳定力矩增量dmz=(dmz/dCy)ny=1dCy。为保持力矩平衡,使飞机继续平飞,飞行员必须通过操纵偏转平尾,产生操纵力矩系数增量,使得(dmz/dCy)ny=1dCy+mZδZdδZ=0。由此可得平尾偏角随平飞速变化规律为dδZ/dMa=(2/Ma)·(Cy/mZδZ)·(dmz/dCy)ny=1。由于mZδZ<0,则dδZ/dMa与(dmz/dCy)ny=1符号相反。要使操纵“杆舵一致”,必须使dδZ/dMa>0,亚音速和超音速段自然满足。但跨音速时因速度静不稳定,(dmz/dCy)n>0,使得dδZ/dMa<0。所以在跨音速飞行中,随平飞速度(Ma)的增加,飞行员必须前推油门杆以增大推力,同时后拉驾驶杆使平尾前缘下偏(dδZ<0)(“杆舵不一致”)……由此可分析回答所提出的特例。
讨论分析完后对问题进行扩展研究,引导他们回顾平飞平尾偏角随Ma的变化规律,深刻理会跨音速段出现的“勺”区现象;另外,进一步分析定载力矩系数曲线,解释跨音速飞行时(dmz/dCy)ny=1>0时飞机不具有速度静稳定性,使学员加深对这个理论的理解。这样,利于学员“温故而知新”,让他们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
贯性和系统性,易于启发学员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五、结束语
特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启发诱导学员去独立思考,其核心是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和判断,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明,特例教学法能促使学员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具系统化和结构化,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从汇总反馈的意见来看,学员普遍赞同这种方法,并希望能在课程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因为精心设计的案例是现役装备中曾经出现过的或者很有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对他们以后从事装备的使用、维护工作可以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苏新兵,王旭.层层置疑在《应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实践[J].高教论坛,2011,(10):44-46.
[2]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51-52.
[4]田军,黄树槐等.军队院校教员教学能力培训教材[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1.
[5]陈廷楠,飞机飞行性能品质与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