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有了好的教师,才能办好学校。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建设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101-01
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有了好的教师,才能办好学校。 近几年,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校学生人数成倍甚至几倍增长,这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深层次矛盾也开始突显。
一、目前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1.专职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是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真刀真枪,实打实是高职院校的特点。而据统计,大学毕业直接到高职高专院校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占的比重较大,他们刚从校门到校门,因此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等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相差甚远。即使具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也是“名存实无”。因为这种证件大多也是通过考试获得,而考试只能考核理论知识,实际的动手能力并不能够考核到。
2.兼职教师太少,不利于高职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聘请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高专的特色之一,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积极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高专的兼职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不足,兼职教师队伍也缺乏稳定性,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在教师的聘任上把关力度不够,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课时费聘请知名度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任教。这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职称结构不合理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起步较晚,而教师又大多数来源于大学毕业生,因此初中级职称人数偏高,而高级职称人数偏少。
4.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截止2004年底,全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在校生人数达到555万人,按照我国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师生比1:20的要求,初步估计,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约为20多万人,并且总数继续呈扩大趋势。
5.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
师资培训和学历提高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的。但大多数省的师资培养经费没有落实或少得可怜,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是评价高职高专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生命力的大问题。可以说,高校教师是学校生命的支柱,如何搞好教师管理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学习国外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大量引进兼职教师
例如,英国职业教育师资是专兼职结合的,兼职比例占63 %,许多教师是从企业招聘来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如技术人员、工程师和熟练技工,这些人员有相当的专业技术资格。而美国的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到63. 9%,加拿大占88%,德国更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兼职,有的高职类技术性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大量引进兼职教师,解决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差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资金经费紧张及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2.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虽然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一般都有一定学历和工作经验,但在当前技术不断发展、知识爆炸的年代,墨守成规只能被时代淘汰。教師传授给学生的,除了基础理论知识之外,也要将本专业最新发展状况告诉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的提高自己,主动接受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培训。
3.应加强学校与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市场,校企结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是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就是要实行产学研结合或者叫高职教育与行业结合,也就是与市场需求结合,为市场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使高职院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职教育部门应根据市场需要改革专业设置、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规划专业课教师培训时,不仅要加强校园培训基地建设,更要重视在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定一批专业课教师,到校给教师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学至少要安排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和锻炼的联系点。同时也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既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困境与出路的思考,彭移风,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0月
[2] 关于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王丽,江酉农业学报2006 18( 6)
[3]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庞洪秀、包惠群,产业与科教论坛,2006年9月第9期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王道权,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101-01
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有了好的教师,才能办好学校。 近几年,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校学生人数成倍甚至几倍增长,这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深层次矛盾也开始突显。
一、目前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1.专职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是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真刀真枪,实打实是高职院校的特点。而据统计,大学毕业直接到高职高专院校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占的比重较大,他们刚从校门到校门,因此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等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相差甚远。即使具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也是“名存实无”。因为这种证件大多也是通过考试获得,而考试只能考核理论知识,实际的动手能力并不能够考核到。
2.兼职教师太少,不利于高职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聘请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高专的特色之一,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积极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高专的兼职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不足,兼职教师队伍也缺乏稳定性,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在教师的聘任上把关力度不够,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课时费聘请知名度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任教。这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职称结构不合理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起步较晚,而教师又大多数来源于大学毕业生,因此初中级职称人数偏高,而高级职称人数偏少。
4.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截止2004年底,全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在校生人数达到555万人,按照我国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师生比1:20的要求,初步估计,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约为20多万人,并且总数继续呈扩大趋势。
5.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
师资培训和学历提高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的。但大多数省的师资培养经费没有落实或少得可怜,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是评价高职高专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生命力的大问题。可以说,高校教师是学校生命的支柱,如何搞好教师管理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学习国外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大量引进兼职教师
例如,英国职业教育师资是专兼职结合的,兼职比例占63 %,许多教师是从企业招聘来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如技术人员、工程师和熟练技工,这些人员有相当的专业技术资格。而美国的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到63. 9%,加拿大占88%,德国更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兼职,有的高职类技术性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大量引进兼职教师,解决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差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资金经费紧张及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2.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虽然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一般都有一定学历和工作经验,但在当前技术不断发展、知识爆炸的年代,墨守成规只能被时代淘汰。教師传授给学生的,除了基础理论知识之外,也要将本专业最新发展状况告诉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的提高自己,主动接受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培训。
3.应加强学校与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市场,校企结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是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就是要实行产学研结合或者叫高职教育与行业结合,也就是与市场需求结合,为市场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使高职院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职教育部门应根据市场需要改革专业设置、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规划专业课教师培训时,不仅要加强校园培训基地建设,更要重视在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定一批专业课教师,到校给教师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学至少要安排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和锻炼的联系点。同时也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既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困境与出路的思考,彭移风,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0月
[2] 关于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王丽,江酉农业学报2006 18( 6)
[3]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庞洪秀、包惠群,产业与科教论坛,2006年9月第9期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王道权,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