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洁珠明岭以南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时候的冼玉清,是岭南大学里的一道风景。
  她穿着素净的旗袍,从怀士堂、黑石屋前走过,回到碧琅玕馆的书房里,校勘古籍,著书立说,偶尔弹弹古琴、画几笔丹青。在书卷中浸泡久了,她看起来恬静、和雅,自带一种大家闺秀的简静之美。
  在作家秦牧的记忆里,她是完全生活在古籍堆中的世外之人:我从来没有见她穿过“布拉吉”之类的西服,她有时也在髻上簪一朵鲜花。你和她接近了,会隐约感到她有一点儿封建时代闺秀作家的风范,仿佛和李清照、朱淑真、陈端生等人一脉相承。
  冼玉清出身富豪之家,很早就在南方学界声名鹊起。自上世纪30年代起,她一直住在位于岭南大学东北区32号的碧琅玕馆里专心治学。在这所南方最著名的教会大学里,她是学问渊博、精于金石古籍鉴藏、名满岭南的女教授,诗词书画兼通的女才子。解放后,她没有选择去澳门和香港任教,选择继续留在岭大,与古籍古物为伍。她说:只要给我一个地方研究古物就行。”
  上世纪50年代,冼玉清是陈寅恪家的常客。两人在一起切磋学问、谈诗论词。每逢过节,冼玉清总是提着细篾竹篮登门拜访,竹篮里装满了节令食品,还有以毛笔正楷在大红纸上书写的长长的“礼单”:“兹馈赠罐头两听、苹果四个、皮蛋六只、甜糕八块……”这礼单,被出身名门的陈夫人唐筼小心地折叠起来,夹进旧书里。冼玉清与陈家交谊久远。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先生曾亲笔为她的书斋题写“碧琅玕馆”四字。冼玉清毕生珍藏此匾,一直把它悬挂在书斋正中,两旁缀以杜甫诗句条屏:“潇洒送日月,寂寞向时人。”
  碧琅玕馆里的漫长岁月是寂寞的。可是,寂寞的好处,也许只有埋首书堆年深日久的人真正懂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宏阔和洒脱,冼玉清早早就体悟到了。女人要抵达这种超迈的境界,也许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比如放弃花前月下的缠绵、儿女成群的快乐。
  冼玉清终身未嫁。夜深的时候,故纸在手指的摩挲下发出细碎的声音,她的心很静,静得能听见书山学海里隐藏的无数神秘、智慧的声音,那是无数前贤硕儒在时空深处的吟咏和倾诉。书窗之外,是群山逶迤、江海相连的岭南大地。她看见他们从册页中漫步而来,牵引她走出书斋,一起去踏勘这片朴野、雄浑的土壤。她知道,岭南文化的精髓和种子,就深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下面,她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步履不停地行走、追寻……
  一
  对于冼玉清这样的本土学者,岭南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相对于中原、江南而言的另一种文化遗存,也是她终其一生守护的宝藏。
  岭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素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源流,历朝历代皆有文化承命之士在此领域殚精竭虑,上下求索。苦节、坚贞、特立独行、孤芳自赏的岭南遗民文化传统,在冼玉清和她“沉迷旧学”的朋友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终其一生埋首故纸堆里苦苦耕耘,彼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凝聚成一股不容小觑的文化力量,承担起岭南文化的传承重任。
  冼玉清是这支队伍里的重要一员。在那个年代,她甚至可以说是其中唯一的女士。
  常年与青灯古卷相伴,在故纸之中爬罗剔抉,在常人看来是件清苦难耐的事情,冼玉清却是甘之如饴。这与她自小接受的学术训练密切相关。
  1895年1月10日,冼玉清出生于澳门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冼藻扬创办天和轮船公司,经营西江航业,并在港澳投资获利较丰的电灯公司、牛奶公司、麻缆公司,还开设建昌荣药庄,富甲一方。1903年冼玉清正式开蒙,先后入读澳门林老虎私塾、启明学校等。1907年,12岁的冼玉清转读新会名儒陈子褒在澳门荷兰园二马路开设的灌根学塾(即子褒学校中学普通科)。
  冼玉清的恩师陈子褒与康有为本为同科举人,且年长康氏,但他极为佩服康有为的渊博学识和智慧韬略,毅然拜康有为为师。光绪年间的康有为正值盛年,满腔救国情怀,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集岭南英才以育之。康有为有言:“将倾之大厦,必须有万木扶持,而非一木所能胜任,故欲集天下英才而教之,冀其学成,群策群力,以救中国。”
  陈子褒是万木草堂文化精神的坚定传承者,他在以后的人生选择中以教书育人的方式实现着康氏的救国理想。在重要的历史变革阶段,有雄才大略者选择振臂一呼,揭竿而起,而另一类饱学深思之士则以其史识和睿智,选择了一条看似波澜不惊却是负重前行的道路,成为让文化薪火相传的传灯人。陈子褒正是后者。他早早就洞彻“救国在教育耳”。从1899年起,陈子褒在澳门先后开设蒙学书塾、灌根草堂、子褒学校等,全力投身教育,成为声名远播、惠及后学的一代名师。
  冼玉清12岁时拜陈子褒为师,前后共8年。冼玉清陈门受业,接受了陈子褒独创的特殊训诂训练,这为她后来在岭南文献整理研究领域游刃有余、触类旁通的扎实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冼氏一生治学,从陈门获益匪浅,故她终其一生都对恩师铭感于心。
  1915年,20岁的冼玉清结束了子褒学校的学业;于1916年入香港圣士提反女校读了两年英文,因不习惯“繁华的花花世界”,转入岭南大学附中就读。1920年,从附中毕业的冼玉清直升岭南大学国文系。1924年冼氏大学毕业,1925年新学期被聘为岭南大学国文系专任助教,此时她已年过三十。由此,冼玉清正式踏入广东学界。
  1927年岭南大学收回由华人自办,钟荣光首任华人校长,特聘冼玉清担任岭大博物馆馆长。冼玉清得以跻身于岭南大学这所广东高校中待遇最为优渥的“贵族学校”,并一直深得钟荣光校长的器重和提携,这与恩师陈子褒不无关系。陈子褒向老友钟荣光引荐了這位颇有学术前途的得意门生,钟荣光此后一直着意培养这位饱读诗书的女才子。此举源于他与陈氏的友谊,但更深的用意在于延续岭南文脉,传承学术衣钵。
  1930年,钟荣光将校园内“九家村”的一处平房拨给冼玉清居住。冼玉清称之为“碧琅玕馆”,这一幽静清雅的居所为她沉潜其中读书治学助力良多。1935年冼玉清升任岭南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任广东通志馆纂编、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1938年晋升为岭大国文系正教授。   冼玉清学术上的高深造诣离不开她深厚的国学基础。上自十三经和二十四史,以至宋元学案,历代古诗文辞,冼玉清均广为涉猎熟研,还能以英语讲授二十二史,故在短短数年之内便名满岭南,在校内外地位尊崇。
  自1920年进入岭南大学求学开始,冼玉清一生皆在书斋讲坛度过,从未动摇过“以学救世”的心念。1935年5月,冼玉清因患甲状腺肿瘤,经历了一场生死大劫。手术痊愈后,她写下在学界传诵一时的长文《更生记》,再次表述她“为人群谋幸福”的学术理想。
  《更生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视为冼玉清一生的文化宣言。身处飘零时世,独身一人,独处一室,冼玉清却“以天下为己任”,扎根乡土,把一生的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在了岭南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上。这是最孤冷和清寒的行当,冼玉清从做出这一选择的那一刻开始,将永远远离世俗的荣华和光芒。在中国文化史上,从来都只有那些“为文化所化之人”,会在功名利禄和文化使命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青灯黄卷的艰苦生活,苦守一盏文化孤灯,并使之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二
  1938年10月12日,日寇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侵犯广州,岭南大学宣布疏散,一部分迁往香港,一部分徙至曲江。11月21日,广州沦陷。冼玉清先是暂避澳门,旋即赴香港岭南大学授课,在乱离之中守住一方讲台。
  1939年3月,长于绘画的冼玉清拾起搁置已久的画笔,绘成《海天踯躅图》,描画春深之时海天一角红得惊心的杜鹃花,并题《高阳台》词一首以表心迹。踯躅花即杜鹃花的别称。传说望帝国亡身死,化而为鸟,悲愤泣血,又化而为花,血红满山。为鸟为花,皆称杜鹃。冼玉清在小序中云:“栖皇羁旅,自冬涉春,如画青山,啼红鹃血,忍泪构此,用写癙忧。”国难当头,寻章摘句的治学生涯要在即将燃起的战火之中暂时告一段落了。
  澳门下环围一号是冼玉清女士的家。1942年香港沦陷后,冼玉清回到澳门自家居住。冼氏家族在澳门是豪门大户,生活富足。身为名满岭南的女教授,家人对她也甚为尊重,呵护备至。她本可把碧琅玕馆移至澳门家中,继续过着云淡风轻的书斋生活。但是,这位在中国文化中浸泡已久的饱学之士,在国难当头之时,把气节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平静而勇敢地做出了抉择。
  冼玉清决定返校。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非常人可为,非弱质女流可担负。为文化所化之人,临难不能苟且,还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在冼玉清看来,这是不二选择。
  冼氏于8月15日乘白银丸轮船启程。此行生死未卜,送行的亲友莫不凄然泪下。冼玉清一路经广州湾寸金桥、遂溪、廉江、盘龙、郁林、柳州、桂林等地,途中备尝艰险,行李尽失,直到9月27日才辗转抵达仙人庙大村。
  仙人庙地处穷乡僻壤,物资匮乏,商品奇缺,设备非常简陋,既无自来水,也无电力供应,用油灯照明,每日的早餐只有少许咸菜就粥,午晚餐则再加上些肉就白饭。在这种极为艰辛的环境下,冼玉清坚持为学生授课,弦歌不辍地过了三年。1943年,蛰居曲江乡野的冼玉清得知自己在这一年被评为教育部甲级正教授。
  冼玉清在颠沛流离之中写了不少诗词和文章,先后写有“抗战八记”。1949年,冼玉清将1942~1945年所写的七绝组诗结集为《流离百咏》出版。这些诗歌是她抗战时期逃难过程的亲身感受,是颠沛流离中的忧时愤世之作。
  抗战结束,冼玉清重返岭大校园,她无限伤感地发现:琅玕馆为予藏书处,精椠甚多,乱后不知下落。”她收拾乱局,平静地坐到了书窗之下。琅玕犹碧,残卷仍存,她得加紧赶路了。
  三
  作家秦牧评价冼玉清“是近百年岭南杰出的女诗人、国学学者、广东文献专家”。他还说:“我想来想去,想不出有哪一位妇女在这方面的造诣超过了她。”此言不虚。
  冼玉清本是琴棋书画兼通的岭南才女,她曾经在江孔殷太史开办的兰斋家塾里,跟随岭南著名画家李凤公学画。她的工笔花卉,得宋人法,淡逸清华,深得时人赞赏。但她一向把绘画、操琴视作余技,只在朋友相聚的雅集上偶一为之,平日里都是惜时如金,埋首故纸堆里做着最枯燥而清苦的工作。时任岭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的杨寿昌教授对冼玉清有此评价:
  世人以冼君为画家为文人,皆不知冼君者也。我国女士之能文章者不少,而未有终身寝馈于学问者,有之惟冼君;未有以理学安身立命者,有之惟冼君;未有以化民成俗为己任者,有之惟冼君。
  杨氏此言,可谓知遇之言。
  1935年,冼玉清撰写《梁廷枏著述录要》一文,这是冼氏立志整理岭南文献之发端。1936年7月,冼玉清成名作《粤东印谱考》刊布于《岭南学报》。她在文中写道:“其书以眼见者为准,其未见者则以经方志著录为据。”于此可窥冼氏治学风格。在汗牛充栋的文献宝库之中,她历来坚持遍索群书,親勘史迹,深索渊源。这是文献研究者的基本操守和准则,冼氏一生治学恪守这一原则,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劳动。
  1938年冬,冼玉清完成《广东女子艺文考》一书,收录粤省女子所撰书籍“一百零六种,作者凡百家”。《广东女子艺文考》起自清康雍间,下及清末民初,书中所选百家粤籍女子艺文,均慧眼独具,亦标举粤省女子之气节,实为冼氏情怀之所寄寓。
  1945年,日本投降,岭南大学重新回到广州,冼玉清积蓄已久的学术创造力渐成井喷之势。从1946年起,在约五六年的时间里,冼玉清先后写下七篇专门考证岭南先贤遗迹的学术论文。她盛赞何维柏秉性忠鲠,抗疏直谏,置生死于度外,认为“其劾严嵩尚先于海瑞与杨继盛,吾粤正气所钟,不可不纪也”,由此可知她始终推重南粤先贤苦节、忠直的文化传统。
  1947年秋冬,冼玉清写下长篇论文《招子庸研究》。“粤讴”是清中叶后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的一种粤曲小调,是岭南地区开一代诗风的重要文学形式。冼氏称“粤”之有“讴”,恰如“楚”之有“辞”,将《粤讴》比之于《楚辞》,足见冼氏对这一源于岭南民间的俗文学形式的偏爱。
  冼玉清学术生涯的扛鼎之作当为《广东释道著述考》。全书约45万字,对211位广东或曾居留广东的僧人和学者的佛道著述进行考订,是第一本全面收集、评述广东僧人和学者关于佛教、道教著述的巨著。这是冼玉清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现代广东学术史上分量极重的著作。有研究者论及,因为这部著作,作为岭南文献研究的杰出学者,冼玉清的一生才算完备。   20世纪整个50年代,冼玉清全力投入广东释道著述的考证工作之中,达至痴迷境地。1953年暑假,冼玉清到北京游览,在看过北京图书馆的藏书书目后,就不再出外游玩,每天早出晚归,钻进古籍堆里抄书,前后达两月之久。1957年夏天,冼玉清由中山大学安排到苏杭一带旅游,在参观了浙江省立图书馆后,再次重演北京一幕,第二天即搬到图书馆附近的一间旅店住宿,日日到馆查找资料,历时月余。正是以此种近乎杜鹃啼血的坚毅精神,她才得以完成著述难度极大的《广东释道著述考》。
  《广东释道著述考》一书起自唐,迄于现代,上下一千三百年,广收岭南佛道两家及相关内容的著述共500种,其中佛教著述380种,道家著述120种。仅仅是作为考订主体的佛道著述,就有500种之多,而冼氏每每为考订一书所阅读的著述,要比原书多出几倍甚至十几倍,举凡方志、文集、笔记等书,无不披览。每一家言,冼氏均详考版本。由书中著述辑录征引之广可以推知,冼玉清撰写该书,涉猎的著述必定数以千计。冼玉清治学之严谨,搜罗资料之广泛,于此可见一斑。在论述时,冼氏秉承清代朴学传统,讲究客观求实精神,绝不随意褒贬、妄下结论,处处详加考证。
  以一己之力,完成如此冷僻且艰深的研究,使命、情怀、学养和意志力,四者缺一不可。冼玉清在碧琅玕馆的一盏幽灯之下,皓首穷经地钻研,几乎遗忘了外面的世界。
  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14日广州解放。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冼玉清没有选择离开。她在自述中写道:
  有一事我认为做得正确的,就是我肯跟共产党走。解放初期,岭南大学许多名教授都已经赴美国或去香港了。当时前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在香港办了一间崇基学院,想要我去做招牌月薪1600元。未几岭南学生又想重办一间“岭南”,也想要我去做招牌,我总不肯去。我认为我应该支持共产党建设新中国。
  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之中。1950年9月她兼任广州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52年10月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校址迁往岭南大学。冼玉清继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54年她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常委。
  解放后,冼玉清仍然独自住在碧琅玕馆里,一如既往地治学、授课。冼玉清的父亲去世时,给她留下双份遗产。这笔遗产由其六弟、香港知名大律师冼秉熹代为保管、经营,据传数额巨大。但她多年来分文未动,平素自奉甚俭。1955年11月正式退休。香港的朋友、学生听闻她已退休,邀请她赴港执教,月薪高达3300元,澳门的家人也邀她返澳定居,她都一一谢绝,继续留住碧琅玕馆里,守着满屋的旧书、古物做研究。1956年她被任命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63年冼玉清向广东省委统战部提出到澳门、香港探亲治病的请求,有关领导人很快批准了她的申请。1964年1月,冼玉清踏上了阔别多时的香港。她此行其实是向亲人作最后一次话别,她知道自己已经罹患乳腺癌,时日无多。2月28日冼玉清给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写了一封短函:“现有港币10万元,欲送与国家。此系一片诚意,如何处置,希早示复。”从香港回到广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冼玉清办妥了从中国银行将此款拨归统战部的有关委托事宜。
  1965年10月2日,冼玉清病逝于广州,时年70岁。
  1974年春,冼玉清遗产中“全部股票捐赠广东省”的信息第一次从香港反馈回大陆,广东省有关方面立即发函港英方面稽核,要求查明是否有此遺产。经过长达两年的交涉工作,1976年7月,香港的中资银行从冼氏遗嘱承办人的手中收回港币33万余元。连同1964年捐赠的十万港币,冼玉清捐给广东的款项共计43万余元。这在当时是笔令人咂舌的巨款。此时冼氏离世已经十来年了。
  斯人远逝,清音长存。冼玉清一生心无旁骛,专心治学。她在长达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所历经的艰辛和繁难,自是难以言喻。她出身巨富之家,视荣华富贵如草芥,一生清贵,简静自持,在时代的风云中独守书斋,全身心投入岭南文献整理研究工作之中,此种风骨操守堪称绝唱。
  又是暮春时节,我去中山大学校园里寻访碧琅玕馆旧址。满园青绿,竹柏苍然,木棉树高擎酒杯举向空阔的天空。园子已经不在了,我在一片竹林间坐下,慢慢闭上眼睛。
  竹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午后的校园清润宁静。我看见这位温雅的女教授正手拎一个碎花布袋远远地走过来。她还是穿着那件丝质的旗袍,有点旧了,可是一看就是好料子、好手工。她的眼睛跟年轻时一样清澈。她从我的身边缓缓走过去了。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盖闻生意之道,以立规为先,理财辅之。夫规不立,而财能裕者,未之有也。凡我同人,皆居礼守分,循规蹈矩。恐其误犯,兹明列于后,惟期永守无犯,实为厚望焉。  ——铺务首要克己恕人。伙友众多,人各有性。情在正而不谲,俾得彼此虚心敬事。勿偏己见,处事方为和平。书云:和气致祥。是伙计同心,黄土变金,何求而不得。要在和气为重,如打架吵咀,刁唆是非,乃生意之忌,有者以犯规论。  ——人位既多,支使须照日期。若随便
期刊
“奥运人家”活动是由政府出面公开向社会招募北京市市民家庭,为奥运观众和旅游客人提供住宿、接待等服务,让海外观众和游客走进北京市民家庭、体验市民生活的民间友好交流活动。经过细致地考察和筛选,全市共有598个家庭幸运地成为了“奥运人家”。0110号家庭吴建丽是茶爱好者,她和女儿一起用工艺普洱茶饼、原生态制作的“茶马古道”图、精美的茶道器皿布置房间,以其中国茶特色入选了“奥运人家”。  记者有机会来到了
期刊
在生命中没有一个中心目标的人,很容易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诸如忧虑、恐惧、烦恼和自怜等情绪的困扰。所有这些情绪都是软弱的表现,都将导致无法回避的过错、失败、不幸和失落。  近年来,很多企业推行“赛马不相马”、“员工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竞聘上岗”等措施,通过加强绩效管理和搭建职业晋升平台,营造竞争的外部环境,对员工施加压力,督促员工保持活力和进取心,促使员工不断改变、进步、提高。少有企业从员工的
期刊
民间借贷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由于民间借贷多是发生在亲戚朋友之间,因此借贷双方在借贷过程中注意以下五点:  1、留有书面借据。借贷双方应立借贷字据,字据内容包括借贷利息、利率、双方签字、盖章或手印,最好找两到三名信得过的中间人作证,也可到公证处进行公证。  2、约定还款日期。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为2年。如没有约定还款日期,出借人要注意时效的
期刊
合成陷阱与合同风险无时不在,成为我们订立、履行合同、谋求合同利益的挥之不去的组成部分。作为合同的当事人,如何做好订立合同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及经济状况,防止有人设置陷阱而误入其中;如何在合同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预期的合同利益;如何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完善、不准确、不明确而导致合同纠纷等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合同陷阱应得到重视。  合同陷阱,是指在合同
期刊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一直是地方营商环境建设的表率,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广东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实现税收、进出口总额均居全国第一。可以说,民营经济撑起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是稳增长、促创新、惠民生的重要力量。这些都得益于广东营商环境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的持續建设和优化。  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营商环境报告》中,将营商环境定义为:商事主体
期刊
著名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鲁迅亦师亦友。冯雪峰视鲁迅为最钦佩的人之一,他的诗歌、杂文、寓言、文艺理论等创作,都有鲁迅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冯雪峰对鲁迅也有着重要影响。  偏见与相识  冯雪峰1903年6月出生于浙江义乌神坛村,1921年秋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求学时,冯雪峰和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创办湖畔诗社,出版《湖畔》诗集而蜚声文坛,四人被称为“湖畔诗人”。
期刊
时下,有的产品前脚在媒体上的广告做得如火如荼,后脚就被媒体披露为伪劣、假冒的东西。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不禁又想起那两个沉甸甸的字——诚信,感到有许多话想说。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一大批老字号,他们把“以诚待人、以信接物”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经商道德,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灵活运用于商品交易过程中,形成了买卖公平、保质保量、贷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业伦理和信用原则。这些引领新潮流、闻名中外的老字号,
期刊
梁启超曾说:“美术,世界所公认的为图画、雕刻、建筑三種。中国于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写字。”诚然,汉字书法是独树一帜的。汉字流转千秋,在甲骨、金石、竹帛、纸张上被记录下来,汇集成中华文化赖以传承的经史子集。表现文字美韵的书法,从上古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延续至今的“琴棋书画”,始终是被珍重的意境与技艺。对于惜字如金的中华民族,汉字与书法,堪称文明的基石、审美的范本。  书法之美,游走在轻重
期刊
近千年前,岭南八月的一天,一叶轻舟沿着东江溯流而上,向上游重镇龙川缓缓驶来。江边是绵延无尽的青山,绿树郁郁苍苍,江面氤氲着浓重的暑气,就像轻舟上旅人的愁绪,化不开、祛不散。  大文人苏辙坐在这叶轻舟上,脸上挂着疲倦,一路陪伴他的是儿子苏远。他们对一路的风景极为陌生,也无心观赏,更不知道这条水路到底要抵达什么地方,迎接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  四川眉山人苏辙这次浮荡于岭南的山水,委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