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学习历史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但单纯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如人物记忆法、口诀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抓关键词记忆法等。
[关键词]历史教学;记忆方法;人物;口诀;比较;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7302
学习历史知识就是在记忆历史。对学生来说,记历史知识是最头疼的事,因为历史知识点琐碎、繁杂、面广,学起来枯燥、乏味。纵观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数也数不清,要牢固记住,并非易事。学习历史虽然困难重重,但记忆历史内容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善于总结,掌握了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就能事半功倍。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理论总结出一些记忆方法。
一、人物记忆法
先抓住中心人物,然后像习作一样,以人为核心,有了人物联想到发生的时间,然后再加上发生什么事件、地点在哪里,有什么成就,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等。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的历史时,一看到林肯就要想到“美国南北战争”,一看到华盛顿就要想到“独立战争”等。
二、口诀记忆法
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在古代史中,把朝代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组成简洁的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时在组成顺口溜时也要教会学生拆字词,使学生明白每个字词代表什么意思,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又不会产生误解。
三、比较记忆法
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能增强记忆和加深记忆。上下数千年,穿越时空,有一些历史事件、年代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就能区别记住历史事件。如学习八年级上册近代化探索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戊戌变法探索的是君主立宪制,采用改良的方式,而辛亥革命探索的是民主共和制,采用革命的方式。
四、抓关键词记忆法
抓关键词,就是速记知识要点。像我们学习语文课文一样,都少不了抓关键语句和关键词,学习历史也一样少不了抓关键词。抓住了关键词后,运用时再还原完整句子。如新文化运动的前期的主要内容,要抓住的关键词可概括为“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又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时可抓住“爆发”“建军”“建国”“转折”“承认”这几个关键词。再如五四运动的结果,可概括为“放人”“罢职”“拒签”等关键词。
五、地图记忆法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使学生感到头痛。怎样才能记住这些地名呢?首先,在学习相关地名时,就要借助地图来掌握地理方位,形成空间思维。如记忆清朝的疆域,只有看地图册,才能记住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和外兴安岭,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否则就会把方向地名搞错。
六、归纳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时,有的事件名称采用农历发生的时间,教学时就要跟学生讲清楚这是农历纪年,然后再归纳起来记。如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年发生的中日战争,就叫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是戊戌年,这年发生的变法就叫戊戌变法;1901年是辛丑年,这年签订的条约称为《辛丑条约》;1911年是辛亥年,这年发生的革命称为辛亥革命。又如中国近代史上重大运动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是三民主義;新文化运动是民主和科学;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七、运用列表助记法
列表助记法是用表格的形式使相同事件的知识前后连贯起来,这是帮助记忆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时,把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四次会议用表格将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等方面列出来,这样就一目了然,便于区分记忆了。又如学习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就可以使用以下表格:
八、特殊日子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常常用于记忆与事件有关的特殊日子,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和结束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和1945年9月2日,在我们读书生涯中往往9月1日是每年新生开学的第一天,9月2日是开学的第二天。这种与现实相同的历史时间、人物、事件很多,教学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总结。
九、纵向横向记忆法
纵向记忆方法,就是抓住某一历史事件的要点,使这件事前后连接起来,既可知道它前面发生的事,又可知道它后面发生的事,从点扩展到面,这样就可以记住同一件事的前后内容。例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条约内容有割让台湾给日本,教师就可以抓住台湾这个要点,使学生想到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历史上台湾两次分离的相关内容。横向记忆法也可用于记忆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如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同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
总之,学习历史就要学会记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是很难记住的,久而久之,学生还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历史教学;记忆方法;人物;口诀;比较;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7302
学习历史知识就是在记忆历史。对学生来说,记历史知识是最头疼的事,因为历史知识点琐碎、繁杂、面广,学起来枯燥、乏味。纵观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数也数不清,要牢固记住,并非易事。学习历史虽然困难重重,但记忆历史内容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善于总结,掌握了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就能事半功倍。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理论总结出一些记忆方法。
一、人物记忆法
先抓住中心人物,然后像习作一样,以人为核心,有了人物联想到发生的时间,然后再加上发生什么事件、地点在哪里,有什么成就,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等。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的历史时,一看到林肯就要想到“美国南北战争”,一看到华盛顿就要想到“独立战争”等。
二、口诀记忆法
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在古代史中,把朝代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组成简洁的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时在组成顺口溜时也要教会学生拆字词,使学生明白每个字词代表什么意思,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又不会产生误解。
三、比较记忆法
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能增强记忆和加深记忆。上下数千年,穿越时空,有一些历史事件、年代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就能区别记住历史事件。如学习八年级上册近代化探索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戊戌变法探索的是君主立宪制,采用改良的方式,而辛亥革命探索的是民主共和制,采用革命的方式。
四、抓关键词记忆法
抓关键词,就是速记知识要点。像我们学习语文课文一样,都少不了抓关键语句和关键词,学习历史也一样少不了抓关键词。抓住了关键词后,运用时再还原完整句子。如新文化运动的前期的主要内容,要抓住的关键词可概括为“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又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时可抓住“爆发”“建军”“建国”“转折”“承认”这几个关键词。再如五四运动的结果,可概括为“放人”“罢职”“拒签”等关键词。
五、地图记忆法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使学生感到头痛。怎样才能记住这些地名呢?首先,在学习相关地名时,就要借助地图来掌握地理方位,形成空间思维。如记忆清朝的疆域,只有看地图册,才能记住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和外兴安岭,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否则就会把方向地名搞错。
六、归纳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时,有的事件名称采用农历发生的时间,教学时就要跟学生讲清楚这是农历纪年,然后再归纳起来记。如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年发生的中日战争,就叫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是戊戌年,这年发生的变法就叫戊戌变法;1901年是辛丑年,这年签订的条约称为《辛丑条约》;1911年是辛亥年,这年发生的革命称为辛亥革命。又如中国近代史上重大运动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是三民主義;新文化运动是民主和科学;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七、运用列表助记法
列表助记法是用表格的形式使相同事件的知识前后连贯起来,这是帮助记忆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时,把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四次会议用表格将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等方面列出来,这样就一目了然,便于区分记忆了。又如学习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就可以使用以下表格:
八、特殊日子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常常用于记忆与事件有关的特殊日子,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和结束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和1945年9月2日,在我们读书生涯中往往9月1日是每年新生开学的第一天,9月2日是开学的第二天。这种与现实相同的历史时间、人物、事件很多,教学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总结。
九、纵向横向记忆法
纵向记忆方法,就是抓住某一历史事件的要点,使这件事前后连接起来,既可知道它前面发生的事,又可知道它后面发生的事,从点扩展到面,这样就可以记住同一件事的前后内容。例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条约内容有割让台湾给日本,教师就可以抓住台湾这个要点,使学生想到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历史上台湾两次分离的相关内容。横向记忆法也可用于记忆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如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同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
总之,学习历史就要学会记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是很难记住的,久而久之,学生还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