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不离婚!”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是才华横溢“戏剧才子”吴祖光,一位是万众倾倒的“评剧皇后”新凤霞,他们结婚了。
  可是吴祖光爱打抱不平,他不会因为什么人的地位、权势而隐瞒自己的态度。1957年他因为提意见被打成了反革命右派分子,他要发配北大荒劳改。
  吴祖光考虑到自己能不能回来是个未知数,而爱妻新凤霞有天赋,风华正茂,事业正旺,自己不能耽误了风霞的青春年华和事业,也避免连累刚刚出生的孩子。临别前一天晚上,他對爱妻说:“我们离婚吧。”“老吴,难道我是那种自私自利,朝秦暮楚的人吗?”新凤霞变得严肃起来。“我知道舞台就是你的生命,评剧就是你的灵魂。因为我而影响了你的艺术生涯,我会愧疚一辈子的。”“我相信你的为人和品质,我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他的爸爸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吴祖光走了,新凤霞关上门后趴在大门上痛哭了一场。接着文化部副部长找她谈话,指着报上的离婚案例说:“你应当与吴祖光划清界限。”新凤霞胆小,一向很怵官员。但她此刻却说:“王宝钏等薛平贵等了18年,我可以等吴祖光28年。”副部长非常恼火。
  之后,新凤霞成为评剧院内定的右派,她在台上演出当主角,台下被强制打扫卫生,面对打击和不公正的待遇,新凤霞的朋友也来劝她,说:“你还很年轻,要么先办个假离婚。”她说:“评剧是我的生命,吴祖光是支撑我生命的灵魂,如果不能两全,我宁要祖光。”
  母亲看到女儿遭人白眼,受到排挤,她认为脱离掉一个右派丈夫,女儿就可以摆脱羁绊重新飞上天空,于是也来劝新凤霞与吴祖光离婚。可新凤霞说:“我哪怕丢掉演艺事业,也不能丢掉家庭。”新凤霞被误为“二流堂的堂嫂”被派去挖防空洞,在长期的折磨下,导致半身瘫痪,结果天才艺术家从此告别了舞台,她仍然说:“吴祖光是好人,我绝不离婚!”最终吴祖光回来了,平反了,他们一直相伴到老。
其他文献
那年,游览阿尔山天池时,碰到了这件事。刚登山不久,两位小姑娘就站在山路旁,对我低声吆呼:“老大爷,这蘑菇是我们刚刚从林子里采来的,带回家去吃,保您满屋飘香。”  其实,在通往天池的山路两旁,有许多林区老乡推销山中的土产。不知为什么,这两个卖蘑菇的小姑娘,唤起了我十分遥远的记忆,陡然想起张洁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停下了攀登的脚步,坐在她倆身旁的一块山石上,不再走了。  “您老是哪里人?” 
期刊
捉鬼者与小鬼,本势如水火,忽而亲密无间了。究其缘由,说大不大,說小不小。说不大,小事一桩,背上瘙痒了。说不小,是苏东坡的话,忍痛易,忍痒难。  于是“哥俩好”了,看那钟馗陶陶然之状,想是搔到了痒处。却又未必尽然,絮絮叨叨,哼哼唧唧:“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  《搔背图》痒在钟馗的背上,掻在世人的心上,弄得世人始而笑,继而思,复而慨。真真个“张三吃了李四饱,撑得王五沿街跑”。钟馗小鬼,何其神
期刊
成名之前,路遥生活困顿,饱经磨难,曾受到无数人接济、帮助、保护。  成名之后,一些曾经帮助过路遥的人求他办事,路遥却很少相助。更有甚者,有人想和他聊聊天、唠唠嗑,路遥也不能一一满足。  对此,很多人对路遙颇为不满,认为他不光要感恩,更应该报恩,利用自己的名声和社会影响力,为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岂料,路遥却说:“正因为应该报恩,才不能帮他们。”  人们不解。  路遥解释说:“我
期刊
据说废话就是可以作废的话,就是多余的话,就是说了也白说的话……其实,不然。  有个挺神秘的国企副总悄悄说了一个秘密:“我每次作报告都是废话连篇,一定要叫听报告的人一句都记不住。但是,语气要抑扬顿挫,手势要激情四溢!你以为我很失败,不,我成功了。如果我作报告发挥深刻,见解独到,对上对下都鞭辟入里,我这个领导是当不长的……”  我打断说:“别闹着玩,报告质量差怎么让人信服?废话多了,听者不烦?你说个例
期刊
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的思想造就了北大的辉煌,而且,在北大师生和朋友的眼里,他是个非常谦和的人,连疾言厉色的时候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先生处事也自有他的原则,绝对不是凡事和稀泥的“老好人”。  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未当校长以前,开校务会议多半讲英语,特别是预科的校务会议,全部讲英语。不懂英语的教授,只好像聋子一样坐在那里,痛苦万分。蔡元培接任校长以后,特别提议校务会议一律改用中文,这引起了外国教授的
期刊
中学时代,对林庚先生的名字就不陌生。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56年诗选》,其中《马路之歌》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汽车的喇叭唱着牧歌”的比喻,感到无比新奇。而《诗刊》1961年第2期发表的另一首写春天的诗《迎春曲》,我一直能背诵下来:  冬天的树林像野鹿的角/太阳的四周春天又来了/刚化了的河水透着多么蓝/泥土里的气息带微微的潮。  进了北大之后,这首诗竟是我和林先生第一次对话的媒介。记得入学
期刊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针对《红楼梦》写的文学评论,《红楼梦魇》通篇的感觉很像读书笔记,没有结构章法,更像针对《红楼梦》做的考据工作集锦。既然她散漫着,我也且仅从她的几句话来谈一谈。  她在《红楼梦未完》的第一段这样写着: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鉴香,品鱼,读书,多么优雅的“三恨”!此三恨,将文艺女
期刊
我在纽约生活,并没发现美国人比中国人更环保。商店里面的蔬菜无端端地都包上了塑料薄膜。到了收银处,收银员会殷勤地帮你装袋,毫不吝惜超市的塑料袋。牛奶怕洒,需要单独的口袋;生肉怕脏,也要单独的口袋。去一趟超市至少要拎回家五六个塑料袋,還不包括装蔬果的那些小塑料袋。开车去大型超市,那么费劲套上的塑料袋,只是为了从购物车把东西放到车子后备厢的一瞬间和从后备厢拿到家里的那一点路。  不过有一点纽约可能走在前
期刊
北窗高卧闲读书,是我能想象到的最惬意的事情。信马由缰地读些忙时没时间读的书,没有通告要赶,没有计划要拟,没有杂务等着处理,“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顺其自然,无拘无束,真是优哉游哉,堪比羲皇上人。而不读书,往往不仅仅是让人觉得面目可憎,还有可能闲来生事,搞得身心不宁。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的:“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
期刊
这个世界上,喜爱逆境和苦难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逆境和苦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绝非你想躲避就躲避得了的。当世人被拖入其中之后,生命的承受能力与人生的态度便大不相同。多数人不是在逆境中逆来顺受,就是让苦难击垮,难得的是,也有人凸现了一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咽着黄连弹琴———苦中作乐,最终穿越苦难,战胜了逆境。  有一则轶事为我提供了佐证:“一位老音乐家下放农村,给牲口铡了七年的草。等他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