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课堂角度,介绍了课堂中老师的作用及其教学方法。诱导学生进行思考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不仅会考试,而且会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些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引导。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引导 思考 导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生是一群非常有朝气的大孩子,可塑性强。所以,一位好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也是老师的成就感所在。所以,一位能够传正确的道,授有用之业,解疑难之惑的老师是伟大的,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合适的方法实现。
现如今的课堂跟以往课堂大不相同,以往以老师为主体,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然后课外作业巩固。这样固然可以,不过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社会需要。如今的课堂改变了,用导学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帮助,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课堂导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和导学提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施课堂导学,老师要有一份导学案,而学生则需要有一份与之对应的导学提纲,这是要在课前准备好的。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提纲,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既然导学提纲在教学中有如此重要作用和地位,这就要求老师在编写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提纲的过程中,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把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区分开来。“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语言应该准确、具体、通俗易懂。最好能够在课堂上投影出来。
其次,设计好导学引入的题目。从上课铃声响起,一堂课就开始了。新课引入部分往往是学生最期待的,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比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课,我先准备好实验器材:漏斗和乒乓球,然后请学生实验,导学提纲里面的题目就是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会被有意思的物理实验吸引,从而想搞懂为什么,实验原理是什么。导学提纲中的题目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往这方面思考,这才是我们设计导学提纲的目的。在简单引入后,可以让学生适当猜想,并通过其他实验验证猜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题目的设计也该尽量避免“死知识”,最好设计成问答形式,或者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动动手”。比如打针的时候,医生会用酒精擦拭皮肤,这时你的皮肤有什么感觉?酒精在你皮肤上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会吸热还是放热?等等,这样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而不是机械性地记忆概念。
最后,处理好新课巩固题与习题课题目。一堂好的课要有适当的习题讲解,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这样可以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当所学知识可以解题时,心情非常愉悦。物理知识广泛地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理题。比如在学习电阻时,提问家里的电灯为什么越用越暗?学习影响蒸发的因素时,提问家里怎样晒衣服比较快干?学生会对这些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思考,结合课堂所学内容作出解答。这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记下来效果要好得多。新课上的题目难度要适当,如果难度过大,则学生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长期下去会对物理失去学习兴趣或对老师产生依赖性,这样学习会变得非常被动。习题课上的题目就可以适当加大难度。比如学习液体压强时,在经过实验探究后,学生都知道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可以先给出计算公式,而公式推导过程可以下节课再说,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公式那么多,那么繁琐。
二、课堂上老师扮演“导师”角色
在课堂上,老师要关注学情,针对学生思维习惯,对易错点要进行关键引导。可以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这里提出一些常用做法。
(一)提出问题,师生互动。
例如《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一课,我们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之前奥斯特已经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提出相关问题,能不能反过来,让磁场也产生电流?此类问题学生往往不能立即回答。这样,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一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地引导学生思考,逐步解决问题。通过演示简易发电机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目标,即怎样才能够产生电流?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实验数据收集与交流,最后由学生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一系列活动,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二)交流讨论,师生互动。
例如在《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节,在学生充分了解滑动摩擦力之后,开始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猜想,并要求各组谈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以及所需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等等。课堂交流时,学生纷纷发言,比如有的猜想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运动速度,运动方向,接触面积,等等。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真正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认知,并且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比如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总结,老师引导,解答疑问,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
三、要把导学提纲落实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上要求学生不仅认真听课,而且适当地记课堂笔记很有必要。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材料,所以记好课堂笔记很重要。有些学生不知道课堂上该记什么笔记,有导学提纲的话,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点,该记什么。物理学科有简答题,要求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一些习惯比较不好的学生就可能偷懒,课堂上不做简答题,就听一听。此时,老师应该重视,对于简答题,一定要给出一个规范解答,并且要求学生记下来。有些学生会认为听懂了,不想写,不写是不行的。好比叫学生写作文《我的母亲》,感觉非常简单,非常多的材料可以写,但如果不练习,不动手写写,则考试时候要写出来是很困难的。 还记得我在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时,在导学提纲里面的课后作业留了个小问题:谁能让硬币跳上物理课本?第二节课刚上课时很安静。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细声问:“老师你昨天留给我们的问题:硬币怎么跳上物理课本?我们急切需要知道答案。”当我成功地把硬币吹上物理课本时,教室里一下沸腾了。稳定下班级秩序后,开始提问,有没有同学想到为什么硬币会飞起来?这时,根据上节课学的知识,学生都清楚是由于流体压强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的原因。这样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使班级学生上课迟到的没有了,课前乱跑和杂声没有了,只有静悄悄地等待老师上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先找到好方法。学生在八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接触物理,对于物理学科如何学习还比较迷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时,老师应该在每堂课,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物理,给予学生信心,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在实验课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验指导。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归纳。此时,老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如:在“探究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需要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及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其次让学生讨论,进行猜想,根据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先写下探究问题:想一想:与同学讨论,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会有很多猜想,这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液体压强,要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这时,学生就会思考,要用控制变量法。然后在导学提纲中设计如下: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所处深度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控制?摇 ?摇?摇和?摇?摇 ?摇保持不变。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控制?摇 ?摇?摇和?摇 ?摇?摇保持不变。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控制?摇?摇 ?摇和?摇 ?摇?摇保持不变。
紧接着,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于测量性实验会比较有方向性,设计个实验表格,让学生测量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格设计如下:
这样,学生开始实验,按照设计好的表格,探究实验记录数据。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一起得出结论。
总之,要重视引导,在课堂上老师要转变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老师进行必要引导。以诱达思,这是实施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物理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引导 思考 导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生是一群非常有朝气的大孩子,可塑性强。所以,一位好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也是老师的成就感所在。所以,一位能够传正确的道,授有用之业,解疑难之惑的老师是伟大的,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合适的方法实现。
现如今的课堂跟以往课堂大不相同,以往以老师为主体,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然后课外作业巩固。这样固然可以,不过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社会需要。如今的课堂改变了,用导学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帮助,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课堂导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和导学提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施课堂导学,老师要有一份导学案,而学生则需要有一份与之对应的导学提纲,这是要在课前准备好的。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提纲,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既然导学提纲在教学中有如此重要作用和地位,这就要求老师在编写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提纲的过程中,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把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区分开来。“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语言应该准确、具体、通俗易懂。最好能够在课堂上投影出来。
其次,设计好导学引入的题目。从上课铃声响起,一堂课就开始了。新课引入部分往往是学生最期待的,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比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课,我先准备好实验器材:漏斗和乒乓球,然后请学生实验,导学提纲里面的题目就是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会被有意思的物理实验吸引,从而想搞懂为什么,实验原理是什么。导学提纲中的题目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往这方面思考,这才是我们设计导学提纲的目的。在简单引入后,可以让学生适当猜想,并通过其他实验验证猜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题目的设计也该尽量避免“死知识”,最好设计成问答形式,或者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动动手”。比如打针的时候,医生会用酒精擦拭皮肤,这时你的皮肤有什么感觉?酒精在你皮肤上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会吸热还是放热?等等,这样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而不是机械性地记忆概念。
最后,处理好新课巩固题与习题课题目。一堂好的课要有适当的习题讲解,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这样可以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当所学知识可以解题时,心情非常愉悦。物理知识广泛地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理题。比如在学习电阻时,提问家里的电灯为什么越用越暗?学习影响蒸发的因素时,提问家里怎样晒衣服比较快干?学生会对这些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思考,结合课堂所学内容作出解答。这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记下来效果要好得多。新课上的题目难度要适当,如果难度过大,则学生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长期下去会对物理失去学习兴趣或对老师产生依赖性,这样学习会变得非常被动。习题课上的题目就可以适当加大难度。比如学习液体压强时,在经过实验探究后,学生都知道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可以先给出计算公式,而公式推导过程可以下节课再说,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公式那么多,那么繁琐。
二、课堂上老师扮演“导师”角色
在课堂上,老师要关注学情,针对学生思维习惯,对易错点要进行关键引导。可以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这里提出一些常用做法。
(一)提出问题,师生互动。
例如《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一课,我们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之前奥斯特已经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提出相关问题,能不能反过来,让磁场也产生电流?此类问题学生往往不能立即回答。这样,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一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地引导学生思考,逐步解决问题。通过演示简易发电机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目标,即怎样才能够产生电流?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实验数据收集与交流,最后由学生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一系列活动,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二)交流讨论,师生互动。
例如在《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节,在学生充分了解滑动摩擦力之后,开始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猜想,并要求各组谈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以及所需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等等。课堂交流时,学生纷纷发言,比如有的猜想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运动速度,运动方向,接触面积,等等。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真正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认知,并且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比如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总结,老师引导,解答疑问,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
三、要把导学提纲落实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上要求学生不仅认真听课,而且适当地记课堂笔记很有必要。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材料,所以记好课堂笔记很重要。有些学生不知道课堂上该记什么笔记,有导学提纲的话,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点,该记什么。物理学科有简答题,要求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一些习惯比较不好的学生就可能偷懒,课堂上不做简答题,就听一听。此时,老师应该重视,对于简答题,一定要给出一个规范解答,并且要求学生记下来。有些学生会认为听懂了,不想写,不写是不行的。好比叫学生写作文《我的母亲》,感觉非常简单,非常多的材料可以写,但如果不练习,不动手写写,则考试时候要写出来是很困难的。 还记得我在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时,在导学提纲里面的课后作业留了个小问题:谁能让硬币跳上物理课本?第二节课刚上课时很安静。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细声问:“老师你昨天留给我们的问题:硬币怎么跳上物理课本?我们急切需要知道答案。”当我成功地把硬币吹上物理课本时,教室里一下沸腾了。稳定下班级秩序后,开始提问,有没有同学想到为什么硬币会飞起来?这时,根据上节课学的知识,学生都清楚是由于流体压强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的原因。这样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使班级学生上课迟到的没有了,课前乱跑和杂声没有了,只有静悄悄地等待老师上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先找到好方法。学生在八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接触物理,对于物理学科如何学习还比较迷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时,老师应该在每堂课,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物理,给予学生信心,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在实验课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验指导。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归纳。此时,老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如:在“探究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需要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及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其次让学生讨论,进行猜想,根据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先写下探究问题:想一想:与同学讨论,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会有很多猜想,这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液体压强,要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这时,学生就会思考,要用控制变量法。然后在导学提纲中设计如下: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所处深度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控制?摇 ?摇?摇和?摇?摇 ?摇保持不变。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控制?摇 ?摇?摇和?摇 ?摇?摇保持不变。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控制?摇?摇 ?摇和?摇 ?摇?摇保持不变。
紧接着,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于测量性实验会比较有方向性,设计个实验表格,让学生测量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格设计如下:
这样,学生开始实验,按照设计好的表格,探究实验记录数据。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一起得出结论。
总之,要重视引导,在课堂上老师要转变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老师进行必要引导。以诱达思,这是实施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物理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