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纹理分析技术在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yl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磁共振纹理分析技术在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34例于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于新辅助治疗前(治疗前1天)、早期(治疗开始后第10天)及中期(治疗开始后第20天)分别行3.0T磁共振(MRI)检查。病例纳入标准:直肠镜检查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内,术前病理活检确诊且临床分期为T3及以上或有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的直肠癌,并且肝肾心肺功能正常无手术禁忌证。病例剔除标准:未完成新辅助放化疗、手术及3次磁共振检查,或图像运动伪影和缺失术后病理学结果。所有患者均选择直肠癌长程三维放化疗同时合并化疗(奥沙利铂加卡培他滨)的新辅助治疗。根据放化疗后肿瘤消退分级(TRG)分为TRG 0~4级,达到TRG4归为病理完全缓解(pCR);TRG 2~3级归于部分缓解(PR),其余为未缓解(NR)。应用OmniKinetics软件提取2次磁共振T2加权图像上肿瘤区域的纹理特征(方差、熵、能量、峰度),统计各时间点纹理值,分别比较各时间点pCR与PR加NR病例及NR与pCR加PR病例间纹理值及改变差值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值,纳入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估纹理值对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预测效能。

结果

全组34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49.3岁,其中低位直肠腺癌19例(55.9%),中位直肠腺癌15例(44.1%)。达到pCR为9例(26.5%),PR为13例(38.2%),NR为12例(35.3%)。新辅助放化疗前,pCR病例肿瘤区域的熵值水平明显高于PR加NR者(7.164±0.272比6.823± 0.309,t=2.925,P=0.006)。在新辅助放化疗中期,与PR加NR病例肿瘤区域的纹理特征比较,pCR者的方差(1566±281比2883±867,t=-4.435,P=0.000)和熵值(5.436±0.934比6.803±0.577,t=-4.118,P=0.002)水平较低,峰度(4.800±1.288比3.206±1.211,t=3.333,P=0.002)和能量(0.016± 0.005比0.010±0.004,t=3.240,P=0.003)水平较高;与pCR加PR患者比较,NR患者的峰度(2.461±0.931比4.264±1.205,t=-4.493,P=0.000)和能量(0.011±0.004比0.014±0.004,t=-3.453,P=0.000)均较低。新辅助治疗早期与中期患者肿瘤区域的纹理变化差值中,pCR与PR加NR、NR与pCR加PR的熵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344±0.819比0.489±0.319,t=3.047,P=0.014;0.446±0.213比0.917±0.677,t=-3.638,P=0.001)。新辅助治疗前与中期的纹理变化差值中,pCR组与PR加NR组的方差差值(1759±1226比977±842,t=2.113,P=0.042)和熵的差值(1.728±0.918比0.524±0.355,t=3.832,P=0.004)、以及NR组与pCR加PR组熵的差值(0.475±0.349比1.044± 0.860,t=-2.722,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以上指标纳入ROC曲线中显示,当治疗中期熵值>5.983时为诊断pCR的最佳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5,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6.7%。当治疗中期能量≤0.010时,为诊断NR组的最佳效能,AUC为0.902,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81.8%。

结论

基于磁共振T2加权图像的纹理分析可以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新辅助治疗中期为预测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期的熵和能量是具有较高预测能力的纹理值参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足底部邻近带蒂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足底中、小面积缺损的解剖学基础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从2010年10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两方面工作:①取动脉红色乳胶灌注成人下肢标本5具,在放大镜下,观测足底邻近带蒂穿支筋膜皮瓣血供来源,游标卡尺测量穿支血管管径。②在解剖学基础上设计邻近带蒂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足底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缺损创面11例,其中恶性黑色素瘤5例,黑痣1例,难治性创面5例。修复缺损范围为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经腹股沟途径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腹股沟途径治疗的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1 558例,随访1 346例。分析围手术期情况、术后效果、并发症及精液质量。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住院时间2~5 d。所有病例术后未见鞘膜积液和睾丸萎缩,168例睾丸萎缩的患者未出现萎缩加重,其中123例患者出现睾丸恢复性增长。阴囊
期刊
目的介绍旋髂浅动脉(SCIA)穿支血管的分类,及基于两种不同SCIA穿支的旋髂浅动脉穿支(SCIP)皮瓣的特点和切取方法,探讨一套能够克服SCIP皮瓣固有缺点的手术策略。方法2011年8月至2017年6月,将SCIP皮瓣应用在90例不同的软组织缺损修复中。术前对SCIA的穿支血管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术中对不同穿支采取不同解剖方法,需要时使用深支逆行灌注延长血管蒂。记录皮瓣厚度、血管蒂长度、成活情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辅助手部桡侧严重毁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对手部桡侧不同程度掌、指骨伴皮肤软组织严重毁损伤的9例,术前使用64排螺旋CT分别对供区、受区进行扫描,通过CTA三维重建技术获得三维图像。应用Mimics软件虚拟手术辅助设计系统的镜像技术和虚拟手术辅助设计技术进行设计,实施带足背皮瓣的甲瓣联合第2趾骨移植再造拇指及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9例。足背
目的初步探讨乌拉地尔减少动脉化静脉皮瓣血流灌注量的机制。方法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选取20只体质量为(25.0±5.0)kg的雄性巴马小型猪,均在上腹部设计动脉化静脉皮瓣,根据乌拉地尔的用药方式随机分为局部用药组及肌注用药组。术后监测两组给药前后的皮瓣血流灌注量与血压,以及术后1周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用药前、用药后15 min、用药后30 min,局部用药组的皮瓣血流灌注量分别为(7
目的观察缝合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后感觉恢复情况。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左足1例,右足6例,创面大小5.0 cm×12.0 cm~8.0 cm×18.0 cm。所有病例均有肌腱或骨外露,合并伸趾肌腱断裂4例,肌腱缺损1例,跖骨骨折4例,足趾缺如2例。清创至创面清洁,取修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健侧胫后血管桥接修复小腿毁损性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对小腿毁损性组织缺损的7例患者采用CDU检查,发现患肢胫前或胫后动脉外伤性缺如或管腔闭塞。严重污染的创面,在清创后采用VSD处理5~17 d,创面清洁,炎症控制。对清洁创面实施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与健侧胫后血管桥接修复术,外固定支架固定双下肢,切取皮瓣面积23.0 cm×12.0
目的探讨用改良方法重建感觉的游离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相邻大面积指腹缺损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游离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相邻指腹缺损共10例20指,其中示、中指和中、环指指腹缺损分别为4例8指、6例12指。术中将皮瓣内皮神经近、远两端分别与相邻2手指相对侧指掌侧固有神经端端吻接,术后7周行分指术时解剖、切断皮瓣内皮神经,将两断端分别与相邻侧指掌侧固有神经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