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三权分立,制约,扯皮,答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16—04
2010年的高考出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试题。本文以浙江文综试卷第39题为例,浅谈浙江高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以及不足,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原题如下:
39 (26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稍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回答: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要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10分)
答案:(1)《论法的精神》。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三权制约与平衡)。
(2)立法权: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
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这个道题的特点有:
1 综合了高中课程的相关内容
此题以“制度创新”肯定了美国宪法,将散见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不同章节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考查对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解和评价。材料一是必修1《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材料二出自浙江考生均需选修的《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是必修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从答案要求看,三权分立理论思想来源依据必修3《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则应联系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美国国父华盛顿》。这道试题不是简单的“拉郎配”,答案及其赋分要求将必修与选修学习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因此,这道试题给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信息:必修与选修的课程内容可以糅合在一起命题。
跨学科综合也是此题的亮点。第(3)问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必修1《美国1787年宪法》比较充分地肯定了美国三权分立的进步性,对其局限性则没有过多的评述。但是,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明确论及美国三权分立的弊端:“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在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国会参众议院之间,内耗非常严重,常引发混乱、拖延和推卸责任。如果总统和国会的关系陷入僵局,这种僵局将持续四年。……即使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也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学生对此如果有深刻的印象,第(3)问的评价则会演变成对政治课程内容的简单记忆。从综合历史与政治两学科相关的知识来说,学生能够做到学科之间知识的迁移,也未尝不是好事,应该肯定。该题在试卷中的位置,为接下来的文综(政治)试题做好了铺垫,从整卷效果来看显示了命题者的匠心独特。
2 材料丰富、设问巧妙
三则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生手中的教材和历史学家的著作,选材多元。陈述性的文字,使学生无阅读障碍,能够马上进入历史思维,思考回答问题,这就突出考查了历史学科的能力。选自选修教材的材料二,陈述的是一个事实,但不是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略。如此,对部分考生来说,材料二就变成了“新情境”。考生要结合这一事实考虑三权分立的体制是不是有问题。这提醒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用足教材是文科班教学的取胜之道。祝旭东老师说得好:“首先要用足教材中的材料,理解其中的含义,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教师的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自己想透了,明白了,就能充分挖掘材料价值,引领学生思考。……如此,再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才更有把握,适度的加深也更胸有成竹,拓宽的范围才不会游离太远。……要使高考复习对路,首先还是用足教材。”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全国卷全部使用“新材料”“新情景”不同,浙江省的命题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寻求新材料,这样难易适度,避免怨声载道,也使教学水平能够及时跟上。这是浙江省自主命题的特点之一。
这道试题的设问很巧妙。在第(2)问中: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这里用“限制”,而没有用“制衡”。“制衡”指三权之间的关系;“限制”既包含相互的限制,也包含自身的限制。相互限制是指三权之间,自身限制则是指权利自身的限制,如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等。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弄清楚设问的词意,结合问题的指向解读材料,领悟材料中的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合理构思与组织答案。
3 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试题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创设新情境,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多层级考查。如第(1)问考查识记能力,第(2)问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的解读、提取和对基础知识的调动、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三权之间关系整体把握、分析得出答案。在以上能力考查基础之上,第(1)(2)问还有效考查了学生概括性思维、表达能力——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概括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准确地勾勒轮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像中国画的白描,看似简单,但没有一定的功力画不出来。在第(1)问回忆的基础上,考生应该对三权分立的进步性形成清晰的记忆,第(2)问要 求结合实践再说“三权”是如何被限制的,显然,重复第(1)问的答案是最不明智的。这就引导(或说逼迫)考生深入再思考,如果把理论思想和实践中的问题混在一块,不知区别,那么解答肯定在重复。第(3)问则在第(2)问基础上水到渠成,换言之,如第(2)问所答非所问,第(3)问的回答肯定不得要领。
第(3)问要求“评价”,依据的是材料及前两问的结论,如材料三,新政是被肯定的,但法院却认为新政违宪,这说明什么呢?这考查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扯皮”现象的结论,恰到好处,顺理成章。这样的试题让学生明白,历史的评价是多元的、多角度的,依据事实思考、回答需要理性。
试题有明显的特点,但存在以下不足,似可商榷。
1 答案的抽象性容易模糊学生能力的差别
第(2)问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但答案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同含义,人教版比人民版的叙述更接近答案,而且这是教师比较熟知的内容,一般复习的总结都比较到位。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将记忆都堆放在答案里,根据材料的过程没有得到明确表现。另外,答案中的“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如何得出来?回答越是全面、越接近标准答案,依靠记忆回答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此也“埋没了”那些注重思维推理的考生。上述政治学科的内容也起着提示作用。尤其是第(3)问的答案,几乎与政治教科书的评价相同。假如命题者是有意识地注意与政治课程相联系,那么,回避政治学科明确的结论是保证试题信度和效度的前提。这应该引以为戒。
2 试题应该在“论从史出”上下工夫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结合史实的评价体现了论从史出。在了解、理解史实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结论。这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此题第(2)(3)问的答案都没有要求结合史实。而且参议院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就是“扯皮”吗?须知,我们的教科书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很低,中国政府不也是没在和约上签字吗?学生又不知道美国参议院拒绝的理由。罗斯福新政具体那些措施最高法院不予批准?后来为什么批准?最高法院对新政措施的抵制都是错误的吗?是否也有利于新政的完善?这样似乎有钻牛角尖之嫌,但细想想不是这样吗?参议院和最高法院行使否定权的效果也要以事实为依据。假如对美国有利、对完善新政的法令有益,那就不叫“扯皮”了——得出这个答案需要有足够的史实支撑。
尽管如此,该题对教学还是有以下启示。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新设计,有取有舍、有增有删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超越课本,构建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构主义学习的应用,例如将必修1中第三单元的“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与第七单元的“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在教学顺序上进行调换。这样整合后,优点非常明显:对比中外政治制度,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体现全球史观,使学生的历史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深刻。同时也使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
新课程实施以来,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成为争论的焦点。“事实上,能否摆正‘教材’的位置,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绩效能不能提升的关键。‘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相反,‘吃透’教材恰恰是‘用教材教’的前提。”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仔细阅读,“吃透”教材,然后用足教材,教科书除了正文外,还提供了各种材料。这些材料形象、直观,既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用足教材后再寻找课外资源,这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教材没有用足就引用其他资料,既是浪费教学资源,也有可能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混乱。费力却不讨好。此题的答案就在书本上,显然,命题十分注重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看来十分必要。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温总理的谈话对于改革考试制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高考试题,对教师来说更多地是为了促进教学,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相信浙江的高考命题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与教学相辅相成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16—04
2010年的高考出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试题。本文以浙江文综试卷第39题为例,浅谈浙江高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以及不足,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原题如下:
39 (26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稍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回答: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要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10分)
答案:(1)《论法的精神》。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三权制约与平衡)。
(2)立法权: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
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这个道题的特点有:
1 综合了高中课程的相关内容
此题以“制度创新”肯定了美国宪法,将散见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不同章节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考查对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解和评价。材料一是必修1《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材料二出自浙江考生均需选修的《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是必修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从答案要求看,三权分立理论思想来源依据必修3《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则应联系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美国国父华盛顿》。这道试题不是简单的“拉郎配”,答案及其赋分要求将必修与选修学习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因此,这道试题给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信息:必修与选修的课程内容可以糅合在一起命题。
跨学科综合也是此题的亮点。第(3)问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必修1《美国1787年宪法》比较充分地肯定了美国三权分立的进步性,对其局限性则没有过多的评述。但是,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明确论及美国三权分立的弊端:“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在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国会参众议院之间,内耗非常严重,常引发混乱、拖延和推卸责任。如果总统和国会的关系陷入僵局,这种僵局将持续四年。……即使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也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学生对此如果有深刻的印象,第(3)问的评价则会演变成对政治课程内容的简单记忆。从综合历史与政治两学科相关的知识来说,学生能够做到学科之间知识的迁移,也未尝不是好事,应该肯定。该题在试卷中的位置,为接下来的文综(政治)试题做好了铺垫,从整卷效果来看显示了命题者的匠心独特。
2 材料丰富、设问巧妙
三则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生手中的教材和历史学家的著作,选材多元。陈述性的文字,使学生无阅读障碍,能够马上进入历史思维,思考回答问题,这就突出考查了历史学科的能力。选自选修教材的材料二,陈述的是一个事实,但不是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略。如此,对部分考生来说,材料二就变成了“新情境”。考生要结合这一事实考虑三权分立的体制是不是有问题。这提醒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用足教材是文科班教学的取胜之道。祝旭东老师说得好:“首先要用足教材中的材料,理解其中的含义,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教师的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自己想透了,明白了,就能充分挖掘材料价值,引领学生思考。……如此,再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才更有把握,适度的加深也更胸有成竹,拓宽的范围才不会游离太远。……要使高考复习对路,首先还是用足教材。”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全国卷全部使用“新材料”“新情景”不同,浙江省的命题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寻求新材料,这样难易适度,避免怨声载道,也使教学水平能够及时跟上。这是浙江省自主命题的特点之一。
这道试题的设问很巧妙。在第(2)问中: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这里用“限制”,而没有用“制衡”。“制衡”指三权之间的关系;“限制”既包含相互的限制,也包含自身的限制。相互限制是指三权之间,自身限制则是指权利自身的限制,如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等。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弄清楚设问的词意,结合问题的指向解读材料,领悟材料中的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合理构思与组织答案。
3 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试题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创设新情境,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多层级考查。如第(1)问考查识记能力,第(2)问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的解读、提取和对基础知识的调动、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三权之间关系整体把握、分析得出答案。在以上能力考查基础之上,第(1)(2)问还有效考查了学生概括性思维、表达能力——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概括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准确地勾勒轮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像中国画的白描,看似简单,但没有一定的功力画不出来。在第(1)问回忆的基础上,考生应该对三权分立的进步性形成清晰的记忆,第(2)问要 求结合实践再说“三权”是如何被限制的,显然,重复第(1)问的答案是最不明智的。这就引导(或说逼迫)考生深入再思考,如果把理论思想和实践中的问题混在一块,不知区别,那么解答肯定在重复。第(3)问则在第(2)问基础上水到渠成,换言之,如第(2)问所答非所问,第(3)问的回答肯定不得要领。
第(3)问要求“评价”,依据的是材料及前两问的结论,如材料三,新政是被肯定的,但法院却认为新政违宪,这说明什么呢?这考查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扯皮”现象的结论,恰到好处,顺理成章。这样的试题让学生明白,历史的评价是多元的、多角度的,依据事实思考、回答需要理性。
试题有明显的特点,但存在以下不足,似可商榷。
1 答案的抽象性容易模糊学生能力的差别
第(2)问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但答案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同含义,人教版比人民版的叙述更接近答案,而且这是教师比较熟知的内容,一般复习的总结都比较到位。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将记忆都堆放在答案里,根据材料的过程没有得到明确表现。另外,答案中的“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如何得出来?回答越是全面、越接近标准答案,依靠记忆回答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此也“埋没了”那些注重思维推理的考生。上述政治学科的内容也起着提示作用。尤其是第(3)问的答案,几乎与政治教科书的评价相同。假如命题者是有意识地注意与政治课程相联系,那么,回避政治学科明确的结论是保证试题信度和效度的前提。这应该引以为戒。
2 试题应该在“论从史出”上下工夫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结合史实的评价体现了论从史出。在了解、理解史实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结论。这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此题第(2)(3)问的答案都没有要求结合史实。而且参议院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就是“扯皮”吗?须知,我们的教科书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很低,中国政府不也是没在和约上签字吗?学生又不知道美国参议院拒绝的理由。罗斯福新政具体那些措施最高法院不予批准?后来为什么批准?最高法院对新政措施的抵制都是错误的吗?是否也有利于新政的完善?这样似乎有钻牛角尖之嫌,但细想想不是这样吗?参议院和最高法院行使否定权的效果也要以事实为依据。假如对美国有利、对完善新政的法令有益,那就不叫“扯皮”了——得出这个答案需要有足够的史实支撑。
尽管如此,该题对教学还是有以下启示。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新设计,有取有舍、有增有删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超越课本,构建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构主义学习的应用,例如将必修1中第三单元的“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与第七单元的“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在教学顺序上进行调换。这样整合后,优点非常明显:对比中外政治制度,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体现全球史观,使学生的历史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深刻。同时也使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
新课程实施以来,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成为争论的焦点。“事实上,能否摆正‘教材’的位置,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绩效能不能提升的关键。‘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相反,‘吃透’教材恰恰是‘用教材教’的前提。”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仔细阅读,“吃透”教材,然后用足教材,教科书除了正文外,还提供了各种材料。这些材料形象、直观,既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用足教材后再寻找课外资源,这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教材没有用足就引用其他资料,既是浪费教学资源,也有可能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混乱。费力却不讨好。此题的答案就在书本上,显然,命题十分注重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看来十分必要。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温总理的谈话对于改革考试制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高考试题,对教师来说更多地是为了促进教学,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相信浙江的高考命题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与教学相辅相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