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适宜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思路和方法是,以服务社会作为课程建设理念和功能设置的基准,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重构教学内容,从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技术运用视角规范建设教学资源,升级基础资源,开发拓展资源,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发立体教材,创建基于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情报检索;课程建设;资源共享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4-0014-05
进入“十二五”期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进入新阶段,教育部先后制定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目的是在继承与发展“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计划再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现状及问题
图1是秦炜炜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制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项目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10年来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全国性调查和分析,该样本覆盖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20余所高校(本科 高职)中10年来从事精品課程建设、教学、管理与评价有关工作的参与者,该研究数据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一定的说服力。从图1中可见,国家精品课程的时效性差,利用率很低,经常使用的仅占19.44%。85%以上的精品课程参与者认为,精品课程对高等院校的教学影响不大。此结果完全有悖于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初衷。
此外,已有精品课程在建设中还受到课程建设开发模式、评审指标体系导向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套宏观评价机制以实施对精品课程应用状况、共享程度和影响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以上经验和教训都为新一轮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提供了启示。
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领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目标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2]。梳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相关内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领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建设目的来看,主要是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落到实处。
从服务面向来看,要求课程以内容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课程服务对象从服务教师向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转型。精品共享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型,是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实质上是要求改变目前教学中师生间的地位关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从课程内容来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要求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从资源类型来看,精品资源共享课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要求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技术指标中尤其对拓展资源提出了要求,拓展资源建设实为基础资源的补充,尤其是在多样性和交互性上的补充。这就需要课程建设者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设在线学习平台,这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赖以建设的基础,是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前提条件。
从技术要求来看,规定了各类资源的标准和技术格式,以保障课程资源传输、互通、共享等服务活动,便于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三、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建设的策略
基于上述信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各部分指标都在强调课程资源及其教学活动必须能实现网络化、互动和共享。综合以上各因素,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制定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整体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
本方案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资源建设、评价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思路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各类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公共课程,也是为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专业拓展课程。同时,更是一门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研究素质的科学方法课或工具课。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检索能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本课程确立了“授人以渔、提升素养、服务专业、面向社会”的设计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建立网络环境下基于检索过程的课程观,形成一门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技能等的立体化课程。
(二)调整课程定位,适应专业调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成为必需。因此,将课程目标定位从原来的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理论素养和掌握系统性知识,调整为着重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专业学习、终身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及社会学习者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尤其是文献信息分析应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来构建知识与能力并举的一体化培养目标。
(三)重构课程体系,满足差异化要求
围绕课程目标,遵循职业教育与学生成长的规律,以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起一个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文献检索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重构的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由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五个教学单元构成。一条主线为研究型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三个层次为信息意识、文献信息获取、文献信息利用;五个知识教学单元则是信息意识、知识产权及创新、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研究能力、信息分析及应用能力。同时,根据各专业的不同侧重定制每一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和学时。
重构的课程体系突出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做法为,在对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经典理论进行创新和整合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检索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一代的网络资源等,根据专业的不同设计各类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开展各类文献信息检索大赛,鼓励并协助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小组等课外科技活动,建立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根据高职的教学特点,满足差异化教学要求。具体做法是:基于信息技术和无线校园的应用,突出信息素养对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支撑作用。强调课程与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即从各专业入手,全面梳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融入到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并针对不同的专业形成差异化、项目化的课程解决方案。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将强化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等作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为此,本课程着重从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一是在课程总体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文献信息的利用上,采用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二是教学以启发式为主,采用案例教学、系统演示、实例研讨、研究型学习、关键词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三是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集体辩论、小组讨论、小组互评、个人演講与答辩、角色扮演、同伴教学、作业点评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本课程曾与航空维修专业的《飞机机务维修与保养》课程对接。实施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主检索数据资源、自主选题或课题立项,在此基础上进行课题分析、制定检索策略、信息检索、检索结果分析并撰写学术论文,然后在网上展示各自的成果,通过邮件、论坛等途径作进一步的交流。最后,对各自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相互启发与借鉴,共同提高。最终不仅完成了《飞机机务维修与保养》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达到了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目的。
基于以上系列改革措施,通过这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文献的选择与评判能力,以及对学术机构和学者的评价能力。
(五)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开发适用的拓展资源
针对服务面向的不同,本课程系统开发、设计、整理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数字化资源,建立课程网站,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学校及面向社会开放的课程资源的共享。
针对拓展资源的技术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两个层面开发了拓展资源。一是在内容上增加诸如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自主考试系统、单元测试系统等。二是在技术上,基于Web2.0技术与核心理念,建立文献检索课程博客,建成课程网站。在博客和课程网站上实现微课程内容的创建、存储、传递、维护和管理,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极大地增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交流性。
教学实践证明,拓展资源在教学中很好地补充了基础资源,而且为师生搭建了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管理平台。如教学实施中,本课程将单元测试系统、自主考试系统、课程网站等系统链接至Blackboard平台,通过该平台实施教学进度管理。首先设定教学进度,学生通过微课程视频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后,通过单元自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所有单元学习完成合格后才能进入自主考试系统参加期末考试。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学生可以选择去讨论区借鉴别人的想法,也可以直接提问,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六)创新考核方式,及时反馈
从图4改革后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可知,本课程改变了过去考核局限于卷面考试和卷面与平时实习结合评分的方式,实行卷面、实训和文献情报调研报告三结合方式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实际检索文献的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全面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进行信息搜集、分析研究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加强对学生的检查、评估,把教学效果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2003-04-08.
[2]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2012-05-21.
[3] 高教司.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DB/OL]. [2012-10-22]. http://www. 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88/201206/137333.html.
[4]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6):80-85.
[5]侯奋飞,孙小菡.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MOOC in optical packet switching[J]. Chinese Optics Letters,2010(1):11-13.
[6]Chih-Hua Chen. The Learning Style of MBA Students[A]. Educ- 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of Econ- omics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C]. 2011.
[7]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in Basic Design Course:A Case Study of the I-learning System[A]. 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 dustrial Design
关键词 高职院校;情报检索;课程建设;资源共享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4-0014-05
进入“十二五”期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进入新阶段,教育部先后制定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目的是在继承与发展“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计划再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现状及问题
图1是秦炜炜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制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项目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10年来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全国性调查和分析,该样本覆盖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20余所高校(本科 高职)中10年来从事精品課程建设、教学、管理与评价有关工作的参与者,该研究数据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一定的说服力。从图1中可见,国家精品课程的时效性差,利用率很低,经常使用的仅占19.44%。85%以上的精品课程参与者认为,精品课程对高等院校的教学影响不大。此结果完全有悖于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初衷。
此外,已有精品课程在建设中还受到课程建设开发模式、评审指标体系导向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套宏观评价机制以实施对精品课程应用状况、共享程度和影响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以上经验和教训都为新一轮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提供了启示。
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领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目标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2]。梳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相关内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领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建设目的来看,主要是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落到实处。
从服务面向来看,要求课程以内容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课程服务对象从服务教师向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转型。精品共享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型,是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实质上是要求改变目前教学中师生间的地位关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从课程内容来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要求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从资源类型来看,精品资源共享课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要求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技术指标中尤其对拓展资源提出了要求,拓展资源建设实为基础资源的补充,尤其是在多样性和交互性上的补充。这就需要课程建设者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设在线学习平台,这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赖以建设的基础,是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前提条件。
从技术要求来看,规定了各类资源的标准和技术格式,以保障课程资源传输、互通、共享等服务活动,便于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三、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建设的策略
基于上述信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各部分指标都在强调课程资源及其教学活动必须能实现网络化、互动和共享。综合以上各因素,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制定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整体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
本方案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资源建设、评价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思路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各类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公共课程,也是为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专业拓展课程。同时,更是一门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研究素质的科学方法课或工具课。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检索能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本课程确立了“授人以渔、提升素养、服务专业、面向社会”的设计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建立网络环境下基于检索过程的课程观,形成一门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技能等的立体化课程。
(二)调整课程定位,适应专业调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成为必需。因此,将课程目标定位从原来的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理论素养和掌握系统性知识,调整为着重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专业学习、终身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及社会学习者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尤其是文献信息分析应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来构建知识与能力并举的一体化培养目标。
(三)重构课程体系,满足差异化要求
围绕课程目标,遵循职业教育与学生成长的规律,以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起一个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文献检索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重构的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由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五个教学单元构成。一条主线为研究型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三个层次为信息意识、文献信息获取、文献信息利用;五个知识教学单元则是信息意识、知识产权及创新、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研究能力、信息分析及应用能力。同时,根据各专业的不同侧重定制每一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和学时。
重构的课程体系突出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做法为,在对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经典理论进行创新和整合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检索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一代的网络资源等,根据专业的不同设计各类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开展各类文献信息检索大赛,鼓励并协助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小组等课外科技活动,建立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根据高职的教学特点,满足差异化教学要求。具体做法是:基于信息技术和无线校园的应用,突出信息素养对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支撑作用。强调课程与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即从各专业入手,全面梳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融入到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并针对不同的专业形成差异化、项目化的课程解决方案。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将强化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等作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为此,本课程着重从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一是在课程总体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文献信息的利用上,采用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二是教学以启发式为主,采用案例教学、系统演示、实例研讨、研究型学习、关键词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三是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集体辩论、小组讨论、小组互评、个人演講与答辩、角色扮演、同伴教学、作业点评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本课程曾与航空维修专业的《飞机机务维修与保养》课程对接。实施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主检索数据资源、自主选题或课题立项,在此基础上进行课题分析、制定检索策略、信息检索、检索结果分析并撰写学术论文,然后在网上展示各自的成果,通过邮件、论坛等途径作进一步的交流。最后,对各自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相互启发与借鉴,共同提高。最终不仅完成了《飞机机务维修与保养》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达到了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目的。
基于以上系列改革措施,通过这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文献的选择与评判能力,以及对学术机构和学者的评价能力。
(五)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开发适用的拓展资源
针对服务面向的不同,本课程系统开发、设计、整理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数字化资源,建立课程网站,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学校及面向社会开放的课程资源的共享。
针对拓展资源的技术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两个层面开发了拓展资源。一是在内容上增加诸如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自主考试系统、单元测试系统等。二是在技术上,基于Web2.0技术与核心理念,建立文献检索课程博客,建成课程网站。在博客和课程网站上实现微课程内容的创建、存储、传递、维护和管理,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极大地增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交流性。
教学实践证明,拓展资源在教学中很好地补充了基础资源,而且为师生搭建了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管理平台。如教学实施中,本课程将单元测试系统、自主考试系统、课程网站等系统链接至Blackboard平台,通过该平台实施教学进度管理。首先设定教学进度,学生通过微课程视频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后,通过单元自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所有单元学习完成合格后才能进入自主考试系统参加期末考试。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学生可以选择去讨论区借鉴别人的想法,也可以直接提问,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六)创新考核方式,及时反馈
从图4改革后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可知,本课程改变了过去考核局限于卷面考试和卷面与平时实习结合评分的方式,实行卷面、实训和文献情报调研报告三结合方式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实际检索文献的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全面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进行信息搜集、分析研究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加强对学生的检查、评估,把教学效果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2003-04-08.
[2]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2012-05-21.
[3] 高教司.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DB/OL]. [2012-10-22]. http://www. 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88/201206/137333.html.
[4]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6):80-85.
[5]侯奋飞,孙小菡.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MOOC in optical packet switching[J]. Chinese Optics Letters,2010(1):11-13.
[6]Chih-Hua Chen. The Learning Style of MBA Students[A]. Educ- 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of Econ- omics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C]. 2011.
[7]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in Basic Design Course:A Case Study of the I-learning System[A]. 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 dustrial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