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生成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索、辨析、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以达到使学生获得必備的数学素养与最佳发展的目的.掌握了概念的根,就可以准确把握知识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含义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先从实际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后用数学方法研究性质,最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关键词】概念生成;数学概念的核心;数学的本质
概念生成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索、辨析、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以达到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素养与最佳发展的目的.可以说,概念生成的过程,就是数学精神的陶冶过程.另外,每一节数学课,每一个数学概念,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应站在系统的高度来看待.也就是说,概念教学不能“就事论事”,只注重这个“点”,这样只会“见木不见林”,应该找到知识体系大树中,概念的根深藏于什么位置,围绕根来开展教学,这是概念生成的基础,这样会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推广” 这一重要的数学思维过程.
学习一个新概念,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它的意义、作用.因此,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引入,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引入.
从数学体系发展过程角度看,一些概念是从数学知识发展需要引入的.例如:在讲分数指数幂时,我们的教材上只是给出定义:a1[]n=n[]a(a>0).为什么引入分数指数幂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概念的引入,以及相反数、倒数的引入过程:乘法的引入,就是当多个因数相加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法;当多个因数相乘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方.还有一些看起来是规定的概念,也要让学生了解其规定的合理性.相反数的引入,将加法和减法统一为加法;倒数的引入,将乘法和除法统一为乘法;那么分数指数幂的引入,将乘方和开方统一为乘方.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另外,许多新概念的研究是与与之相似的概念类比进行的.例如,类比指数的运算法则引出对数的运算法则,类比指数函数引出对数函数,等等.
从实际问题的角度来看,数学概念一般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其以定理、法则、公式这些冷冰冰的形式化知识展现的背后,隐藏着原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思维,这就是概念形成的目标.华罗庚教授说得好:“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去找材料,不要只看课本上的结论.”中学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如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生产中的函数关系、气温变化、买卖商品中的函数关系等,引入函数概念.再如指数函数的引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折纸游戏: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报纸进行对折1,2,3,…,30次,你知道会有多高吗?若对折x次,得到高度为y,y与x 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很感兴趣,动手去折,折到7~8次,就折不动了.用计算器算一算,对折30次,得到约为1087千米,并且得到y=2x(x>0)这个函数.这样引入,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指数函数,而且感受到了指数函数增加的速度,体会指数爆炸.
如果课堂教学抓不住数学概念的核心,没有前后一致、贯穿始终的数学思想主线,在学生没有基本了解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就进行大量解题操练,就会导致教学缺乏必要的根基,学生花大量时间学数学,做无数的练习,但数学基础仍很脆弱.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后,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1.7)2.5,(1.7)3,学生能够做对,但是说不清楚为什么.学生知道利用的是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却把(1.7)2.5,(1.7)3这两个数当成函数,说明学生对于函数概念、函数值、用函数观点看问题,都需要再次理解.因此,一个概念的学习,不仅仅是一节概念课就能完成的,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概念课的后继课程中不断地反复应用,不断地加深理解.
那么,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概念的来源理清了吗?(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3)与之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4)概念有什么文化作用?例如,向量概念,高中阶段数学和物理所使用的传统定义是:向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物理中的向量概念又叫矢量,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等就是这样的量,它是有自己的准确含义的;数学中的向量概念,它舍弃了物理中的实际意义,抽象为数学中的概念,强调的是向量的几何意义.又如角的概念的推广、复数的引入等我们都可以这样处理.
掌握了概念的根,就可以准确把握知识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含义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先从实际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后用数学方法研究性质,最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突出了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从而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关键词】概念生成;数学概念的核心;数学的本质
概念生成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索、辨析、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以达到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素养与最佳发展的目的.可以说,概念生成的过程,就是数学精神的陶冶过程.另外,每一节数学课,每一个数学概念,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应站在系统的高度来看待.也就是说,概念教学不能“就事论事”,只注重这个“点”,这样只会“见木不见林”,应该找到知识体系大树中,概念的根深藏于什么位置,围绕根来开展教学,这是概念生成的基础,这样会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推广” 这一重要的数学思维过程.
学习一个新概念,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它的意义、作用.因此,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引入,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引入.
从数学体系发展过程角度看,一些概念是从数学知识发展需要引入的.例如:在讲分数指数幂时,我们的教材上只是给出定义:a1[]n=n[]a(a>0).为什么引入分数指数幂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概念的引入,以及相反数、倒数的引入过程:乘法的引入,就是当多个因数相加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法;当多个因数相乘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方.还有一些看起来是规定的概念,也要让学生了解其规定的合理性.相反数的引入,将加法和减法统一为加法;倒数的引入,将乘法和除法统一为乘法;那么分数指数幂的引入,将乘方和开方统一为乘方.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另外,许多新概念的研究是与与之相似的概念类比进行的.例如,类比指数的运算法则引出对数的运算法则,类比指数函数引出对数函数,等等.
从实际问题的角度来看,数学概念一般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其以定理、法则、公式这些冷冰冰的形式化知识展现的背后,隐藏着原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思维,这就是概念形成的目标.华罗庚教授说得好:“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去找材料,不要只看课本上的结论.”中学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如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生产中的函数关系、气温变化、买卖商品中的函数关系等,引入函数概念.再如指数函数的引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折纸游戏: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报纸进行对折1,2,3,…,30次,你知道会有多高吗?若对折x次,得到高度为y,y与x 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很感兴趣,动手去折,折到7~8次,就折不动了.用计算器算一算,对折30次,得到约为1087千米,并且得到y=2x(x>0)这个函数.这样引入,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指数函数,而且感受到了指数函数增加的速度,体会指数爆炸.
如果课堂教学抓不住数学概念的核心,没有前后一致、贯穿始终的数学思想主线,在学生没有基本了解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就进行大量解题操练,就会导致教学缺乏必要的根基,学生花大量时间学数学,做无数的练习,但数学基础仍很脆弱.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后,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1.7)2.5,(1.7)3,学生能够做对,但是说不清楚为什么.学生知道利用的是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却把(1.7)2.5,(1.7)3这两个数当成函数,说明学生对于函数概念、函数值、用函数观点看问题,都需要再次理解.因此,一个概念的学习,不仅仅是一节概念课就能完成的,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概念课的后继课程中不断地反复应用,不断地加深理解.
那么,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概念的来源理清了吗?(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3)与之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4)概念有什么文化作用?例如,向量概念,高中阶段数学和物理所使用的传统定义是:向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物理中的向量概念又叫矢量,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等就是这样的量,它是有自己的准确含义的;数学中的向量概念,它舍弃了物理中的实际意义,抽象为数学中的概念,强调的是向量的几何意义.又如角的概念的推广、复数的引入等我们都可以这样处理.
掌握了概念的根,就可以准确把握知识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含义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先从实际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后用数学方法研究性质,最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突出了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从而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