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日益重视,而中小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其教育研究也备受关注。文章通过分析中小学教育发展趋势,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论述其内容与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64-01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经历了四个阶段:“教学研究”阶段、“教育实验”阶段、“科研兴校”阶段、“校本研究”阶段:
“教学研究”阶段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阶段主要受苏联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影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教师教学方针、政策,教师课程研究大纲、教学方法、专业科学知识等方面,注重教师个人能力,教学质量水平,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合作等,但在研究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落实等现象。
“教育实验”阶段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主要背景,提出以“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和“中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大有可为”为中心的两个观点。这一阶段以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发展教育科学为主要研究目的,强调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专业教育理论人员的合作关系,并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丰富了教育理论,但缺乏实验规范性和科学性。
“科研兴校”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国家提出将教育科研作为振兴教育的主要手段,鼓励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坚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完善教育理论、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师素质为主要目的,将科研成果作为校师“评优”的主要评定标准,试行期间出现重科研轻实践的“假、大、空”等不良风气。
“校本研究”阶段从20世纪初期开始至今,此时的学校教育面临新课程改革,通过对前期教育研究问题的反思与西方中小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启示,将教育研究改以实践为宗旨,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研究目的,落实于实际问题,重视老师在教学上的相互学习与经验总结。建设初期只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目前学校教育更强调课程学习的创新开放性与灵活思辨性,更注重素质化教育,包括现阶段实行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及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现阶段教育部发布的一项新的教育改革任务,宣布在中小学课堂中新增一门必修课,即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与其他学科设置并列,并将其贯彻落实在小学至高中的各年级课程中。2017年,教育部又下达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理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一)课程活动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跨学科的实践课程,它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通过在活動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获得知识与能力,并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与日常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再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生活化的教学目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讲台”为主的上课形式,不再以“老师讲,同学听”的方式传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手指和大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二)课程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个方面。其中在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中,将学生年级划分为1-2年级、3-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四个年龄层。为1-2年级推荐的活动主题主要是提高孩子对现实生活的普遍认识,提高自理能力以及培养对少先队的认识;3-6年级的活动主要以了解文化、新科技,培养良好品德,创意设计,培养法律意识等方面为主;7-9年级开始进行对事件的研究调查,培养自我组织规划能力,学习新科技、法律,制作模型等方面进行培养;10-12年级取消设计制作活动,其他活动内容以现实热点问题的研究调查、与成人行为、思维接轨方面为主。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性质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调查研究性学习。通过对自然、社会的热点话题的调查研究,形成自我感受及想法。第二,社会实践性学习。通过亲身参与校园、社区、养老院等社会场所组织的公益活动,培养良好品质。第三,信息科技性学习。对现代国际最新科技的学习认识,开阔思维。第四,设计创作性学习。对日常用品的创意性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刺激大脑的创新性。第五,体验策划性学习。通过对学校活动及事件的策划,提高学生组织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个性化”人才
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从完全依靠书本学习的方式中解放出来,学生在探究类活动中,通过对课题的自我思考,由被动的课堂学习转为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课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制作活动中,学生根据对活动内容的不同认识,设计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学生在不同的活动课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获得更多体验和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科目上课不同,前者将不同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学科整合,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素养。同时,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提出新的理念与标准,评价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生课后展示成果水平的高低,而是对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动机、合作参与、探究欲望、创新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从评价方法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主要对学生品格及能力表现进行鉴赏与评定。
(三)完善“生命化课堂”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将传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活动课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活动课程中将生活能力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生活中选择主题和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让课程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同时提高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同时,老师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提升对生活的体会,并学会自由、健康、负责任、并充满创造力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吴义昌.《论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22期.
[2]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8期.
[3]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4]李宝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18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64-01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经历了四个阶段:“教学研究”阶段、“教育实验”阶段、“科研兴校”阶段、“校本研究”阶段:
“教学研究”阶段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阶段主要受苏联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影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教师教学方针、政策,教师课程研究大纲、教学方法、专业科学知识等方面,注重教师个人能力,教学质量水平,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合作等,但在研究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落实等现象。
“教育实验”阶段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主要背景,提出以“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和“中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大有可为”为中心的两个观点。这一阶段以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发展教育科学为主要研究目的,强调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专业教育理论人员的合作关系,并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丰富了教育理论,但缺乏实验规范性和科学性。
“科研兴校”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国家提出将教育科研作为振兴教育的主要手段,鼓励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坚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完善教育理论、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师素质为主要目的,将科研成果作为校师“评优”的主要评定标准,试行期间出现重科研轻实践的“假、大、空”等不良风气。
“校本研究”阶段从20世纪初期开始至今,此时的学校教育面临新课程改革,通过对前期教育研究问题的反思与西方中小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启示,将教育研究改以实践为宗旨,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研究目的,落实于实际问题,重视老师在教学上的相互学习与经验总结。建设初期只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目前学校教育更强调课程学习的创新开放性与灵活思辨性,更注重素质化教育,包括现阶段实行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及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现阶段教育部发布的一项新的教育改革任务,宣布在中小学课堂中新增一门必修课,即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与其他学科设置并列,并将其贯彻落实在小学至高中的各年级课程中。2017年,教育部又下达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理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一)课程活动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跨学科的实践课程,它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通过在活動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获得知识与能力,并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与日常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再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生活化的教学目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讲台”为主的上课形式,不再以“老师讲,同学听”的方式传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手指和大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二)课程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个方面。其中在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中,将学生年级划分为1-2年级、3-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四个年龄层。为1-2年级推荐的活动主题主要是提高孩子对现实生活的普遍认识,提高自理能力以及培养对少先队的认识;3-6年级的活动主要以了解文化、新科技,培养良好品德,创意设计,培养法律意识等方面为主;7-9年级开始进行对事件的研究调查,培养自我组织规划能力,学习新科技、法律,制作模型等方面进行培养;10-12年级取消设计制作活动,其他活动内容以现实热点问题的研究调查、与成人行为、思维接轨方面为主。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性质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调查研究性学习。通过对自然、社会的热点话题的调查研究,形成自我感受及想法。第二,社会实践性学习。通过亲身参与校园、社区、养老院等社会场所组织的公益活动,培养良好品质。第三,信息科技性学习。对现代国际最新科技的学习认识,开阔思维。第四,设计创作性学习。对日常用品的创意性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刺激大脑的创新性。第五,体验策划性学习。通过对学校活动及事件的策划,提高学生组织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个性化”人才
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从完全依靠书本学习的方式中解放出来,学生在探究类活动中,通过对课题的自我思考,由被动的课堂学习转为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课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制作活动中,学生根据对活动内容的不同认识,设计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学生在不同的活动课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获得更多体验和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科目上课不同,前者将不同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学科整合,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素养。同时,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提出新的理念与标准,评价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生课后展示成果水平的高低,而是对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动机、合作参与、探究欲望、创新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从评价方法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主要对学生品格及能力表现进行鉴赏与评定。
(三)完善“生命化课堂”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将传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活动课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活动课程中将生活能力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生活中选择主题和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让课程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同时提高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同时,老师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提升对生活的体会,并学会自由、健康、负责任、并充满创造力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吴义昌.《论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22期.
[2]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8期.
[3]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4]李宝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