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河经验:多元共治 构建全员集团化办学新生态①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xj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探索实施“全员纳入”“全面覆盖”的集团化办学策略,基本形成“多元共治、协同创新、共创共享”的集团化办学新生态。构建了“紧密型”“松散型”“混合型”“委托监管型”等多元化集团治理模式,通过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分类提升、分层帮扶等发展机制,实现集团学校的内涵发展;通过多维度机制创新,形成集团化办学的区域整体推进机制、多元共治机制、项目驱动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共创共享机制,撬动区域教育的深度变革。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教育治理;多元共治;项目驱动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共创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3-0020-04
  当前,集团化办学正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治理模式被广泛实践,它能够利用规模效应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实现优化配置,有助于形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格局。作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以教育公平为诉求、以优质均衡为目标、以适合的教育为理念、以综合改革为手段”,持续实施“全员纳入”“全面覆盖”的集团化办学策略,通过政府主导、科研引领、集团带动、学校联动的运行方式,依靠体制机制创新,较好地破解了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的机制问题和专业引领问题,推动全区基本形成“多元共治、协同创新、共创共享”的办学新生态。

一、全员纳入,规划教育集团治理的多元化模式


  沈河区是沈阳市的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也是沈阳市的教育大区。2010年沈阳市区划调整,沈河区域面积由19.65平方公里增加到58平方公里,新划入的东部地区教育呈现“两少一小一低”现象,即现有学校数量少、优质学校少、学校规模小、办学质量低,和西部中心城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距和校际差距。
  面对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学校之间发展水平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和现状,沈河区委区政府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和缜密的顶层设计,依托沈阳市大学区建设的成果和区内丰富的名校资源,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所有公办学校“全员纳入”集团化办学模式,将基础教育阶段的54所中小学组建了10个教育集团,形成全面覆盖的集团化办学格局。沈河区的主要举措是,根据学校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方位、发展优势与比较差异、地理位置与硬件水平、社会环境与供需关系等要素,将学校中的强与弱、大与小、老与新整合为新的有机功能体,[1]构建了多元化的集团治理模式。集团组成机构、治理结构、运行方式等的不同,促使集团化办学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
  1.“紧密型”集团扩优模式:强化资源共享与资源优化
  “紧密型”集团治理模式,是指一个法人下的多部制或者多个分校组成的集团模式,强调集团内的一体化管理和资源共享,包括学校硬件利用和师资队伍建设、交流与调整。一般采取名校兼并薄弱學校或者建立分校的方式组建。
  首先,合理布局,抬高区域教育底板。沈河区先后将14所薄弱学校(包括八所小学、四所初中、两所高中)纳入优质的集团长学校的紧密型框架之内,对区域教育资源重新进行合理布局和调整,让优质学校的资源直接覆盖这些学校的服务学区。被兼并学校可以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优质学校也有了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集团内成员学校也可通过互助共享,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其次,名校东进,辐射区域教育“洼地”。为了使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薄弱的东部地区,沈河区提出让集团长学校在东部地区建分校,东部地区新建小区配套学校都由集团长学校领建,从而为东部新建学校提供高起点发展平台,使这些学校实现“建设标准化、设施现代化、师资优质化、发展同步化”,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当地高水平、高质量的优质学校,在东部形成新的优质教育辐射中心,加快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差距的进程。2012年以来,沈阳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在东部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第七中学东新学校,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新建文艺二校新宁小学,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教育集团新建实验学校旭东小学等,都已先后投入使用。
  2.“松散型”集团引领模式:发挥名校引领与示范效应
  “松散型”集团治理模式,是一种多文化、多层次、多类别学校嫁接式的联合体,是多个独立法人学校组成的联盟方式。这种治理模式需要各成员学校在教育理念、文化制度、精神追求上的认同。沈河区的具体做法是,由区域层面选拔集团长学校,以集团长学校为龙头与周边相邻的学校和1~2所东部学校组建“松散型”教育集团,成立集团管委会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合作、交流、共享机制,推动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向集团成员学校输入。沈河区完全采取“松散型”治理模式的有沈河区二经街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沈阳市育源中学教育集团和三个高中教育集团。
  3.“混合型”集团共同体建设模式:促进多元共治与协同发展
  “紧密型”和“松散型”模式广泛分布在沈河区的各个教育集团中,由此形成了“紧密型 松散型”的“混合型”模式。一些集团学校如沈阳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内既有紧密型成员学校,也有松散型成员学校。“混合型”模式变单一主体的“输血”为多元主体的“造血”,以学习、研究、发展型集团共同体建设为载体,以成员学校的需求为导向,以专家为引领,以集团长学校为示范和带动,在集团内建立分类提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通过“存量盘活”的方式“做好蛋糕”。
  4.“委托监管型”集团跨区域管理模式:孵化学校优秀文化与治理制度
  “委托监管型”模式主要是将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向外区辐射,为全市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实施集团化办学之后,沈河区的教育满意度一直在沈阳市名列前茅,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沈河区周边的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等纷纷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引进沈河区的教育集团在本区办分校。
  例如:苏家屯区与沈阳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合作,成立了第七中学沈水实验学校。在具体管理中,学校和教师仍隶属于苏家屯区教育局,沈阳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采取代管方式,派出干部按照集团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并且负责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学校建校仅两年,就已发展成为苏家屯区的教育品牌、龙头学校。目前沈河区共有四个教育集团在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对五所学校实施委托办学。

二、专业引领,构筑教育集团内涵发展的整体框架


  我们认为,只有瞄准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发展,才能促进区域教育品质的大幅度提升。因此,鉴于现实的体制问题和发展瓶颈,沈河区采取“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分类提升、分层帮扶”的深度变革举措,致力于促进区域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的内涵发展。
  我们基于深度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区域层面设计了学校分类分层发展目标,并且通过对集团长和成员学校校长进行引导式研训的方式,制定品牌学校、品质学校、新优质学校标准,引导教育集团的所有学校按照其不同的发展基础和水平,确定发展目标,并申报“品牌学校、品质学校、新优质学校”创建。通过学校自主申报、专家诊断、方案设计、专家指导、行动研究和项目评估等方式,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系统性的整体构建,在品牌发展、品质提升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变革。
  1. 促进集团长学校实现品牌增值发展
  沈河区通过专家引领、学校行动,推动集团长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具体策略如下: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深度对话,构建区域内教育综合改革统筹融合、深度融合的价值追求;继续深化与夯实集团长学校的品牌发展路径,凝练发展成果和经验,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和专业领导力;集团长学校做强的同时,为成员学校提供专业引领和发展服务,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增值和品牌引领功能。集团总校在承担“兼济”责任的同时,基于构建与集团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管理范式的发展需要和现实倒逼,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治理体系,由此实现学校品牌升级和效益增值,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文艺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抓住“法治、分权、共治”这三个“破与立”的发力点,着力构建与集团化办学相匹配的学校制度体系、治理结构、运行方式以及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形成了“分权式”领导架构、“雁阵式”管理模式、“责任文化浸润式”队伍融合经验,以及“共治式家校联动”“一强带四弱”等成功经验,为集团化办学提供了典型样本。
  2. 引领集团内中间层学校实现品质提升
  为了促进教育集团内的中间层学校提升品质,我们构建了以品质学校创建为载体的项目驱动模式。专家以及集团化办学项目团队引领这类学校做诊断、做规划、做标准、做交流、做评估,推动学校在理念文化、学校治理、课程体系、课堂教学、队伍建设、学生素养培养六个方面整体构建学校发展体系,打造学校质量、文化、风格的统一体。
  例如:作为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热闹路第二小学借助共同体建设,对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进行梳理,融合形成新的办学理念“精信达雅”,并且以“达雅”课程和“结构导学”项目为载体,整体打造学校精品项目,助力学校高品质发展。
  3. 助力潜力学校夯实支柱和创新发展
  潜力学校是区域内比較薄弱的学校,往往在资源和学校硬件建设方面都比较弱势。这类学校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在支撑学校发展的核心领域,如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缺少或者没有形成很强的支撑性项目,后续发展乏力。我们通过外引扶持项目和向内挖潜,推动这类学校聚力打造重点建设项目,进而以项目为突破口,集聚资源形成发展优势,逐步夯实学校发展的支柱项目。
  例如: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教育集团的一所小学,就是在集团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通过诊断,发现自身民族特色创建中课程体系的支撑不够完善,从而实施“一班一品”班本课程整体建设重点支撑项目。如今这一项目已经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打项目,也很好地推动了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提升。

三、机制创新,驱动区域教育实现深度变革


  关于集团化办学,很多地方重治理结构,轻治理机制,内部治理多,外部治理少,明文规定的制度多,非正式制度少,导致集团名校和成员校之间的互动活动呈现出“自上而下”任务式驱动、制度化要求多,难以从 “任务驱动”走向“自觉行动”。[3]沈河区一直坚持致力于教育集团发展的治理机制建设,在加强各教育集团的组织建设、规范集团的治理保障机制、推进集团发展的激励机制的同时,不断进行多维度的机制创新,以撬动集团内外的治理,实现区域教育的深度变革。
  1. 区域整体推进机制:提升区域集团治理能力
  沈河区委、区政府逐年制定集团优质资源兼并和新建等发展计划,将集团化办学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予以强力推进。区域层面出台了《沈河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沈河区教育集团管理办法》等文件,对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和教育集团的管理进行规范指导。此外,沈河区还以区教育局发展研究室作为牵头科室,建立集团化办学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在教研、科研、培训、学生活动以及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推进等方面,建立了“区域提供保障和指导、集团提供协作和分享、学校提供实践和研究”的新路径,由此产生区域教育发展的叠加效应,并且不断形成新的生长点。
  2. 多元共治机制:科学构建集团共同体
  沈河区通过建立教育集团学习、研究和发展共同体,对集团内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实施“精准扶持,分类提升,提质创牌”,从理念、机制和实践上为区域推动每所学校优质发展提供新思路,协调新资源,由此形成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集团共同体建设体系。
  区域层面,沈河区着力实施“内涵攻坚、专业引领、协同创新”的战略举措,将已往刚性为主的集团评价转为诊断,将管理转为指导,将考核转为展示,推动集团共享合作内容从共享外在资源走向共享内涵建设,合作方式从单边输出走向多边合作,构建起区域办优质教育的新模式。
  教育集团层面,集团内各学校从资源共享走向发展责任共担,改善了学校的发展生态,推动了各类学校共同发展。例如:沈阳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围绕“办学多元,质量卓越”的集团品牌特色,形成了“管理上互通、人才上交流、研训中联动、质量层同进”的多载体集团发展路径。育源中学教育集团与沈河东部地区的东兴学校,形成了管理上“西气东输”、培训上“西风东渐”、师资上“西水东调”的辐射方式,促使东兴学校的教学质量迅速崛起。   3. 项目驱动机制:撬动学校深度变革
  沈河区在区域层面构建了四类服务项目,即集团共建项目、区域支持项目、中国教科院平台项目、专家引领项目,涵盖理念文化建设、学校课程整体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建设等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项目,由项目团队进行点对点指导,结合学校自建项目,丰富、完善、打造自己的项目群,以此撬动学校变革和发展。
  以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教育集团为例,集团长学校输出了“学科建设研训一体”和“三百特色课程”(百个社会实践基地课程、百个社团课程、百个行业进校园课程)两个共建项目;各学校有自己的重点自建项目,如岸英小学的红色之旅项目、回族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品牌、泉源小学的主题阅读项目等。此外,还有中国教科院的菜单项目和区教育局课改中心、区教师进修学校等提供指导和扶持的区域共建项目等可供学校选择,如学本课堂、名师成长、差异教学、创客教育新模式探索等项目。
  4. 协同创新机制:基于需求破解集团发展困境
  协同创新机制是指针对成员学校有需求而又力不能及的项目,集团长学校调动所有成员学校的资源,组成相应的工作团队,共同攻坚,对其提供精准扶持。例如: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教育集团中的回族小学在打造“一班一品”民族特色课程过程中,遇到研发人才不足的问题,作为集团长学校的实验小学组织主管副校长、科研主任、项目骨干教师参与进来,为其提供培训、诊断指导、案例样本,通过组织专项论坛等方式分享集团校本课程研发资源。集团助力,加快了回族小学这一核心发展项目的实施进程。
  5. 共创共享机制:有效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实施集团化办学以来,沈河区以教育集团为单位,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干部、教师流动。教育集团在东部建立分校,使西部的优秀干部、优秀师资自然向薄弱的东部地区学校流动;集团成员学校的结构性缺编,可以通过申请,在集团内学校调剂;建立交流机制,促进学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教师柔性流动。2018年集团内教师交流统计数字表明,全区从集团长学校到成员学校顺向输出的教师有121名,从成员学校交流出去的教师有72名。与此同时,沈河区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在集团内力推“名校分校”战略,深入推进“研训一体、优课同步、教师交流”三大支撑路径,以探索构建更加完善、有效的集团共同体管理制度和机制。
  沈河区的集团化办学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以来,通过集团化办学,沈河区有53个社区、24.2万户居民子女新纳入集团名校服务半径,直接惠及8771名學生;全区集团化学校覆盖率100%,名校学区覆盖率小学占比34.8%,中学占比50.0%。近年来,在沈阳市对各区教育工作情况进行的满意度调查中,沈河区的综合评价指数均位居前列。
  学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未来的集团化办学更应该像一个教育孵化器,形成集办学者、教育者、学习者三位一体的互动互助社区,大家都是选择者、设计者、使用者、创造者。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各个教育集团内可能会出现基于自我需求驱动的新的合作组织、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基于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的供给方式,将使集团和学校突破更多边界,开展深度合作和共享;联动合作将贯通学校办学的各领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管理边界更加模糊……因此,构建基于合作共享和变革改进的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生态,也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需深度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尹晓军,高望.在集团里,学校各美其美[N].中国教育报,2015-06-23.
  [2] 刘莉莉.集团化办学的理性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8).
  [3] 张建,程凤春.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学校治理: 现实样态与实践理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6,(8).
  注释:
  ①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业务基金课题“引导式教师研训的路径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YI2018018 )的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加坡政府想到了一个抗疫妙招:让网红机器狗来帮忙!这款由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可远程控制的网红机器狗,被放到了当地的一个公园里。它四处巡逻,并播放录制好的语音信息,提醒人们彼此之间保持安全距离。  (https://tech.ifeng.com/c/7wOW4MemlT8 2020年5月11日)
摘要: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行政职能变革。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走向公共“治理”的趋势,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管办评”分离与联动为例,对我国教育行政职能变革的难点,从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组织、提高学校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公众参与教育的能力、打造服务型教育行政组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行政;职能变革;“管办评”分离与联动;趋势;问题;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节能减排,这是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遵守的法则。发明家们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环保,研发出了很多令人惊叹的环保创意产品。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炫酷!  1废报纸椅子  谁家没有废旧报纸呢?你们都是怎么处理的呢?丢弃,或者卖给废品站?设计师大卫·史托维尔另辟蹊径,将收集起来的废旧报纸卷成一个个纸筒,用胶水粘起来,制作成了一把外观时尚的椅子。他用同样的方法,还制作出了凳子和小
自助潜水设备的发明使得水下考古在20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水下考古这个专业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的信息,包括关于过去的战争、淹没在水下的远古贸易船只的残骸,以及失事船只里船員和乘客的生命信息等。
如果你问我,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我一定毫不犹(y5u)豫(y
专家简介  徐静,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培训师、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健康教育中心"中国企业健康行"特邀营养师,荣获第四届全国营养师年会金牌营养师奖。  小鱼儿快一岁半了,妈妈决定给他饭菜分离了,结果出现了一个大问题:挑食。本来之前鱼儿妈妈还觉得自己生了个不挑食的宝宝,可饭菜一分离宝宝的挑食就凸显出来了,爱吃肉,不爱吃菜,比如能吃两块大排骨,但菜嚼嚼就吐出来……
又過了一天了……
期刊
摘 要:教育是一种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目标追求、活动目的的系统性活动。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就教学而言,我们既要关注语文课程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功能,又要实现每个因素的特有价值。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背景,阐释语文教育要突出文化建构的功能,并进一步探讨建构的必要性及其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育功能观;文化建构;个体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识码:
低空航拍大地美景  英国的一家公司制造的“微型无人机2.0”,是航拍微型无人机的代表作。它的重量还不到50克,小得可以托在手掌之中。  这种飞行器可以携带相机,从空中拍摄照片和视频。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只需像扔飞盘那样把它扔出去,无人机内的感应器就能够让它马上调整到水平的飞行位置,然后,你就可以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软件来指挥它的飞行路线。  令人称赞的是,“微型无人机2.0”还可以飞到人类难以抵达的
“種”棵宝石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