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是基于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将精细处理后的知识点或小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以5~15分钟的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的课程。相较于传统课堂,微课具有适用范围广泛、课程形式灵活、课程内容多元的优势。以“盐类水解”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微课设计要选择适恰的教学内容,以适用于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时段的学习;要进行深度的学情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真开发脚本,构建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关键词:化学教学;微课;盐类水解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03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微课的概念及价值
1.1 何谓“微课”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也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微课”是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的热点话题。“微课”的产生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沟通零距离”,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学习。“微课”的开发与实践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就目前而言,专家、学者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有学者以教学论系统观为依据,将“微课”定义为“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有学者在梳理总结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3]。有学者以学习类型为依据提出,“微课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4]。还有学者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5]。将上述“微课”概念按照微课属性、微课内容、微课要素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因此,在微课的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应突出微课适用范围广泛、课程形式灵活、课程内容多元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2 “盐类水解”微课的案例分析
2.1 学习内容分析
人教版教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从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两个维度阐述化学反应。具体教学顺序为:溶质的电离平衡→溶剂的电离平衡→单一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不同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对应的教学内容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强电解质完全电离,不存在平衡)、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和盐类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三节“盐类水解”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构盐类水解的概念、掌握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及数量关系、从微观和平衡的角度认识盐类水解的反应原理、归纳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盐类水解属于概念教学范畴。对于盐类水解概念的建构,应注重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即对能够发生水解的盐类特征进行概括以及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本节微课教学内容注重建构盐溶液分析思路模型,由溶液中所含物质→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说明结论和解释现象,关注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影响,从c(H )和c(OH-)的相对大小关系判断、解释溶液的酸碱性。
2.2 学情分析
以北京市X中学(排名中上等)高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四个教学班发放问卷共120份,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98%。问卷涉及书写电离方程式、列举溶液中的微粒种类、甄别盐溶液的酸碱性三种题型;分别从电离行为、微粒分析、离子间相互作用、平衡移动观念、溶液系统观五个盐溶液要素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2.2.3 溶液系统观
学生在分析盐溶液时,较少关注溶液中的平衡体系。因此,要素平衡移动观念的得分率只有23%。能够系统分析溶液的学生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平衡体系的动态分析。例如“请写出分析溶液的一般思路”一题学生的典型答案如下: 学生A:电离→水解
学生B:先确定溶质和溶剂→确定盐类的水解
学生C:微粒来源及种类、性质
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在学习盐类水解内容时,对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化学平衡、溶液分析思路存在认知难点。基于上述学习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开发设计微课脚本,以期对完善化学微课的开发与实践带来教益。
2.3 脚本开发
见表3所示。
3 微课开发与实践的反思
3.1 微课设计要选择适恰的教学内容,以适用不同时段的学习
微课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传统课堂教学一般仅适用于课中,即教师通过40~45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微课适用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课前微课通过介绍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初步学习,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因此,课前微课的教学内容应当涉及随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内容不宜过于宽泛,应针对某一重难点做细致的分析。课中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承载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起承过渡的重要作用,因此,课中微课的教学内容应当以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依据,适时、适度地使用微课的方式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教师甚至可以将课中微课设计成为整堂课的教学亮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完成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富生命力。课后微课可以有效地起到复习作用,学生通过微课进行重难点的复习与巩固。因此,课后微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与差异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梳理,言简意赅地讲解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复习所学知识,并将知识系统化,对于新知识的建构大有裨益。
3.2 要进行深度的学情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微课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微课主要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视频教学可以完成实际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教师若想完成实验、分析实验原理、模拟反应过程,需要依次完成上述三个动作。而在微课中,教师可以在所做视频中同时呈现上述三个过程,即同一时间完成化学反应在三个维度上的不同呈现,将化学实验及实验原理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微课的高度灵活性导致课程内容展示过快,即在同一时间内可能出现多个教学重点,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吃力。因此,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情分析,教师可以更具针对性地设计微课。例如,对于学习化学兴趣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加入幽默的动画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认真开发脚本,构建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微课的课程内容相较于传统教学更加丰富。传统教学以教授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它与技术知识相分离,也与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相分离,还与价值教育和情感教育疏离和脱钩”[7]。微课不仅能够教授知识与技能,还具有课例研究、拓展训练等功能。传统课堂教学以概念的建构作为教学流程,因此,课堂中涉及的案例往往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甚至猎奇。在微课教学中,课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即教师基于某一课例引出所学的知识内容,再用理论知识对课例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以本堂课所学知识为依据,分析、反思课例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尾声,教师往往会布置用于巩固所学知识的家庭作业,作业绝大部分以书面形式为主,极少涉及资料查阅、自主实验、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微课教学的尾声,教师可以布置供学生自主进行拓展训练的作业。例如,教师可以在微课的尾声遗留某些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自主性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提高。因此,在开发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微课的功能,特别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的功能,并以此为依据开发脚本,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微课具有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途径多元等优势。有利于教学重点的学习与巩固,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利于知识的体系化与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对于微课的开发与实践教师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2014,(4):33~35.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3):10~12.
[3]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8~131.
[5]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6]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3.
[7]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58.
关键词:化学教学;微课;盐类水解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03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微课的概念及价值
1.1 何谓“微课”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也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微课”是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的热点话题。“微课”的产生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沟通零距离”,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学习。“微课”的开发与实践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就目前而言,专家、学者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有学者以教学论系统观为依据,将“微课”定义为“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有学者在梳理总结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3]。有学者以学习类型为依据提出,“微课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4]。还有学者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5]。将上述“微课”概念按照微课属性、微课内容、微课要素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因此,在微课的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应突出微课适用范围广泛、课程形式灵活、课程内容多元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2 “盐类水解”微课的案例分析
2.1 学习内容分析
人教版教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从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两个维度阐述化学反应。具体教学顺序为:溶质的电离平衡→溶剂的电离平衡→单一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不同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对应的教学内容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强电解质完全电离,不存在平衡)、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和盐类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三节“盐类水解”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构盐类水解的概念、掌握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及数量关系、从微观和平衡的角度认识盐类水解的反应原理、归纳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盐类水解属于概念教学范畴。对于盐类水解概念的建构,应注重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即对能够发生水解的盐类特征进行概括以及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本节微课教学内容注重建构盐溶液分析思路模型,由溶液中所含物质→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说明结论和解释现象,关注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影响,从c(H )和c(OH-)的相对大小关系判断、解释溶液的酸碱性。
2.2 学情分析
以北京市X中学(排名中上等)高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四个教学班发放问卷共120份,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98%。问卷涉及书写电离方程式、列举溶液中的微粒种类、甄别盐溶液的酸碱性三种题型;分别从电离行为、微粒分析、离子间相互作用、平衡移动观念、溶液系统观五个盐溶液要素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2.2.3 溶液系统观
学生在分析盐溶液时,较少关注溶液中的平衡体系。因此,要素平衡移动观念的得分率只有23%。能够系统分析溶液的学生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平衡体系的动态分析。例如“请写出分析溶液的一般思路”一题学生的典型答案如下: 学生A:电离→水解
学生B:先确定溶质和溶剂→确定盐类的水解
学生C:微粒来源及种类、性质
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在学习盐类水解内容时,对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化学平衡、溶液分析思路存在认知难点。基于上述学习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开发设计微课脚本,以期对完善化学微课的开发与实践带来教益。
2.3 脚本开发
见表3所示。
3 微课开发与实践的反思
3.1 微课设计要选择适恰的教学内容,以适用不同时段的学习
微课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传统课堂教学一般仅适用于课中,即教师通过40~45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微课适用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课前微课通过介绍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初步学习,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因此,课前微课的教学内容应当涉及随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内容不宜过于宽泛,应针对某一重难点做细致的分析。课中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承载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起承过渡的重要作用,因此,课中微课的教学内容应当以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依据,适时、适度地使用微课的方式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教师甚至可以将课中微课设计成为整堂课的教学亮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完成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富生命力。课后微课可以有效地起到复习作用,学生通过微课进行重难点的复习与巩固。因此,课后微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与差异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梳理,言简意赅地讲解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复习所学知识,并将知识系统化,对于新知识的建构大有裨益。
3.2 要进行深度的学情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微课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微课主要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视频教学可以完成实际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教师若想完成实验、分析实验原理、模拟反应过程,需要依次完成上述三个动作。而在微课中,教师可以在所做视频中同时呈现上述三个过程,即同一时间完成化学反应在三个维度上的不同呈现,将化学实验及实验原理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微课的高度灵活性导致课程内容展示过快,即在同一时间内可能出现多个教学重点,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吃力。因此,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情分析,教师可以更具针对性地设计微课。例如,对于学习化学兴趣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加入幽默的动画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认真开发脚本,构建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微课的课程内容相较于传统教学更加丰富。传统教学以教授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它与技术知识相分离,也与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相分离,还与价值教育和情感教育疏离和脱钩”[7]。微课不仅能够教授知识与技能,还具有课例研究、拓展训练等功能。传统课堂教学以概念的建构作为教学流程,因此,课堂中涉及的案例往往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甚至猎奇。在微课教学中,课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即教师基于某一课例引出所学的知识内容,再用理论知识对课例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以本堂课所学知识为依据,分析、反思课例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尾声,教师往往会布置用于巩固所学知识的家庭作业,作业绝大部分以书面形式为主,极少涉及资料查阅、自主实验、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微课教学的尾声,教师可以布置供学生自主进行拓展训练的作业。例如,教师可以在微课的尾声遗留某些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自主性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提高。因此,在开发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微课的功能,特别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的功能,并以此为依据开发脚本,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微课具有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途径多元等优势。有利于教学重点的学习与巩固,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利于知识的体系化与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对于微课的开发与实践教师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2014,(4):33~35.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3):10~12.
[3]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8~131.
[5]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6]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3.
[7]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