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延伸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实践活动。课后延伸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们精心备课,在课堂上运用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少老师对于学生课外作业的设计却不大讲究,总是匆匆布置,草草了事,这种“虎头蛇尾”的做法重视了课堂,却丢弃了课外。
一、布置好课外作业的策略
教师要针对语文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有价值的课外作业,使之成为课内作业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师如果能树立好正确的观念,就能采取正确的策略。要想布置好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外作业,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明确三种观念。
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作业的主人”、“作业即自学”、“语文无处不在”这三种观念。要让学生从传统的“作业即按老师的要求巩固课堂上已经学过的知识”这一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明白作业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提高能力、掌握知识,作业过程完全是自我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就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把作业同自身发展联系起来,避免机械重复地抄写等无效劳动,花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大的收获。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自我检测、自我激励的习惯。不统一布置课本知识巩固作业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而并非课本知识不重要,事实上语文课本上都是精选的例子,高质量地学好课本知识是学习课外知识的基础。所以学生要能自我检测课本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保质保量掌握课本知识。操作并不困难,因为语文知识脉络清晰,现行教材编排要求明确:每课前有预习提示,课后有思考练习,每单元又有基础训练,所以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完全能养成自我检测的习惯,并自我激励达成目标。
2.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读书、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无疑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实践,日积月累地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尤其要引导学生读好三类书:一是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文章,如学了《景阳冈》读读《水浒传》,学了《狱中联欢》读读《红岩》,等等,使课本知识得到拓展;二是优秀的少儿读物、世界名著,如《安徒生童话》、《三寄小读者》等,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三是科普读物,包括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动态,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其树立远大理想。要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作好摘录,并写好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四、课外作业的设计
语文课的课后延伸应改变过去教师的统一硬性规定,改变过去的“一个本子,一支笔”的单调被动式作业习惯,变成围绕所学内容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做到得利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活动中发展,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颖的作业,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突出创新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世界上很多发明和创新,都是从“想”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彻底摒弃机械重复的“题海式”训练,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内容。语文教材多半是故事,有的故事读后回味无穷。如《将相和》这篇文章结尾写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两人和好,齐心协力保卫赵国。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外探索题:廉颇到了蔺相如的府上是如何负荆请罪的?请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这样做不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人物的思想品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完《新型玻璃》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想象创新题: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解了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你也开动一下你那聪明的大脑,想象一种或几种新型的玻璃,并说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想必你一定非常感兴趣,看看谁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强。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也非常浓厚。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写——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层次性。
为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如下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A型题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型题低一层次,偏重于仿写;而C型题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积累性作业。比如在讲完《鸟的天堂》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三类作业,让学生选一题:A.根据课文内容,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B.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可仿写语句。C.选择喜欢的词﹑句﹑段,把它们积累下来。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习主动性,自主定量,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写一篇作文,我也要留几个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写作题目,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对于写作能力好的,我留难写的,拔高;写作能力差一点的,题目简单一点。每次题目不少于3个,多的时候10几个,但分数是一样的,这样既体现了公平性,又体现了层次性,学生爱写。
(三)读——把作业的形式多样化,突出开放性。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任务仅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随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逐步增强和独立阅读能力的初步形成,对于中高年级学生,为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需要更加动脑筋、想办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建立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以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常采取的方法有:写读后感,续编、改编自己喜欢的故事;在开展“向你推荐一本书”、“谈我最喜欢的人物”等读书活动中评出优秀作品或对表现出色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教室里办成壁报展或推荐到大队部在全校展出,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中获得新的激情和力量,去获取更大的成功。当然在班级开展的读书活动形式越多样,名目越新颖,变化越多,学生感受会越新奇,兴趣会越大。这些不拘一格的展示平台,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为保持学生长久的课外阅读兴趣注入新鲜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们精心备课,在课堂上运用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少老师对于学生课外作业的设计却不大讲究,总是匆匆布置,草草了事,这种“虎头蛇尾”的做法重视了课堂,却丢弃了课外。
一、布置好课外作业的策略
教师要针对语文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有价值的课外作业,使之成为课内作业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师如果能树立好正确的观念,就能采取正确的策略。要想布置好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外作业,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明确三种观念。
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作业的主人”、“作业即自学”、“语文无处不在”这三种观念。要让学生从传统的“作业即按老师的要求巩固课堂上已经学过的知识”这一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明白作业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提高能力、掌握知识,作业过程完全是自我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就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把作业同自身发展联系起来,避免机械重复地抄写等无效劳动,花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大的收获。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自我检测、自我激励的习惯。不统一布置课本知识巩固作业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而并非课本知识不重要,事实上语文课本上都是精选的例子,高质量地学好课本知识是学习课外知识的基础。所以学生要能自我检测课本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保质保量掌握课本知识。操作并不困难,因为语文知识脉络清晰,现行教材编排要求明确:每课前有预习提示,课后有思考练习,每单元又有基础训练,所以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完全能养成自我检测的习惯,并自我激励达成目标。
2.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读书、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无疑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实践,日积月累地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尤其要引导学生读好三类书:一是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文章,如学了《景阳冈》读读《水浒传》,学了《狱中联欢》读读《红岩》,等等,使课本知识得到拓展;二是优秀的少儿读物、世界名著,如《安徒生童话》、《三寄小读者》等,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三是科普读物,包括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动态,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其树立远大理想。要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作好摘录,并写好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四、课外作业的设计
语文课的课后延伸应改变过去教师的统一硬性规定,改变过去的“一个本子,一支笔”的单调被动式作业习惯,变成围绕所学内容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做到得利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活动中发展,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颖的作业,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突出创新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世界上很多发明和创新,都是从“想”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彻底摒弃机械重复的“题海式”训练,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内容。语文教材多半是故事,有的故事读后回味无穷。如《将相和》这篇文章结尾写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两人和好,齐心协力保卫赵国。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外探索题:廉颇到了蔺相如的府上是如何负荆请罪的?请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这样做不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人物的思想品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完《新型玻璃》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想象创新题: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解了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你也开动一下你那聪明的大脑,想象一种或几种新型的玻璃,并说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想必你一定非常感兴趣,看看谁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强。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也非常浓厚。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写——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层次性。
为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如下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A型题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型题低一层次,偏重于仿写;而C型题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积累性作业。比如在讲完《鸟的天堂》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三类作业,让学生选一题:A.根据课文内容,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B.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可仿写语句。C.选择喜欢的词﹑句﹑段,把它们积累下来。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习主动性,自主定量,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写一篇作文,我也要留几个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写作题目,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对于写作能力好的,我留难写的,拔高;写作能力差一点的,题目简单一点。每次题目不少于3个,多的时候10几个,但分数是一样的,这样既体现了公平性,又体现了层次性,学生爱写。
(三)读——把作业的形式多样化,突出开放性。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任务仅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随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逐步增强和独立阅读能力的初步形成,对于中高年级学生,为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需要更加动脑筋、想办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建立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以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常采取的方法有:写读后感,续编、改编自己喜欢的故事;在开展“向你推荐一本书”、“谈我最喜欢的人物”等读书活动中评出优秀作品或对表现出色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教室里办成壁报展或推荐到大队部在全校展出,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中获得新的激情和力量,去获取更大的成功。当然在班级开展的读书活动形式越多样,名目越新颖,变化越多,学生感受会越新奇,兴趣会越大。这些不拘一格的展示平台,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为保持学生长久的课外阅读兴趣注入新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