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最主要时期,只有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达到方方面面的成功。这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学生的“成功心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长期观察、摸索,对中学生的“成功心理”进行“有序培养”的尝试。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有计划、分阶段的有序培养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
笔者执教的对象为十二三岁的初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多数来自农村,大都具备这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积极、热情、单纯等优秀品质。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知识基础差,心理素质不稳定,缺乏必要的自信,胆怯、内向,甚至不敢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些学生还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启发学生自身的内部动力,唤起他们的自信,是培养他们“成功心理”的前提,也是关键所在。
而要做到这些,其立足点则是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他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老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老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第一阶段:老师帮助学生成功。即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则对学生实施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首先做的是,改变大多数学生不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应有的自信。
第一,课堂教学中多提问,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锻炼他们临场的胆量。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鼓励性评价。初中生体现自我价值的意识非常强烈,只要得到承认,自信心很容易就树立起来了。
第二,由于班内还有一部分学生成绩优异,他们活泼、开朗、大方,视野相对开阔。因此,便在班内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使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鼓励他们多接触、多交往、多交流,消除隔膜,这样一方面消除了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第三,经常向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常识讲座,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及时反馈,及时疏导,调节学生的心理,同时还要经常向学生讲一些在逆境中、困境中立志拼搏,最终成功的范例,激励学生的成功心理及自信心,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
通过第一阶段的培养,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为下一阶段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成功。在该阶段,老师帮助的成分减少,学生尝试成功的力度加大,教师创造条件和情境,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学生争取成功的能力和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具体做法是: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诸如故事会、小朗诵会及其他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能,并引导到学习中去,可以使他们通过这些能力的发展得到成功体验的补偿,又可以使他们在成功中激发兴趣。
这一阶段主要以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为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开展的各种活动要具有层次性,要针对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分别设置安排,“对号入座”,这样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在该阶段,以学生自我开发为主,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教师继续给予帮助指导,但主要要求学生自己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己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
在这一阶段主要以发展学生的特长为主,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优势,让他们相互结合,成立某一方面的特长小组,给机会,放手让他们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活动。
仍旧在不脱离本学科范畴的情况下,开展诸如以下这些方面的活动:(1)办报:黑板报、手抄报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写作特长,又培养了学生诸如书写、绘画、审美等各方面的专长;(2)出版班级“优秀作文选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稿、编辑、出版,给他们以充分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他们的才能;(3)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尝试让学生组织课堂教学,充当教师角色,进行成功教育新尝试;(4)定时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促其共同进步。
对学生“成功心理”的有序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融其于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的“成功心理”。
(南召县云阳一初中)
但是,学生的“成功心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长期观察、摸索,对中学生的“成功心理”进行“有序培养”的尝试。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有计划、分阶段的有序培养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
笔者执教的对象为十二三岁的初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多数来自农村,大都具备这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积极、热情、单纯等优秀品质。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知识基础差,心理素质不稳定,缺乏必要的自信,胆怯、内向,甚至不敢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些学生还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启发学生自身的内部动力,唤起他们的自信,是培养他们“成功心理”的前提,也是关键所在。
而要做到这些,其立足点则是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他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老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老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第一阶段:老师帮助学生成功。即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则对学生实施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首先做的是,改变大多数学生不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应有的自信。
第一,课堂教学中多提问,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锻炼他们临场的胆量。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鼓励性评价。初中生体现自我价值的意识非常强烈,只要得到承认,自信心很容易就树立起来了。
第二,由于班内还有一部分学生成绩优异,他们活泼、开朗、大方,视野相对开阔。因此,便在班内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使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鼓励他们多接触、多交往、多交流,消除隔膜,这样一方面消除了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第三,经常向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常识讲座,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及时反馈,及时疏导,调节学生的心理,同时还要经常向学生讲一些在逆境中、困境中立志拼搏,最终成功的范例,激励学生的成功心理及自信心,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
通过第一阶段的培养,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为下一阶段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成功。在该阶段,老师帮助的成分减少,学生尝试成功的力度加大,教师创造条件和情境,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学生争取成功的能力和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具体做法是: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诸如故事会、小朗诵会及其他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能,并引导到学习中去,可以使他们通过这些能力的发展得到成功体验的补偿,又可以使他们在成功中激发兴趣。
这一阶段主要以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为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开展的各种活动要具有层次性,要针对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分别设置安排,“对号入座”,这样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在该阶段,以学生自我开发为主,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教师继续给予帮助指导,但主要要求学生自己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己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
在这一阶段主要以发展学生的特长为主,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优势,让他们相互结合,成立某一方面的特长小组,给机会,放手让他们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活动。
仍旧在不脱离本学科范畴的情况下,开展诸如以下这些方面的活动:(1)办报:黑板报、手抄报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写作特长,又培养了学生诸如书写、绘画、审美等各方面的专长;(2)出版班级“优秀作文选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稿、编辑、出版,给他们以充分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他们的才能;(3)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尝试让学生组织课堂教学,充当教师角色,进行成功教育新尝试;(4)定时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促其共同进步。
对学生“成功心理”的有序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融其于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的“成功心理”。
(南召县云阳一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