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虽然只是课堂教学中一个看似微小的话题,但是它却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应做到“五要”、“五忌”。
一、课堂提问“五要”
1.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师所提问题要目标明确,言简意赅。只有提得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野马脱缰,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教师首先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回答后对文章的重、难点豁然开朗。如《赤壁之战》一文,难点是周瑜为什么只用三万人马就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教师若直接以此发问,显得很笼统,学生不易掌握,若问:“为什么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到曹军把船连接起来行动不便。这样一问一答,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提问要有思考性。“伸而不获,跃而得之”,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使学生在问题启发下获得教师的教学目的。如《别了,我爱的中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爱,若问:“本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显得一掠而过,或问:“本文里为什么三次出现了‘别了,我爱的中国’?”学生又难以一时答出。换一个问法:“‘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学生能很快回答出来。接着再问:“三次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刚才所答就会说出,作者的情感海涛澎湃,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次比一次激昂。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作者就要离开生他养他的热土,离开伤痕累累而又可亲可爱的母亲,心中那刻骨铭心的爱、浓烈眷恋之情就会呼之欲出。
3.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解决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时呆板平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4.提问要适时。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①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②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③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5.提问要有适度性。问题的设计要深浅适度,否则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授课时,明明是一语道破的问题,偏偏让学生费尽口舌,绕着圈子找答案,这样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兴趣索然。如《跳水》一课,文中几次出现孩子表情的变化。曾有教师这样问:“水手们都笑起来,那个孩子怎样?”“水手的笑声更大了,那个孩子又怎样?”如此提问,答案业已明朗,学生们又怎么有兴趣去答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总而言之,教师提问要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使问题不提不行,学生不答不行。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使用不当,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出力无收效。
二、课堂提问在实施中应做到“五忌”
1.忌集体式。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何不待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即将“愤”“徘”时,指名问答,便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
2.忌单纯式。有些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要不拘一格。
3.忌盲目式。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准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又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生、中等生、差生面面俱到。此外,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4.忌惩罚式。有的教师见个别同学在堂上睡觉、做小动作或偷看其他书籍,不是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而是借提问来进行惩治。教师明明知道学生上课做其他事,心无二用,原本就没把知识听进去,甚至连提问什么也不知道,肯定出现冷场,造成僵局,还要向学生提问,这样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吗?
5.忌有头无尾式。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完整的课堂提问至少包含三层:①精心设计、提出问题;②物色对象,收听信息;③讲析正误,落实知识。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耐心听完,并从思维的敏捷性、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动机、方法、能力等诸方面给以简要贴切的评价,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主导和主体在这里能获得高度的统一,课堂提问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责编杜华)
一、课堂提问“五要”
1.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师所提问题要目标明确,言简意赅。只有提得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野马脱缰,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教师首先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回答后对文章的重、难点豁然开朗。如《赤壁之战》一文,难点是周瑜为什么只用三万人马就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教师若直接以此发问,显得很笼统,学生不易掌握,若问:“为什么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到曹军把船连接起来行动不便。这样一问一答,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提问要有思考性。“伸而不获,跃而得之”,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使学生在问题启发下获得教师的教学目的。如《别了,我爱的中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爱,若问:“本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显得一掠而过,或问:“本文里为什么三次出现了‘别了,我爱的中国’?”学生又难以一时答出。换一个问法:“‘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学生能很快回答出来。接着再问:“三次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刚才所答就会说出,作者的情感海涛澎湃,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次比一次激昂。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作者就要离开生他养他的热土,离开伤痕累累而又可亲可爱的母亲,心中那刻骨铭心的爱、浓烈眷恋之情就会呼之欲出。
3.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解决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时呆板平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4.提问要适时。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①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②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③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5.提问要有适度性。问题的设计要深浅适度,否则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授课时,明明是一语道破的问题,偏偏让学生费尽口舌,绕着圈子找答案,这样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兴趣索然。如《跳水》一课,文中几次出现孩子表情的变化。曾有教师这样问:“水手们都笑起来,那个孩子怎样?”“水手的笑声更大了,那个孩子又怎样?”如此提问,答案业已明朗,学生们又怎么有兴趣去答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总而言之,教师提问要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使问题不提不行,学生不答不行。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使用不当,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出力无收效。
二、课堂提问在实施中应做到“五忌”
1.忌集体式。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何不待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即将“愤”“徘”时,指名问答,便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
2.忌单纯式。有些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要不拘一格。
3.忌盲目式。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准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又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生、中等生、差生面面俱到。此外,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4.忌惩罚式。有的教师见个别同学在堂上睡觉、做小动作或偷看其他书籍,不是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而是借提问来进行惩治。教师明明知道学生上课做其他事,心无二用,原本就没把知识听进去,甚至连提问什么也不知道,肯定出现冷场,造成僵局,还要向学生提问,这样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吗?
5.忌有头无尾式。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完整的课堂提问至少包含三层:①精心设计、提出问题;②物色对象,收听信息;③讲析正误,落实知识。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耐心听完,并从思维的敏捷性、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动机、方法、能力等诸方面给以简要贴切的评价,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主导和主体在这里能获得高度的统一,课堂提问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责编杜华)